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语词汇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内容摘要:
台湾国语与普通话之间词汇差异的比较。主要从词汇意义、词汇来源、构词理念三个角度论述,并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中总结出该了解和保留的、该学习吸收的、该摈弃的三方面内容。提倡用词应当统一规范,语言导向要符合主流文化,符合主流的社会心理。以一种包容的心态,代表当地文化的要适当保留,好的构词理念要学习吸收,不好的要摈弃。早日实现沟通无障碍的语言统一。
关键词:
同义异形同形异义外来词人文关怀交流
如今文化多元化发展。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台湾偶像剧及综艺节目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在观看这些节目的同时,大陆人发现了口音差不多的台湾国语在词汇和句法上都和我们的普通话存在着不小的差别,有时甚至会影响我们的理解或者产生误解,所以有必要比较二者的差别,了解台湾国语的特点。
无伤大雅的,我们要了解一下,避免以后产生误解;有闪光点的地方,我们要学习;对于另外一些受外来语影响,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冲突不规范的,更要重视,不应该提倡,而且要避免还在学习中的青少年效仿以致和规范用语发生混淆。
台湾国语与普通话的词汇意义的差异
一台湾国语词汇中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不同的词语
1.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
观光(台)—旅游(普)
交流道(台)—立交桥(普)
太空人(台)—宇航员(普)
感化院(台)—工卖学校(普)
家庭计划(台)—计划生育(普)
2.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部分不同
耶诞节(台)—圣诞节(普)叫人电话(台)—传呼电话(普)
幼稚园(台)—幼儿园(普)义肢(台)—假肢(普)
接棒人(台)—接班人(普)映像管(台)—显像管(普)
残障(台)—残疾(普)展示会(台)—展览会(陆)
西元(台)—公元(普)
3.与普通话词义相同, 词序刚好相反
在台湾国语词汇中有很多词, 与大陆普通话词汇中相应的词构成同素异序现象, 即, 这些国语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词义、词性、用法完全相同, 只是在普通话中并不通行, 或者使人觉得不顺畅, 甚至有人觉得它们不规范, 如
名词
模楷(台)—楷模(普)尘灰(台)—灰尘(普)
质素(台)—素质(普)闲空(台)—空闲(普)
猫熊(台)—熊猫(普)板拖(台)—拖板(普)
动词
藏躲(台)—躲藏(普)挡抵(台)—抵挡(普)
寻(台)—寻(普)抑平(台)—平抑(普)
窃盗(台)—盗窃(普)咽呜(台)—呜咽(普)
恨憎(台)—憎恨(普)离脱(台)—脱离(普)
形容词
慌恐(台)—恐慌(普)良善(台)—善良(普)
怒愤(台)—愤怒(普)软柔(台)一柔软(普)
静安(台)—安静(普)削瘦(台)—瘦削(普)
烈浓(台)—浓烈(普)漠冷(台)—冷漠(普)
4.是对应的普通话词语的缩略形式
有差别——有差
5.是对应的普通话词语的扩展或详细解释
明天以后(台)—后天(普)
二、台湾国语词汇中与普通话词形相同,词义有差别的词语。
1.与普通话词形相同、词义范围大小不同
2.与普通话词形相同, 词语的用法或彩不同。
如台湾“花圈”一词, 包含两个方而, 白的花圈指祭奠物品, 红的花圈则是指用来向先进人物敬献的花环大陆则单指祭奠物品。
三、外来词
任何一种语言在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总不可避免与其它语言的接触, 这种接触和影响体现在词汇上, 必然会使本民族语言出现词语“借用”现象。借用外来语, 是丰富本民族语言词汇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如大陆普通话一样, 台湾“国语”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借用吸收了不少外来词。由于四十年来人为的隔绝和封闭, 海峡两岸的汉语在互不沟通的情况下各自发展, 对于外来词的吸收借用也存有差异。
台湾“国语”中的外来词, 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日语, 二是英语。
(一)、日语外来词
台湾自年到年抗战胜利之前,一直处于日本的奴役之下。在这五十年间,台湾语言深受日语的影响, 尤其是日本强制推行日语, 企图消灭台湾固有的语言和、文化, 以致光复前的台湾社会, 一般的青少年都不识汉字, 听不懂更不会讲汉语。虽然光复后的台湾为了捌清日语影响, 采取了一系列推广标准“国语”的措施, 但是, 五十年月英“日据”使得一部分日语词汇已经进入台“国语”之中了。我们可以把这些日语外来词归为两类:
1.音译词:
欧巴桑阿巴桑奥巴桑(老太太)
欧几桑阿吉桑(老大爷)
阿利阿多(谢谢)
便当(盒饭)
寿司(饭团)
2.直接借用词:
便所(厕所)玄关(正门)
会社(公司)料理(风味菜)
课长(科长)月给(月收入)
刑事(刑事警察)地下铁(地铁)
下女(女仆)建物(建筑物)
坪(土地面积单位)看板(招牌)
车掌(公共汽车售票员、乘务员)
(二)、英语外来词
台湾经济的发展,美国的援助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这三四十年以来, 台湾与美国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自然, 西方的文化在台湾的渗透程度也很深。表现在词汇上, 是一大批来自英语的外来词,
