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编号为2020166。
作者简介:李彤,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 陈聪,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 陈杨,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健康传播视阈下HPV疫苗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李 彤,陈 聪,陈 杨
摘 要 宫颈癌是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第四大疾病,而HPV 疫苗是目前医学领域唯一有效预防方法。随着HPV 疫苗在
中国上市,我国社交媒体平台对其报道和讨论逐渐增多,HPV 疫苗接种也进入了健康传播学者视野。因此,文章对国内外健康传播领域HPV 疫苗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以便为未来HPV 疫苗在健康传播领域的研究奠定传播学理基础。关键词 HPV 疫苗;健康传播;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2-0024-04
宫颈癌是一种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而引起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于2018年发布的全球宫颈癌数据分析显示,宫颈癌已成为发生在全球女性身上的第四常见癌症,每年就有13.1万名女性确诊宫颈癌。雪铁龙c4l报价
大量研究证明几乎所有的宫颈癌(99%)都与HPV 感染有关,因此HPV 疫苗是保护人们防止宫颈癌的重要预防手段。自2017年HPV 疫苗在中国上市后,社交媒体对其的讨论层出不穷,甚至许多城市都出现“一苗难求”的局面。在新浪微博搜索话题HPV 可以发现#九价HPV#、#西安HPV 九价#、#九价宫颈癌疫苗新增追溯码#等话题的阅读量均过亿,且讨论热度超过10万,大众对于HPV 疫苗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在中国知网对“HPV 疫苗”“二价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进行检索发现国内期刊及论文近2 000余篇。但绝大多数都是肿瘤、妇产科、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等医学领域,仅有几十篇期刊和学术论文是从新闻传播学视角进行切入。因此,本文就国内外HPV 疫苗健康传播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等进行总结和评述,希望为国内HPV 疫苗健康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1 国外HPV 疫苗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HPV 疫苗在健康领域的研究,主要集
中于疫苗普及率、接种意愿、接种态度以及接种风
蔚车险等。
根据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ontrol for Disease Control,CDC)于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在13~17岁的青少年体中,接种了HPV 疫苗的比例为71.5%,而最新一剂疫苗的接种率仅为54.2%。在13~17岁的青少年女生中,接种了至少一剂HPV 疫苗的占比为73.2%,最新一剂疫苗的接种率则为56.8%。因此,HPV 疫苗的普及率和接种意愿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学者通过实际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未听说过HPV 及其疫苗,80%以上的大学生听说过HPV 相关疾病,但不了解病种,40%左右的大学生担心患病,仅有3.4%的学生主动了解[1]。性别、文化水平是影响HPV 认知的主要因素,女性、本科以上学历的体对HPV 疫苗有更加全面的认识[2]。
针对HPV 疫苗的接种意愿的研究,最早始于2004年,学者研究了家庭医生对HPV 疫苗的态度[3]。此后有学者将研究视野扩展至家庭领域,研究以阿拉斯加州的父母为研究对象,对于HPV 以及HPV 疫苗的态度进行了探讨,发现大多数父母都有意愿为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而拒绝为孩子接种HPV 疫苗的父母多是由于信任问题以及对疫苗副作用的担心[4]。除此之外,担心子女在接种疫苗后性生活活跃、接种费用过高也是父母阻碍子女接种的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与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由此社交媒体上
用户体对于HPV疫苗的认知态度及接种态度成为了国外研究者们所热衷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在对采集到的有关HPV疫苗的YouTube视频内容(主要是UGC)进行分析后,发现四分之三的样本视频对HPV 疫苗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受众对于HPV疫苗的认知和接种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5]。此外学者还对博客文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52%的样本博客对HPV疫苗呈积极态度,但持消极态度的博客文章的比例却高达43%。这些对HPV疫苗持消极态度的文章则多聚焦于接种疫苗时的风险及其副作用。而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对HPV疫苗更多持消极态度,大多数受众不愿意甚至反对接种疫苗[6]。之后部分研究人员在对Facebook上发表的6 506篇与HPV疫苗相关的帖子进行分析后,发现对HPV疫苗持消极或反对态度的帖子数量占47.1%,远高于对疫苗持积极态度的贴子数量(19.8%)[7]。由此可见,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对于HPV疫苗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这些研究对我国学者产生了极大的启示意义。
