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三镜头
客观镜头-主观镜头-半主观镜头。 三镜头法是好莱坞的成规,一般先用一个交代镜头把空间关系交代清楚(镜头1),然后切一个人物A的正打(镜头2),之后再切一个人物B反打(镜头3),其中镜头2和镜头3都是镜头1(交代镜头)中的一部分,而且镜头2和镜头3中都有彼此的一部分,所以好莱坞三镜头法是时空统一的,符合经典好莱坞电影封闭空间观念所追求的连贯性。
三点布光
又称为区域照明,一般用于较小范围的场景照明成若干个较小的区域进行布光,分别为主光、辅助光与背景光(逆光)。刻意强调灯光照明效果,体现了主观化,戏剧化的电影美学倾向。
轴线
是指由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一条假定的直线。由视线方向和运动方向形成的轴线称为方向轴线,由相互之间位置(两个人物以上)形成的轴线谓之关系轴线。
同期声:
在拍摄电影、电视剧的同时录音,这样的影片音效比较真实、更有现场感
画外音:
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空镜头:
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或人物不是画面主体)的镜头,有多种表现功能和艺术价值。
长镜头
是一种拍摄手法,它是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是指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通常用来表
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
运动镜头: 
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改变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通过这种拍摄方式所拍到的画面,称为运动画面。如:由推、拉、摇、移、跟、升降摄像和综合运动摄像形成的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升降镜头和综合运动镜头等。、
蒙太奇: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
杂耍蒙太奇:
杂耍蒙太奇的含义是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20世纪20年代初,由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谢尔盖•爱森斯坦在戏剧与电影创作实践中采用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
“最后一分钟营救”
即平行蒙太奇。 在1911年的《党同伐异》中,大卫•格里菲斯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平行动作交替切入,摆脱实际时间的束缚,打破传统戏剧叙述原则,创造真正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叙事时空。
造型语言:
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装配、剪切之意,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
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剪辑:
影视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电影音乐
指专门为特定影片而创作,编配的音乐。它伴随着电影产生,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而趋于成熟完善,已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在无声电影时代,音乐只是电影放映时的伴奏,很少有影片由作曲家专门作曲。进入有声电影时期,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愈益为导演们所重视,也因此吸引了一些杰出的作曲家为电影作曲。于是,电影便逐渐成为影片结构内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元素。音乐与画面在影片中的有机结合方式
一般有两种,分别称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音画对为音画并行和音画对立两种。电影音乐在影片中以有声源和无声源两中方式出现。两种方式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有声源音乐往往赋予影片以真实感,可以坚强影片的真实性。无声源音乐则可以对影片内容起到各种表现作用。电影音乐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一般与影片的体裁、题材、样式和风格相统一。由于影片的种类不同,音乐在影片中的位置、分量和作用也不同,且各具特。歌曲在电影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一首优秀的主题歌或插曲,往往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期流传。
声画对位
声音和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叫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创造出一种画面和声音的交响乐式对位。声画对位的效果,产生某种它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这个概念是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父三人于1928年在《有声电影的未来(声明)》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普多夫金于1933年导演的影片《逃兵》中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一原则。在结尾的场面中,音乐并未追随着画面表现工人斗争的手挫,
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印象高潮的过程之中,表现对罢工斗争的必胜信念,音画对位有两类:声画并行、声画对立。声画并行不是具体地追随或解释画面内容,也不是与画面处于对立状态,而是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从整体上揭示影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情绪状态,在听觉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联想和潜台词,从而扩大影片在单位时间内的容量。声画对立是画面和声音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的相对立,使声音具有寓意性,从而深化影片的主题。德国作曲家汉•艾斯勒为记录片《夜与雾》作曲中,当画面出现希特勒演说和敞蓬车穿过满是人的柏林街道时,用了沉重悲哀的集中营歌曲的主题音乐。许多例子都证明,声音和画面形象性质上的对立,使各自的个性对比更为鲜明,从而可以辨证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声画对立进一步发展了蒙太奇,成为蒙太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声音真正成为独立的艺术元素,在影片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这种技巧含蓄而富有诗意,为电影表现开拓新的可能性。