词汇差异的原因
这种“同义异形”和“同形异义”差异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岸的长期缺乏交往, 使得词汇走上各自发展的道路, 从而导致词义上的差异。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大陆普通话词汇的一些词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 形式上有了部分改变, 或由别的词语来代替, 而台湾国语因为是以三、四十年代的北方官话为基础, 几十年间仍然未改变。如“幼稚园”与“幼儿园”, 大陆解放前也是用“幼稚园”的, 解放后改称“幼儿园”,而台湾仍然沿用旧称, 叫代幼稚园”。
二是由于对事物的看法采取的角度不同。如大陆普通话的“出租汽车”, 台湾国语称为
“计程车”, 大陆普通话得名于其工作的性质出租而台湾国语得名于其工作的方式计程收费。
三是由于不同的政治社会背景, 使得两岸所用的词语在形式上有了区别。如“北京”这一名称, 是建国后改称的, 而台湾仍用旧称北平。一字之差, 包含了丰富的政治历史内涵①。又如大陆称“朝鲜”, 台湾称“北韩”大陆称“南朝鲜”, 台湾称“韩国”, 这种称呼的对比, 亦有浓厚的政治背景在起作用。
四是由于对外来词语翻译的不同造成的。例如大陆翻译“information ”, 用一个现成的汉语词语“信息”或日语借词“情报”
就可以了, 而台湾则另造一个新词“资讯”来翻译它, 并由此派生出一连串的词和语, 如“资讯量”、“资讯系统”、“资讯中心”, 等等。
摒弃糟粕
应该说台湾词汇对丰富和发展现代汉语词汇是有益的,但对全世界汉语圈来说,其很多词汇
毕竟是一种地方方言,要用它们取代占汉语绝大部分的中国内陆现代汉语的主流词汇,是非常勉
强的,常常也混淆视听。
例如:“有”,台湾国语中“有”的语意特点是强调某动作或某情况的发生或存在,用法类似于情态助动词。
“阿吉也是的, 是他先做的。”阿松瞪着阿吉说。
“我那里有”阿吉又禁不住地笑起来了。——黄春明《苹果的滋味》
强调动作或现象的发生的时态语台湾国语不用动词词尾“了”如“去看了他’而用助动词“有”,如“有去看他”。
在现代汉语规范中,“有”没有这种用法,“没有“可以作副词后面接动词,“有”却不行。可是受台湾影视剧的影响,现在不少年轻人说话都是“我有吃”、“我有看”……
吸收长处
台湾国语词汇中有一些是需要我们学习和提倡的地方,那就是词汇的语素选择体现出来的人性化,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于弱势体,词汇表达总是力求尽量的含蓄。例如:
1.残障(台)—残疾(普)
“障”比“疾”好。这类特殊人本来因为自己有身体缺陷而常常会感到自卑,而“障”表达的身体障碍义是一种外部的可改变可冲破的意思,有一种尊敬和抱有美好希望之意。而“残”已经很惨了,还要加上一个表达人体器官组织内部非健康的“疾”,在心理承受力上给他们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会加剧他们的悲观情绪,并且带有社会轻蔑之意。
2.义肢(台)—假肢(普)
与上面的一对是一组意义相关的词。“假”仿佛就在时刻提醒当事人他是个既残又疾的废人,提醒他和别人不一样,四肢是假的,没有用的。而“义”就温和多了温暖多了,虽然没有健康的四肢,但有科技的可以帮他,只要他振作有信心,他和其他健全的人没什么不一样。
3.感化院(台)—工读学校(普)
这种机构是为有轻微违反法律或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开设的一种特殊教育学校。
感化院把词义的范围扩大了,而且突出了这个机构的温暖的目的,为之加上了温暖而充满爱意的光环。而工读学校太过具体,使人们一听就有一种里面都是坏孩子的思维定势,词语冷冰冰的,使人一听就感到很厌烦,不能唤起大众对这些误入歧途少年的关爱,反而加重了大众对他们的反感,而如读的孩子也感觉自己是被社会所唾弃抛弃的人,很难重拾信心改过自新。
4.(台)—(普)
这是一类特殊职业工作者。是社会不提倡,并且应该大力打击的。可是,她们是受生活所迫甚至是逼不得已,是社会底层需要帮助的人。她们多数是可以教化好的,走入正当的职业,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关爱和不带歧视的引导。“”——援助交际,很含蓄,体现了主观上对她们理解。普通话中的对应词确非常直白,“卖”字也体现了一种下贱的意思,两个字就把对她们的歧视展露无疑。因此,她们会因为被歧视而越来越消沉,甚至自暴自弃。这并不
汽车综艺节目
利于教化和改良的初衷。也违背了和谐社会关爱民众的口号。
大陆应该不断加强与台湾文化的交流,相关部门要发挥对语言的统一和规范作用,提倡用词应当统一规范,语言导向要符合主流文化,符合主流的社会心理。以一种包容的心态,代表当地文化的要适当保留,好的构词理念要学习吸收,不好的要摈弃。早日实现沟通无障碍的语言统一。
参考书目:
《词汇学简论》张永言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9
《台湾词汇流行大陆的探考》黄国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6 月《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词汇的比较》严奉强暨南学报(哲学杜会料学)一九九二年第二期
《词汇扩散理论在句法变化里的应用兼谈台湾官话“有”字句的句法变化》〔美国〕郑良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
《台湾“国语”中的外来词》《镇江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
《范寿康与台湾国语运动》雷建锋统一论坛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