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40【人物简介】
兰凤崇,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公安部交管局道路交通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等职。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粤港合作、省部委及汽车企业研究和开发项目40余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50人,发
表论文35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5部,获各类科技奖项10余项。
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说,治学求进要博学多才,审慎求问,明确分辨,身体力行,就像本次采访的主人公兰凤崇给记者的感觉一样,体现了知与行、为人与治学的统一。
夏末秋初,正是一年中最清爽的时节,两杯清茶,几页稿纸,他开始和记者分享自己从业和育人
的故事。
文/田曼
扫一扫,
阅读本栏目更多文章
40年深耕 根深叶常青
40年深耕 科研成果丰富
1982年,兰凤崇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此后无论是学业精进,还是工作创新,都没
离开过汽车。
“我长期从事汽车现代设计方法、汽车结构与安全领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至今已经有近40年。”一说起汽车,兰凤崇仿佛打开了话匣子。
汽车召回40年深耕,背后是丰富的经验和成果积累。
一是基于车辆主被动安全(包括结构品质如N VH),人车路系统控制以及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等方面的科学问题,对汽车结构的碰撞、轻量化问题开展了基于结构材料工艺一体化的综合优化、多学科多目标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兰凤崇及其团队开发了基于中国人体50百分位数据的乘员人体生物力学整人模型,解决了诸如乘员人体软组织器官在各种动态载荷下的损伤机理和评价等问题,可以实现针对中国人体进行虚拟计算和评价的汽车安全性设计,这个模型已经逐步在汽车企业得到验证和应用,这项技术对于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汽车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法律法规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环境适应性安全与可靠性的研究,在湿热环境与复杂载荷作用下,对动力电池单体、结构以及整车的安全和可靠性建模、仿真与试验,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运行阶段的安全风险和事故成因。在此基础上,兰凤崇及其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运行数据安全的SOH、RUL评价方法,为更安全可靠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做基础支持。
此外,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也不甘落后,兰凤崇及其团队结合我国华南地区大量事故数据开展了重大车辆事故场景的研究和开发;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智能网联汽车车内小环境智能控制、乘员热感觉、生理反应以及个性化的热舒适性开展了诸多研究,等等。
宏观看发展  标准体系应与时俱进
截至2021年6月,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92亿辆。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中的集大成者,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能源消耗大,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
“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下,汽车产业将迎来严峻挑战。兰凤崇认为,汽车产业内部应以车辆全生命周期减碳为核心,包括设计、采购、生产、使用、回收及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来实现减碳。生产减碳,包括能效提升、工艺创新、使用绿能源;使用减碳,包括提高运行效率、提高低碳/零碳产品的使用强度,同时应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回收减碳,包括提升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将有效减少原材料生产从矿产开采到加工应用全过程的碳排放;供应链减碳,包括材料替换和工艺创新,前者将从源头上解决上游产业链的碳排放问题,后者将有效降低零部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与此同时,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加速融合发展,也为汽车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促使全球汽车产业进行转型与重构。兰凤崇认为,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安
全风险,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自动驾驶汽车的交通安全,智能网联汽车及智能共享出行方式带来的数据信息安全等问题。“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及指导性文件都在有序推进,随着‘新四化’发展,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我国市场主体庞大、创新主体众多的优势,政府、企业、相关创新团
人物
队以及用户多个层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国汽车新技术标准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聚焦安全 召回制度不断完善
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115次,涉及缺陷车辆430.85万辆。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累计召回超2310次,涉及汽车超8715.72万辆。
在兰凤崇看来,汽车召回制度是处理汽车产品缺陷的重要措施,也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产品后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汽车质量、维护公共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以及提升汽车生产厂家产品安全责任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2004年原国家质检总局联合4部委颁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来,历经17年发展,我国汽车召回制度不断完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汽车召回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使得汽车召回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更为有序且有法可依。汽车召回的相关机构和部门日益壮大,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投身于汽车召回工作中。
其次,汽车召回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汽车产品的质量却稳步提升,这说明我国汽车召回的标准在不断完善,对于汽车缺陷问题的处理也更加严格。近年来,汽车产品召回的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展,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数量增长迅速,因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而召回的汽车数量占比也不断增长。此外,产品召回也不再仅限于安全问题,还逐渐延伸至环保问题以及乘坐体验等诸多领域。