声音蒙太奇
在时空动态中,声画匹配的声音构成方法叫做声音蒙太奇。它首先用在视觉画面的剪辑上。自有声电影问世以来,由于对声音潜在功能的不断挖掘,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又出现了声音蒙
太奇一说。所谓声音蒙太奇,可理解为声音的剪辑,但这只是表层意识,它的深层含意其实是声音的构成。声音分为画内和画外两种。电影声音蒙太奇,就是声音、时态和空间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排列和组合,可能创造出以下几种相对的时空结构关系:时间同步关系、时间非同步关系;空间同步关系;空间非同步关系;心理同步关系;心理非同步关系。
类型电影:在美国好莱坞发展以来,按照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构成的模式进行摄制和观赏的影片。这一词语主要是指叙事性电影。人们最常见故事片类型有:西部片、爱情片、戏剧片、强盗片、侦探推理片、惊险片、动作片、音乐歌舞片、科幻片、战争片等。
黑电影:主要出现在四、五十年代的好莱坞,以大量的街道背景,表现主义的视觉风格、侦探、犯罪一类的题材和阴暗、悲观、恐惧情绪为特征的影片。这一词语是法国影评家尼诺•法兰克在1946年因受黑小说一词的启发而创造出来。它不是指一种类型而是指归属在侦探片类型中或犯罪题材下的一种影片风格。
意识流电影: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出现、延续至今的以意识流为理解世界的主旨、以意识流为人思维的经常形式、并以意识流的方法创作的电影。意识流一词来自20世纪初的哲学和文学。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有:伯格曼的《野草莓》、雷乃的《广岛之恋》等。
主流电影
一般指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观念、具有稳定的票房保证,因而投资者肯投入大量的资金一类影片。其典范性是20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好莱坞一直保持着一巨额投资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电影工业,它是西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持久和稳固。
汽车电影
数字电影:
完整的数字电影的概念,是指电影摄影、编辑和放映等过程全部用数字格式统一起来。与传统电影方式相比,整个过程将完全凭其电影胶片。最后放映采用DLP方式(Dlight Processing)的摄影机。数字电影可以通过卫星、互联网等方式传输,从而省去了创痛胶片拷贝发行的成本,今后电影公司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向影院和个人发行电影。
汽车影院:
欧美各国为驾车看电影的观众建造的露天停车电影放映场所。汽车影院是一个有围墙的梯级扇形停车场,广场前高挂银幕,观众可在车内观看电影。汽车影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汽车交通的便利和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向郊区分散转移的趋势应运而生的,主要面对的是
广大青少年观众。近些年由于电影立体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服务方式,即在广场内设计许多有耳机插空的柱子,观众驾车入内,卖票后每人发一耳机,不买票只能看到画面尔听不到声音。
电影的诞生: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研究了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的构造,并进行了重大改进,于 1894年年底研制成功了电影放映机——“活动电影机”。1895年12月28日下午,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新噜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第一次售票公映电影,放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这部影片通常被当作电影时的第一部影片)、《拆墙》、《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此便开始电影风行的时代。这一天,被电影史学家们确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蒙太奇表现手法的出现:
1900年至1901年间,英国人G•A•斯密市在拍摄《小一生》一片时,有意抛弃了使两个特写镜头合乎情理的连续出现的手法,大胆改变试点,在一小孩围着小猫的全景之后,接着就
出现了小猫占满整个银幕的特写。之后他又在另外的几部影片中再次使用了这一技巧。这样,G•A•s斯密士就是电影完成了一个极重要的发展,使摄影机如同人的眼睛、观众的眼睛或片中主人公的眼睛一样,变成活动的东西。摄影机由此成为运动、火药的“生物”,甚至成为“剧中人物”。导演使观众以各种方式和角度来观察世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也就诞生了。
格利菲斯的电影叙事:
格利菲斯(1875——1948)在世界电影的发展中,为电影叙事形式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在经历了从1908年到1912年期间近400部短片的创作实践后,无疑从获得了以最小篇幅讲述故事的能力。此后他拍摄两部长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在电影叙事形式、叙事时空和叙事语言等方面的试验与探索,是电影徐是雨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狄更思笑说等传统叙事形式明显地叙别开来。虽然,不同的叙事存在着共同的以情节作为作品不断向前推进的主要元素,但叙事形式之间却各有不同。格利菲斯电影的镜头或段落却是沿着特定的情节走向,遵循着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而进行表现的,但有别于传统叙事的形式特征:即以电影分解时空的方式,以交替蒙太奇的剪辑技巧,以非线性的视觉结构观念,突出了作为电影叙事的自身属性。格利菲斯的电影创作以情节段落作为
叙事的基础,将不同冲突元素加以并列和积累,把着眼点放在认识与发现电影时空的结构上,确立了一镜头作为电影时空结构最小的基本构成单位,这一原则不仅构成了我们现代电影分镜头和剪辑的基础,从而也确立现代电影的叙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