杭州景区单双号限行总体而言,国外对HPV疫苗的研究视角涉及医学、公共卫生、临床等,议题相对较为多元,但也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忽略了传媒在HPV疫苗接种所扮演的劝服作用和媒体对HPV疫苗信息传播效果的研究。二是研究方法的选择。由于国外对于HPV疫苗的研究涉及普及率、接受度、风险评估方面,因此研究方法多局限于实验法、问卷调查。此外由于全球对于HPV的认知程度和接种率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文化语境下对HPV涉性议题的认知有所差异。因此,国外对HPV疫苗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地域性。
2 国内HPV疫苗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通过对于疫苗健康传播的文献扫描,其方向可大致归纳为疫苗的知识普及与接种的策略分析、媒体报道视角下的疫苗研究和不同国家的疫苗信息传播这几个方面。有学者认为,告知受众疫苗的积极效用对于个人接种的劝服效果作用不大,但家人的劝服效用与之相比更强[8]。而媒体通过公开透明的传递疫苗信息,培养健康类报道的专业人才,进行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报道,也能够促进疫苗健康信息的传播和接种率的有效提升[9]。
我国对于HPV疫苗接种研究的起步时间较晚,最初多集中于医学领域。正如喻国明教授认为“针对健康传播的研究,医学、公共健康学者研究占大多数,新闻传播背景比例偏低。”[10]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体对于HPV疫苗的认知或接种意愿的调查。有对城乡女性对HPV疫苗的知晓率的调查[11],有对大学生或是医护人员女性体HPV疫苗认知情况调查[12]。然而这些调查研究仅仅停留在对体知晓HPV疫苗的较浅层面,鲜有深究其原因的研究论文。
随着“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兴起,健康科普和在线医疗成为健康传播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一苗难求”的HPV疫苗则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传播学界对于HPV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一是HPV疫苗的媒介叙事研究,研究主要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媒介分别考察。有研究以百度新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发现媒体对HPV疫苗的报道多以政府政策的资讯性新闻为主,健
康信息准确率不足,报道模式化明显[13]。香港HPV疫苗2006年便已上市,有学者以香港《》与《文汇报》在2006年至2016年关于HPV疫苗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从议程设置、诉求框架和文本内容分析其传播特征与不足。研究认为,报道内容以资讯类为主,议程设置会受到“不良接种反应”事件影响,信息传播多打着公益传播的“幌子”做商业广告,信息权威性、准确度均有不足[14]。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立足于中国本土化语境,创造性的从HPV所赋予的道德意义入手,展开对微博、贴吧、知乎三大社交媒体平台的“污名化”研究。研究发现,社会对HPV的污名化依旧存在,这回阻碍公众对于HPV的正确认知,激化社会矛盾冲突等[15]。
二是HPV疫苗接种的影响机制研究,这是目前传播学界研究的主要方向。学者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出社交媒体使用、HPV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HPV健康行为的理论模型,发现社交媒体会影响健康行为[16]。研究发现,获取健康信息时,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是主要渠道,但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高。女大学生对HPV和HPV疫苗相关信息的认知水平、对互联网的使用频率与他们对HPV疫苗的接受态度正相关[17]。后续也有学者从和媒体类健康信息入手再次证明了社交媒体对HPV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18]。个人的健康行为除了受到传播层面影响外,还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学者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个体的生命历程中,社会规范的约束和调节是一种必然。而对于HPV疫苗而言,绝大多数人会在不了解HPV疫苗时依然表示愿意接种,这无疑是由个人感知的普遍性所决定的,周围人的选择行为是其盲从的关键[19]。HPV疫苗接种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身的健康信念也是影响HPV接种意向的主要因素。有学者以健康信念作为理论视角,关注新媒体如何影响健康信念,进而影响健康行为的。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接触和人际传播是影响接种意向的最有效渠道,新媒体接触可以通过感知易感性和利益影响HPV疫苗接种意向[20]。
三是HPV疫苗的信息传播研究。该领域主要是侧重于对受众需求的研究。有研究将不同媒介HPV 疫苗信息呈现和受众采纳的信息进行比较,发现由
于传媒失真所导致目前传播的信息无法满足受众需求[21]。除此之外,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需要刻意规避社会道德观念和语境中对“性”的标签化理解,是国内HPV及疫苗的健康传播知识传播稀缺的主要原因。除此同时,商业广告、医学词汇过度堆积、经验性知识的分享都对正确的HPV及疫苗接种知识传播造成阻碍[22]。
