阶段性特征与经验探讨!
袁义才**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化城市研究所广东深圳518028)
摘要:深圳经济特区从发展“三来一补”企业起家,40年来形成了“深圳加工一深圳制造一深圳创造一深圳创新”的跨越式经济发
展路径,经历了经济起飞、增创新优势、科学发展和全面创新4个阶
段,并且各阶段呈现出明显的转型发展特征。深圳的发展得益于改革
开放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更得益于科技创新和不断转变发展方式,
可以从改革、开放、创新、产业、人才等方面总结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深圳发展阶段经验创新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深圳经济特区,从昔日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中国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名列前茅的现代化大都市之一。2019年深圳经济总量达26927.09亿元,40年来深圳GDP以年均20.7%的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
**本文是2019年度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深圳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研究”基金项目(SZ2019A006)(
袁义才,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经验探讨51奇迹。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审视整个经济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深圳经济特区从发展“三来一补”企业起家,40年来形成了“深圳加工一深圳制造一深圳创造一深圳创新”的跨越式经济发展路径。纵观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经济起飞、增创新优势、科学发展和全面创新4个阶段,各阶段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经济起飞阶段(1980~1992年),“深圳加工”创造“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优势,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目标,大胆利用中央赋予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从大力发展出口型农业,到积极引进“三来一补”企业,迅速启动特区的工业化进程,在较短时期积累了大量的初创资金,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转移。深圳经济特区依托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以及经济特区的政策、税收等方面优势,承接香港的加工装配订单,吸引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到深圳落户,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深圳经济特区抓住发展机遇,果断地把经济发展重心从出口型农业转向发展加工贸易,通过大力引进“三来一补”企业,走上了现代工业的发展道路。
1980-1992年,深圳经济特区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本地生产总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以“深圳加工”创造了“深圳速度”,实现了早期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起飞。
(二)增创新优势阶段(1993~2002年),“深圳制造”推动“第二次创业”
1993-2002年的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深圳发展道路也曾被形象地称为“第二次创业"o1992年邓
62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13辑)
图1深圳市经济增长态势#1980-1992年)
资料来源:B圳市1992年统计年鉴(
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过去深圳所享有的很多优惠政策已推广至全国,深圳的改革和发展经验也被内地城市不断模仿和复制,深圳特区制度和政策红利的影响逐渐淡
化。为应对“特区不特”新形势,重新构建经济发展优势,深圳果断调整发展方向,顶着“三来一补”企业向周边地区迁移、税费大幅下降的压力,力促“三来一补”企业转型升级,转变为直接代工企业,实行所谓“贴牌生产”(OEM),这样使工业生产从引进到转移,从简单加工到技术改造,推动并实现“深圳加工”向“深圳制造”的转型升级,使得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深圳制造”得以大力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深圳再次先于内地捕捉到高新技术革命推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巨大机遇,面对国际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将高附加值和低资源消耗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主战场。在这一发展阶段,深圳选择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陆续推岀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谋求产业转型(
1993-2002年,深圳经济特区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传统加工业的隐退,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构已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工业结构所取代。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并逐渐形成了计算机及外设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生物制药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199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22.9亿元,到
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经验探讨43
2002年已经达到1709.9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7.26%增加到43.46%(见表1)。2002年深圳电
子信息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90.1%,这个数字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已在深圳工业中占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深圳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单位:亿元,%
表11991-2002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增长情况
年份高新技术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占工业总产值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所占比重比重
1991年22.9007.26
1998年655.18286.1843.6833.1
1999年819.84383.3646.7637.90
2000年1064.45534.5250.2239.83深圳比亚迪
2001年1321.36709.2353.6741.23
2002年1709.92954.4855.8243.46
资料来源: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相应年度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深圳市统计年鉴2004
这一时期的深圳经济特区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异军突起,与高新技术产业一起构成深圳三大支柱产业,促使深圳直接进入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10年间深圳经济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2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达2239.41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三)科学发展阶段(2003~2012年),“深圳创造”建设“效益深圳”
2003-2012年,深圳进入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深圳”和“效益深圳”的新时期。此前,加工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给深圳打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深圳企业的“山寨”能力一度闻名全球,但经济快速发展所形成或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2005年前后深圳市明确归结出了“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即土地、空间有限,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拥挤、负担过重,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这迫使深圳再一次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为此深圳市委做出了从“速度深
64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13辑)
圳”向“效益深圳”转变的重大战略决策,着力推动经济建设由数量型、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走技术先进和内涵发展的道路,努力推动“深圳制造”转型升级为“深圳创造”。
为推动整体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深圳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强调提高单位土地产出量,向科技和品牌要效益。2004年,深圳颁布《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鼓励企业掌握核心技术,随后深圳制定和实施了数十个有关鼓励自主创新的规范性文件,促进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环境,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为形成自主创新模式,深圳还适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快产业调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大力打造特产业园区,如利用“腾笼换鸟”实现大批低技术的制造业企业向外迁移,为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腾出空间,以提升要素利用率,推动现代产业集发展。
2003-2012年,在“深圳制造”迈向“深圳创造”进程中,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数字电视、通信设备制造、平板显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软件产业集6个发育形态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使深圳的工业结构跃上了新的台阶,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转型。
这一时期,深圳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据统计,2012年,在深圳从事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骨干企业有1700多家,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科技人员约7.8万人,共研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2352种,资金投入达125.02亿元,企业自主创新蔚然成风。截至2012年,民营科技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583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0%以上。深圳培养了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等一大批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深圳经济特区一直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2012年深圳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81%,高于美国的2.8%、日本的3.3%和韩国的3.7%,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