第三,车企对汽车召回工作越来越重视,近年来车企主动召回的数量不断增长,表明车企主动担责、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
事实证明,车企实施主动召回对于维护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销量都有积极影响。
第四,消费者对汽车召回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最初的“谈召回变”到现在的理性看待,也体现出我国汽车召回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技术支撑 做好召回效果综合评价
面对庞大的汽车召回数量,如何利用有限的行政资源和技术资源来有效监督和评价生产者召回实施情况成为监管部门面临的问题。
7月1日,由全国产品缺陷与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63)联合行业专家制定的全球首个汽车产品召回效果评估的国家标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效果评估指南》(GB/T 39603-2020)正式实施。兰凤崇及其团队参与了该标准的制定过程。
“我们针对召回效果评价的可操作性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与支持工作,并与相关方合作,建立了一个召回效果评估模型。”兰凤崇告诉记者。该模型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的方式——模型超过半数指标可以定量表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然后借助模糊数学的处理方法,利用专家打分方式对具有多个模糊性特征的定性指标做出合理评价,保证评价的灵活性。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分析召回事件的内在特征,结合历年的召回信息,从中提取有代表性的定量指标,同时针对难以量化的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指标的方法。“这套模型使召回效果评估既有科学性又与实际相结合。”
“该标准实施后,监管部门能够对召回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召回工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改进,可以敦促并监管汽车制造商是否做好了召回工作,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兰凤崇指出。
40年深耕 根深叶常青
事故采集与调查为N A I S提供科学依据
为提高汽车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安全,加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与事故形态分析研究工作,提升汽车产品召回技术监管能力,2011年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联合国内多家车辆事故研究机构、机动车司法鉴定中心,在全国推进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的试点工作。目前,NAIS在全国已发展有8个站点,事故采集类型包括道路交通事故、汽车火灾事故以及其他疑似安全隐患事故等。其中,华南站点于2017年获批建立,兰凤崇是该站点的牵头人。
“我们主要针对华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交通道路环境,研究有统计意义的交通事故和车辆质量缺陷问题,并建立了专业化的队伍持续开展深度调查。”据兰凤崇介绍,目前该站点已经累计采集了700余起事故数据,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汽车缺陷调查工作。同时,也应邀支持或参加了一些重要车辆事故的研究和分析,例如全程参与了发生在广东河源龙门的“7.6”客车翻车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在华南地区追踪并调查了一起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爆炸致死事故,这是我国可查的第一起高田气囊致死事件。“为主管部门启动缺陷调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兰凤崇认为,NAIS数据库的不断扩充、完善以及大量的相关研究,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和标准、车辆安全技术标准以及交通事故预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参考,同时也推动了我国车辆安全性能研究和事故发生机理研究的发展,这些探索可以有效促进汽车生产企业加大力度关注产品和质量,不断降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
此外,华南站点在交通事故中的人体损伤分析、电动汽车火灾调查分析以及车辆危险驾驶场景等多个交通事故安全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颇丰,发表数十篇相关论文以及多项改善汽车安全性的专利,参与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兰凤崇团队还获得了广东省标准化工作组织奖。
人物
构建新思路 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兰凤崇在汽车安全领域深耕多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也育人无数。谈起当下汽车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他言辞恳切。
当前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一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汽车技术正在与交通、电子信息、通信、能源等领域相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对提升汽车的行车安全,改善交通环境的效率,实施低碳出行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产业发展的现状,对我国汽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一些挑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当务之急。
其次,新技术的涌现,导致汽车人才必须具备高度多学科融合特征,即交叉和复合型人才。但基于现有的学科设置,将车辆工程二级学科
放在机械工程大学科领域,不方便打通车辆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例如信息、交通、计算机、智能、控制等的学科的联系、交叉和融合,难以满足新的产业内涵对人才培养的强烈需求。
“要以满足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为目标,重新审视高层次汽车人才培养的思路,卓力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对人才的认可程度。”兰凤崇建议,这就要求高校按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要求,探索相关的学科设置、课程设置改革,解决教材体系问题,加强和改进高校科研平台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也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适应能力,增加海外人才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数量,进一步加强与骨干汽车企业的合作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