综上所述,以上研究为HPV疫苗在国内健康传播领域的研究构筑了基础性学术图景,但依旧存在部分不足。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对HPV疫苗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女大学生体,主要是基于女大学生频繁的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获取,而没有触及到适宜接种HPV疫苗的其他女性体。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的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量化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分析。但就本国而言,疫苗未纳入医保范围、对感染HPV难以启齿等涉及经济、社会规范影响,可以说HPV疫苗接种是一个较为复
杂的过程。因此,量化分析只是基础研究,更关键的在于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对话来关照现实。从研究议题来看,HPV疫苗的研究议题多是与新媒体社交媒体相勾连,缺乏对宏观背景的建构。新媒体虽是医疗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但HPV疫苗的接种背后隐含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需要形成独特的本土化解释。从理论基础来看,研究主要应用的理论有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简称HBM)、“知信行”模型(Knowledge,Attitude/ Belief,Practice,简称KAP)、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等,理论基础较为单一。
3 未来研究展望
根据国内外HPV疫苗在健康传播领域的研究现状的梳理。笔者认为,未来我国HPV疫苗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应当扩大HPV研究对象范围。HPV疫苗的注射适宜年龄大致在9~45岁之间,40~50岁是女性宫颈癌的平均病发年龄[23],因此对于适宜接种的青年女性体也要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同时,国外已经将家庭情况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国内也可进行参考借鉴,从而稀释成本土化解释。将研究对象体辐射到未成年女性,通过父母对HPV及HPV疫苗的认知情况和接种态度,最终投射到孩子的接种行为。一方面,可以更加全面地审视HPV疫苗在中国的普及率,另一方面可以将家长的媒介使用行为及素养、经济条件纳入到影响因素的考察中。
其二,应当深化对HPV疫苗在短视频领域的研究。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12月,短视频用户已达到8.73亿[24]。健康信息的科普可以利用短视频的可视化、移动观看、通俗易懂等特点进行创作,近年来“丁香医生”“眼科医生史永利”等健康传播科普类账号脱颖而出。因此,HPV知识普及疫苗接种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内容与研究效果,如何对信息真实性与科学性进行“把关”等议题都是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其三,应当加强对HPV疫苗在健康传播领域的研究。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出台,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了包括健康知识普及、癌症防治、心理健康促进、控烟等15个专项行动[25]。HPV知识及疫苗普及,需要学实兼收,既需要传播学界对于HPV以及疫苗信息传播的研究,可以以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借鉴,结合本国国情,从特定视角对于HPV及HPV疫苗传播和预防提出建议。另外,疫情带给“互联网+医疗”新的机遇,刷新了传统医疗健康与就医理念。传媒从业人员要不断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媒介不断推动HPV健康传播服务,不仅会反哺学术界发展,而且对未来国民健康都具有深远意义。
4 结语
总之,HPV认知与疫苗接种行为研究是兼具传播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议题。经过20余年发展,国内外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今新媒介技术瞬息万变,新媒体带来的传播信息碎片化、传播者去中
心化我、传播无门槛等,会给HPV认知及疫苗接种态度、行为带来不确定的困境与危机。因此,传播学界需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论是丰富学理知识还是进行HPV及疫苗普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保时捷cayennes[1]Trim K, Nagji N, Elit L, et al. Parental Knowledge,
A t t i t u d e s,a n d
B e h a v i o u r s t o w a r d s H u m a 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 for Their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from 2001 to 2011. Obstet Gynecol Int, 2012(92):1236.
[2]Capogrosso P, Ventimiglia E, Matloob R, et al.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of human papi llomavirus-related diseases are still dramatically insufficient in the era of high-coverage vaccination programs.
World J Urol, 2015, 33:873-880.
[3]Jeremy, M. & L. R. Susan. Family Physicians’
Attitudes about HPV Vaccines [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04(2):124-125
[4]Jennifer, K. & P. Vera. An Analysis of the Human
Papilloma Virus Vaccine Debate on Myspace Blogs [J].
