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虽然在我国“学分银行”仅试行于职业教育,但随着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学分银行”的进一步扩展会更加方便大众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本文针对我国“学分银行”实施的情况与问题提出些许建议,以促进我国的终身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学分银行 学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认为“终身教育是对作为经济增长加速器而设计的继续教育概念的重新考虑和扩充” 。终身教育应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应该具有灵活多样和容易进入时间和空间的优点,终身教育是进入世纪的一把钥匙,是进入世纪的关键所在。
一、国内概况
北京的“学分银行计划”项目紧密联系并整合了大批企业优势教育资源,不但保证了教育资源的高质量,也是实现产教结合、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学分银行计划”有6 家试点企业,很多企业希望借助这一平台实施职工继续教育战略。这其中以石油化工、燃气工程技术、汽车制造等
中国汽车技术论坛专业的实力最为雄厚,分别依托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全面整合其职工教育培训资源,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硬件方面,整合了企业的大型先进实践实训基地、设备,仿真工程中心,职工培训场所等资源;软件方面,大批企业科研技术骨干、双师型人才都参与到项目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活动中,师资力量雄厚。
二、我国学分银行试行的问题
(一)“学分银行”在各学校间试行的“学分互认”进展不平衡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各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导致了学分认证和互认机制的不成熟。又由于到目前为止没有整个教育体系的参与和支持,也没有建立对“学分银行”比较强有力的监管体制,导致了在各地区、各学校试行的“学分互认”进展不平衡。
(二)“学分银行”还没有统一的学分计量方式
“学分银行”的正常运作,其学分是关键,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存在着差异,这学分的计算必
须有一个符合各地基本情况的计算方式,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学分换算,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何折算为学分,学生工学交替所获得的生产经验或社会效益是否可以转换为学分等,都需要一个统一的学分计量方式。只有制定出的这个学分计量方式公平有效,“学分银行”才能得到整个教育体系的支持。
(三)“学分银行”缺乏充足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构建“学分银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分银行”机制实施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还需要部门协调者。一方面在这些教师中相当多的是来自于普通高校,受其学科型教育培养模式的束缚和影响,其专业定位明显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经验不足甚至全无,知识更新很慢,符合新时代教育体制的施教者严重缺乏; 另一方面部门协调者不是专职人员,没有注重部门协调者的专门培养。因此,教师之间要有更多的交流,各地各学校的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兼职教学,把有益的教学经验宣传到不同的学校,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而协调者不仅要对学分银行有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而且要能够指导学生及有关人员使用学分银行文件。协调者是学生与学院有关部门的联系人,处理实际的和学院有关“学分银行”的相关事件。
三、我国学分银行的试行建设意见
(一)建立“学分银行”示范项目
在开放大学试点建设进程中,建立“学分银行”,如学分互认的年限,接受面授时间和高校之间学分的自主衔接等。由政府组织,投入一定的资金,鼓励和资助有关高校和其他机构合作,如普通高等院校、中职院校、技术与企业部门等,建立“学分银行”合作伙伴关系,主要目的是先把“学分银行”建立一个基本的框架,甚至使“学分银行”运行起来,最终能够带动整个教育体系都参与其中。
(二)建立“学分银行”的组织保障
以开放大学试点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省内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区,在远程教育示范区内的各个院校的教务处成立“学分转换系统”管理机构,负责向跨校选课的学生提供服务。比如: 介绍外校课程内容和外校与本校在该门课程上的学分转换计算方法; 负责协调工作以确保学生的外校学习成绩得到认可; 通过对学生提出建议或咨询,确保交流学生能学到东道学校的正规课程和参与正常的学习活动。该管理机构负责协助学校在各校之间制订诸如互选课程内容结
构、学生工作量、学分计算方法和学习评价方面的互通标准,向学校提供各参与学校的课程和学位申请程序等相关事宜的详细信息,使各参与学校既要保留独立性又要与其他院校相互协调。
(三)建立“学分银行”统一的文件信息
对所有参加培训或学习的学生要建立统一格式的文件信息,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的课程、成绩记录单等。只有建立统一的学习者学习档案,才能在各州市的各个院校之间,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有序、高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杨鸿,胡瑞娇. 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的构建.云南电大学报,2011(3).
[2]杨黎明.从韩国的学分累积制度看我国学分银行的构建. 职教论坛,2005(3).
[3]杜社玲.带着你的学分去学习——欧洲学分互换系统对学分银行的启示.终身教育与学习.
[4]熊惠平.论高职院校“学分银行”运行机制的联动效应.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
[5]杨黎明.论区域合作学分制度的实施——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系列研究之四.职教论坛, 2007(7).
[6]邓澳利.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困难与障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
[7]李艳岭.上海开展“学分银行”教学改革工作的启示.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8(1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