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情感的最深层去寻共鸣”
作者:杨柳
来源:《综艺报》2017年第04期
作者:杨柳
来源:《综艺报》2017年第04期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春节期间,央视新闻主播朱广权在特别节目《一路回家》中的一段话,引起网友热议。大家惊叹于“央视越来越接地气儿”的同时,也掀起了挖掘大众是哪个国家的“央视段子手”的热潮。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在《新闻联播》、新闻频道中持续推出了《厉害了我的国》《一路回家》《家是什么》《零点后的中国》《说句心里话》等系列报道,创新性推出《家和万事兴》大型直播互动节目,这些散发着浓郁真情的节目引发了亿万观众的共鸣,不仅一路刷新收视纪录,并持续成为网络热词和热搜话题。
CSM全国网数据显示,春节长假前三天CCTV-1《新闻联播》收视率3.29%,较去年(1.66%)提升幅度98%;分别在白天时段和《新闻联播》投放的《一路回家》《家是什么》两个系列报道,收视相较去年春节同时段最高提升幅度49%。
与一路飙升的收视率相应和的还有网友几乎一边儿倒的好评和赞誉。“最近的新闻总是看得我想哭”“这一期的新闻联播真的有够暖”……在央视新闻上,类似的评论比比皆是。
“媒体人总说春节是媒体的淡季,尤其是新闻的淡季,但我觉得它其实是黄金季节。”央视新闻元旦、春节节目总负责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表示,因为平常会有很多重大的时政报道,所以版面并不能完全由自己决定,反而是到了节假日,给了她们一个能够精心策划,安排版面的机会。这次春节特别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认可,也是因为杨华和其团队根据节假日的特点做策划,考虑到了更广泛的大众情绪,唤起了受众的集体记忆。“作为媒体,你说央视有变化吗?有啊!我们始终在寻新的形式和手段去表达,但是我们也一定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对世道人心的捕捉。”
小切口大落点
以真情实感触碰观众内心
较大的拍摄场景,这样一个与春节氛围格格不入的地方,能做吗?即便做了,能播出吗?负责这一场景的记者在拍摄之前非常担心,可是十几天的蹲守下来,他却收获良多。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被父母遗弃的女孩儿,一位初中生。原本她是在寄养家庭生活的,但是因为户籍问题,寄养家庭无法解决她上学的难题,只能将孩子退回了救助站,直到最近国家户籍制度改革,解决了她的户籍问题,她又可以回到寄养家庭,可以上学了。救助站的站长是位复转军人,平素看上去刚硬冷面,但这样一个硬汉却流下了眼泪。“看着挺心酸的一个开始,但是你却能看到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其实在影响着这些人,这个小女孩的命运不就在一点一点变好吗?”
同样是在这个救助站,记者在跟着工作人员搜寻流浪者时发现了一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的母亲早年去世,他因为和父亲起争执就离家出走了很多年。对于来救助站他很不情愿,记者问为什么,他的回答很让人意外,他认为来救助站的都是好吃懒做的,毕竟他是一个大小伙子,不自食其力还是挺丢人的。“你会发现并不是住在大桥底下,他就没有尊严了。最让我们意外的是,后来这条片子上了《新闻联播》,他的表看到后到我们。现在这个小伙子已经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在杨华的观念里,救助站并非不能播、不能放,流浪者哪个国家都有,这是国家正常的社会问题。“主流媒体需要留一个窗口,去倾听社会底层人微弱的声音,你能捕捉到微言,也说明你的传播是很有力的,这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意大利电影导演贝尔塔拉曾经说过,电影是什么?电影是用文字之外的语言,用镜头去记录、触摸那些含辛茹苦的人们。电视、电视新闻也是这样。”杨华强调,不要去回避含辛茹苦,这恰恰是最能触碰观众内心的东西。元旦期间,新闻中心做了一档节目《为谁辛苦为谁忙》。这档节目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就是因为触动了人心,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这一年过得不容易。可是当记者们真正面对采访对象时,他们发现,即便大家讲着辛酸的点点滴滴,却又都在努力的做更好的自己。
杨华介绍,她们最近做的“二孩”话题也是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好选题。适逢国家二孩儿政策推出一周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很多家庭都发生了变化。这个看似不大的命题背后却牵扯着复杂的户口问题、教育问题、收入问题等等。“这是个很有张力,同时也是每个普通家庭都有话可说的话题,它既是家里的一件大事儿,背后又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家政策的方方面面。甚至还牵扯出了婆媳关系、‘丧偶式家庭’很多有趣的话题。”好选题就是从很小的切口切入,却能呈现很大的落点。
救助站的故事也好,二孩的话题也罢,在这些看似类型各异的内容中,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那就是都能够触动大众情感的共鸣,这正是央视新闻在内容选择上重要的标准。
扫街式海采到场景式海采
为形式创新不懈努力
在内容选择上,央视新闻始终坚守着对“世道人心的捕捉”;在表现形式上,创新是新闻团队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场景式海采”就是今年春节期间的一项重大尝试。