Vaccine, 2010(6):1535-1540
[5] Ache, K. A. & L. S. Wallace.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Coverage on YouTube [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4):389-392.
[6]Briones, R. When Vaccines Go Viral: An Analysis
of HPV Vaccine Coverage on YouTube [J]. Health Communication, 2012(5):478-485.
[7]Monique, L. R. Luisi. From Bad to Wors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HPV Vaccine Facebook [J].
Vaccine, 2020(29):4564-4573.
[8]陈经超,黄晨阳.“自我取向”还是“家人取向”?基于中
国情境的大学生流感疫苗接种健康传播策略效果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0,42(6):98-113.
[9]李明娟.媒介报道视角下的疫苗研究[J].新闻知识,2013
(9):41-42.
[10]喻国明,路建楠.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走向
[J].当代传播,2011(1):12-13,21.
金琥新能源汽车[11]俞晶,杨宏英,严志凌,等.云南省临翔区女性性行为及
HPV认知情况调查 [J].重庆医学,2013,42(29):3532-3533.
[12]赫欣,梁树才,崔明辰,等.大学生对HPV和宫颈癌的认知
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1):4097-4098. [13]宇晓.HPV疫苗媒体报道研究[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
2019.
[14]贺文迪.香港HPV疫苗的新闻报道研究[D].广州:暨南大
学,2017.
[15]李昊泽.网络社区互动中HPV的“污名化”问题研究[D].长
春:吉林大学,2019.
[16]郭璐.社交媒体对当代女大学生HPV相关健康行为的影响
[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17]王艺楠.女大学生对HPV疫苗的媒介接触与接受态度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19.
[18]欧婉华.社交媒体的意愿促进:HPV疫苗传播效果研究
[D].深圳:深圳大学,2019.
[19]郭沁.健康行为的社会规范性影响和从众心理[J].浙江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9(1):80-92.
[20]郭小安,王天翊.新媒体接触、健康信念与HPV疫苗接种意
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6)58-74,127. [21]常雅妮.HPV疫苗相关信息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昆明:云
南财经大学,2020.
[22]岳乐.HPV公众认知、态度、行为调查与新媒体健康传播策
英菲尼迪车友会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23]科普中国.宫颈癌发病人呈现年轻化趋势[EB/OL].
http:///system/2018/03/12/016461351.
shtml,2018-03-12.
[2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
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gywm/ xwzx/rdxw/20172017_7084/202102/t20210203_71364.
htm,2021-02-03.
[25]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EB/OL].v/xinwen/2019-07/15/ content_5409694.htm,2019-07-15.
(上接第23页)
是通过对广西传统民居现场调查研究和对以往研究成果资料的吸收参考,出版了一部填补空白、系统完整研究广西12个世居民族建筑风格特的《广西特民居风格研究》丛书,既有建筑文化研究价值,又有传承创新指导作用,集资料保存和收藏于一身,社会反响极大。“素材一次性采集、内容多平台产生、信息多渠道发布、效果全方位呈现”,形成了多终端的传播合力[7],特品牌栏目的效应愈发凸显,如图1所示。
4 结语
通过科学合理策划特栏目,《广西城镇建设》有效提高了整体学术质量和彰显自身特。经过十年的耕耘,“寻迹”已成为期刊一张名片为业内人士所熟知,已成为记录广西乡土建筑文本中既系统、全面、权威,又具有文化情怀、良好阅读体验以及收藏价值的读本。栏目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能够引起读者们对乡土建筑的兴趣,也吸引更多的人乐于研究、保护它们。这既是打造精品期刊的坚实支撑,也是推动和促进广西乡村环境更优美、乡土特更浓郁、文化内涵更丰富,全面实现广西乡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思考出版:人心即市场的彼岸——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经案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0,162.
[2]赵大良.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大家谈——科技期刊出版
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J].科技与出版,2009(12):4-8.
[3]叶利荣.学术期刊同质化成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0,33(4):58-60.
[4]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课题组.乡土建筑研究:
传统文化的现代保卫战[J].广西城镇建设,2015(8):28-39.
[5]黄婉婵.地方行业期刊的破局之路——《广西城镇建设》的
实践与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3):242-243.
[6]陈志华.乡土默默无闻的聚落很有历史价值[N].北京日报,
2013-01-21(020).
[7]贾军.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D].武汉:武汉大
学,201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