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对国家形象的提升作用
作者:罗
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8
        【摘要】《环球时报》作为一份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日报,中英文版相得益彰,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及时地反映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审视与交融,从而使其在对内、对外传播中成为纸质媒体的典范。本文从《环球时报》对一些重大国际、国内事件的报道中分析该报的议程设置、宣传策略,进而解读该报如何在对内和对外传播的双向传播中逐步提升国家形象。
        【关键词】《环球时报》 国家形象 国际传播 议程设置 媒体外交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逐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显著提升。如何在国际上拥有与我国国力相称的发言权,如何造就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这都要求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一、国家形象概述
        关于国家形象,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中国传媒大学李寿源教授的定义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
        就像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能带给一个企业巨大的经济效益一样,一国的国家形象也在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的竞争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家形象在国际交往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国家形象要靠成功的对外传播来树立。对外传播是连接国家与国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在国际社会中树立国家预期的国家形象。
        二、《环球时报》在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中提升了国家形象
        所谓国际传播,“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在不同时期,由国际传播派生出了其他相近的概念,如对外传播。对外传播这一概念主要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它主要是指通过中国自主创办或与人士合作的报纸、刊物、广播、电视、通讯社和网站等传播媒体,以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③对内传播的受众,主要是我国读者,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前进当中的中国人在主流价值和国内外重大资讯的解读方面有很大需求,了解世界、关注
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一部分中国人的切实之需。
        “大众传播能赋予被传播的国家信息以特有的意义。如果传播的是正面信息,就有助于国家树立良好的形象,反之亦然。美国传播学者马尔科姆·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称这种作用为议程设置尤其是当传媒连续报道某事,或者在报道中给予了不同于其他事件的特殊安排,如报纸的头版头条,这在无形中就会给受众一种特殊的感觉,即被报道的事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环球时报》作为我国一份重要的国际传播类报纸,其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报道往往是连续报道,并且放置在该报的显著版面。《环球时报》对重大事件的议程设置往往具有导向作用。从1993年创刊至今,《环球时报》以其独家视角对国际、国内的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现在,《环球时报》在国内外都有着稳定且人数庞大的受众,使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与日剧增。
        主题的选择最终是为了形成既定的议程,是媒体在基于事实报道的客观基础上实现的一种提升。本文以《环球时报》对今年我国两会的连续报道和对近来中美汇率的敏感问题的报道,来深入说明《环球时报》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解读该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提升
了国家的形象。
        1、对今年全国两会的报道
        201033日至315日是我国两会召开的时间段。随着我国的民主进程逐渐加快,两会成为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焦点。今年两会上,国内外媒体纷纷派出了强大的报道团,第一时间抢发两会上的相关新闻。《环球时报》利用两会召开的机遇,选取利于宣传中国的正面形象的主题,向外界展示中国的稳定和发展。
        在两会召开的期间,《环球时报》分别在6:关注中国、11:环球财经、1415版国际论坛,4个版面共发表11篇中外媒体关于两会的报道,其中外国媒体的报道有6,见表一
        (表一)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外国媒体对两会的关注程度很高,11篇两会报道中有6篇均来自外国媒体,54%,分别为6版的5篇和14版的1篇。15版的畅谈两会有4篇《环球时报》自己的评论。可见《环球时报》在新闻报道上是完全围绕该报宗旨进行设置的,《环球时报》在报道设置上倾向于让国内读者更多地了解外国媒体对两会的报道和看法。
        外国媒体对两会的报道全部设置在6:关注中国这一版,外国媒体多关注两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反腐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最高检:去年查贪贿大案近两万件》,风电厂是形象工程言论引热议》。还关注两会上新政策的提出,并对该政策表示出与国内媒体相反的观点,民众对微博参政希望过高”,“中国将增加农村人大代表人数