“场景式海采”是对“扫街式海采”的全新升级。“我们借鉴了日本NHK的纪录片《纪实72小时》,它是以72小时为一个时间的窗口单元,记录在这个场景内会发生什么。”杨华介绍。
央视新闻率先应用“场景式海采”模式的节目是元旦期间的《为谁辛苦为谁忙》。“《为谁辛苦为谁忙》一共23个片子,每个片子10分钟左右。该系列采访对象并非事先约好,全是现场的真实记录,也没有一个是命题作文,都是在和大量采访对象聊过之后,才会发现这一场景中人物的一些特质和共性。”央视新闻《为谁辛苦为谁忙》《家是什么》系列场景海采总导演席罗曦介绍,之前海采的节目只是同期接同期,记者提问的问题也比较单一,可视性偏弱,
而场景式海采更能‘抓眼球’,一则它是特定环境下采访对象真情实感的流露,二则它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让人看完感同身受。
“我经常跟记者说,场景是有魔力的,场景是有自己的特质的。”席罗曦将对“场景式海采”的要求简单概括为三点:刻画场景,记录生活,呈现一人的真情实感。
看似简单的几点要求,真要实现却并不容易。从结果倒推,15天时间,23条片子,平均每条片子时长10-15分钟,而每条片子的素材平均时长都在10小时以上,更有极端的场景,素材时长超过了30小时,工作量可见一斑。
“不怕跟你说,我们这些后期编辑,全都哭过,压力太大了。”说起这点,席罗曦对自己团队的小伙伴们很是歉疚。
有了《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前期摸索,春节期间制作《一路回家》《家是什么》时团队对场景海采就有了更深一步地理解和思考。
“比如我们做《一路回家》,选择了火车,选择了长途车,选择了厦门和金门航线的轮渡码头,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后面做《家是什么》时我们选择了天津一个有着80年历史的
理发馆,选择了北京的中国照相馆,选择了台湾的眷村,选择了洛杉矶华人聚集的一个餐厅。这些选择本身就带着对创作的思考,带着你的‘企图’在里面。”以火车为例,杨华认为旅途是能带动人情绪的地方,节目播出时间是小年到除夕,那个时间段人们都在归家途中,而火车是中国人回家重要的载体,它也是个有合理的采访空间和机会,容易让采访对象打开心扉的临时性的封闭小社会。
在天津的理发店,央视新闻的记者们也收获了令人感动的内容。一位60多岁失明的大妈,倒了好几趟公交车来到这个理发店。为什么她要来这里?因为过节时子孙都会从外地返乡,虽然她看不见,却希望孩子们看到自己齐整的样子……这样一个特定场景,很容易让人触动,原来一辈一辈的中国人就是这么过来的。一个理发店能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很多东西,折射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深厚情感。
就像杨华经常对记者所说的,“一定要相信真实,相信生活,相信生活不会欺骗你。”场景式海采的制胜之道就在于它的真实和贴近生活。
追求操作的极致
完成的不是作业而是作品
“这一系列场景式海采的节目,我们要求做到极致。情感是极致的,故事是极致的,镜头是极致的——只有这样一系列极致的东西才能形成一个好作品。”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席罗曦想打造的就是一个好作品,而非是完成功课。
为此他要求摄像,用高级的镜头去记录和刻画场景,要做到每个镜头都有意义。他向记者布置了海量的采访任务,因为没有海量采访就不会呈现出好故事。他强调每个片子都要重点刻画两到三个人物,达到情感堆砌的效果。甚至他还向领导申请了航拍。
也有很多人质疑,为了做一个节目,还是一个尝试性的节目,有必要投入这么大吗?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新闻中心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才促成这系列收视、口碑俱佳的优秀作品的诞生。
据统计,场景式海采《为谁辛苦为谁忙》系列,7天播出23条成片,央视新闻同步发布的相关微博点击量超过8000万次。在新浪微博形成的同名话题曾成为社会类话题排名第一,累积2亿次阅读。场景式海采《家是什么》系列,6天播出9条成片,央视新闻同步发布的微博点击量近3000万次,短片的秒拍视频观看总量近4500万次,同名话题阅读量近6000万次。
除了对操作上的“极致”要求,今年春节特别节目的制作在组织架构、工作流程上也与往年有着很大不同。“以前做节目基本是自己部门干自己的,很难形成系列作品。这次杨华主任做了新调整。前期有经济部、社会部、国际部、地方部,后期是我负责的编辑部,再加上相关技术,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席罗曦表示,正是因为在架构和流程上的大胆尝试,才能最终呈现给观众触动人心的作品。
尽管各级部门和观众对央视新闻元旦、春节节目诸多赞誉,但对杨华而言,播出版仍然有难以弥补的遗憾。
大年初一,央视新闻中心对节目做了一系列精心编排,《家是什么》《厉害了我的国》《说句心里话》——从家到国,再到那些为了国家无法回家的守边部队官兵们的心里话,情感层层叠加。但未曾想以上精心的安排却被突发的设备故障打乱了阵脚。
《说句心里话》在7点20分之前必须播出,但因为制作设备突发故障,本来应该在7点之前就审完的片子7点10分才拿到播出线上。审片时杨华发现节目后四分之一的声音效果不理想,而且还没有字幕。片子时长4分多,看完一遍就已经7点15分了。片子前面四分之三是官兵们讲述自己的心里话,很感人,后面四分之一则是一组快剪画面,各边防哨所的官兵给
全国观众拜年,最后一个航拍镜头落在维和部队营地“和平万岁”标识上,画面很震撼。按照杨华的想法,这个收尾再配上音乐很完美。可是转瞬即逝的时间和明显带着瑕疵的声效让她陷入了极度的纠结,最后播出版在片子的四分之三处戛然而止。事后杨华不断反思,觉得自己还是反应慢了,没有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做出最佳处置。“后来再想想,其实我可以让片子走一走,如果在线上时声音还能容忍就把它播完,不行,就把声音拉下来做个紧急处置,会比戛然而止效果更好一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