        外国媒体对两会的高度关注本身就已充分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两会的召开,更是我国展示国家形象的有利时机。《环球时报》以独特的视角看两会,可以让国内受众解读到对两会不一样的见解,也从一个侧面凸显出我国社会民主进程的提高,无疑也从侧面提升了我国的国家形象。
        2、对现阶段中美汇率的报道
        20103月末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聚焦到了中美汇率的问题上。美国国会提出的压人民币升值,只有这样才会增加美国国内的就业。并接二连三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一时之间在国际社会闹得沸沸扬扬。
        在全球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中美汇率既是两大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贸易战大众是哪个国家的,同时也
是一场信息战。在中美汇率交锋这场信息战中,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的绝对优势基本上掌握在美国一方。如何让其他各国媒体相信我们对人民币汇率的考虑,并赢得汇率之战的胜利,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信息作战的相关真实信息的发布,以及我们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传播力度
        317日到331,《环球时报》对中美汇率的报道一共有20篇。其中,2223日的报道全部是我们自己的报道,24日《中国贸易将现逆差引热议》一文以6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的不争的事实,驳斥了人民币是否升值问题。25日和31日有3篇来自外国媒体的报道,报道倾向也是站在我国这一边的,这里以第三方的视角和观点来说明问题,其作用不言而喻,也让国内受众听到了支持我们的声音。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环球时报》在1415版国际论坛中的共8篇新闻评论均来自于社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面对美国媒体对人民币升值的强大舆论攻击,《环球时报》用专家、学者的权威观点给予了有理有据的反驳。利用意见领袖影响舆论,从而进行其议程设置。还有在其对中美汇率的新闻报道上多设置在1,我们自己的评论都设置在了1415版上,在固定的版面上进行连续报道,凸显出该议题的重要性,也为关注该事件的读者提供方便和权威的阐述。
        三、《环球时报》在提升国家形象中的报道策略
        通过分析《环球时报》对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在提升国家形象方面的报道策略。
        1、建立自身的话语传播
        《环球时报》是我们在国际语境中传播国家形象的一个平台,在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上,《环球时报》首先掌握议题设置的主动权,对中美汇率的报道,及时、准确地发出了我国媒体自己的声音,予美国媒体以有力的回击。这样便掌握了主动的话语权,有了话语的主动权,再强大的舆论攻击我们也不会惧怕。其次,《环球时报》讲究报道的方法、策略,如连续报道的重大事件放置在显要、固定的版面,1—4版。6版关大都是外国媒体对我国大政方针政策和社会敏感问题的解读。评论版1415版中选取第三方(外国媒体)和我国权威人士的看法和意见。值得一提的是,《环球时报》虽然是一份时事政治性颇强的日报,但在9:异国风情和13:漫画与文摘中也不乏对外国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的报道。让读者足不出户就可领略外国的优美风光,在这些潜移默化的传播中,无形地提升了国家的形象。
        2、利用有利时机加强媒体外交
        利用有利时机就是利用国家大事、盛事,媒体进行全面而且大型的报道,充分利用国际交流的机会来提升国家形象。我国前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沈国放大使在谈到媒体外交时说:“媒体外交已经成了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立场和观点,你的国家的形象和地位,都需要通过媒体加以肯定和传播。”⑥
       
        《环球时报》作为一张主流的,在国际传播中有影响力的日报,其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一方面发出了我们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声音,争取了国际话语权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外国人深入、全面地了解发展的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姿态。另一方面,因该报的发展不断壮大,该报在世界许多国家有数量颇多的驻外记者,现已有强大的支撑资源,有自己的发行渠道和信息网络,这些都显示出了该报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环球时报》良好地利用了媒体外交,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传播力度,进而从我国与世界的相互审视中来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①李寿源:《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305
        ②程曼丽,《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
        ③甘险峰:《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论文,3
        ④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308
        ⑤《中国贸易将现逆差引热议》,《环球时报》,32411
        ⑥《环球时报》,1999723
        (作者: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