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传播_重点总结
⼤众传播重点总结
1、传播的定义: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类信息交流的⾏为和活动。传播学史研究⼈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共享,传输,互动)
2、传播的类型:⾃我传播、⼈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众传播。
3、⽂化⼯业: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规模复制、传播⽂化产品的娱乐⼯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乐等各种⼤众⽂化和⼤众媒体。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其三⼤来源是⾏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最早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5、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为科学,社会学,⼼理学,社会⼼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类学,语⾔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6、传播学的四⼤奠基⼈(施拉姆认同):
A、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理学家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研究⼈的⼼理对⼈的⾏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式、技巧和能⼒等。他是将实验⼼理学引⼊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书。
B、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战中的宣传技巧》
C、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这⼀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法论
D、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民的选择》⼀书。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舆论领袖:并⾮指提出思想的⼈,⽽是那些积极主动向⼈们提供某⽅⾯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判的⼈。
7、三类学者对传播学的贡献(切特罗姆认同):
A.库利:对⼈际传播的实质与作⽤深⼊分析;提出“基本体”思想。
B.杜威:肯定传播活动的社会意义,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认为⼤众传播是变⾰社会的重要⼯具。
C.帕克:新闻本⾝就是⼀种知识,在危机时代现代传播媒介应具有社会凝聚作⽤。
8、传播学集⼤成者--施拉姆(1907--1987)⼜译宣韦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国际公认的⼈类历史上第⼀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的学者;第⼀位从新闻专业⾓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考察传播学,为传播学作为独⽴学科的完善和成熟做出了⾥程碑性的贡献;他研究的主题主要是新闻⾃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传播与国家发展问题;他建⽴了四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仅30部著述:1949《⼤众传播学》、1954《⼤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1964《⼤众传播与国家发展》。
9、传播学的学派
a.法兰克福学派(接近此学派的本雅明认为:经由⼤众媒介复制的⽂艺作品以及⾃然风景失去了其原来状况下的独特性,因此当代审美活动已经发⽣了根本性的变化。这⼀观点与法
兰克福学派完全将艺术与⼤众⽂化对⽴起来有相似之处。)
b.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加拿⼤麦克卢汉学说.
c.批判学派:注意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燕丽的批判态度。特征:批判的,思辨的,马克思主义的,⼴泛联系的,注重控制分析。
d.英国⽂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
e.⾏为主义学派(经验学派):注重经验和实证,但它过分偏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法,以及很多⼈都是站在维护现⾏体制的⽴场上做研究的。特征:经验的,定量的,功能主义的,具体实证的,注重效果研究。
10、传播的特征:传播的双向性、间接性、传播双⽅⼼理场的有限重合性
1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去王少的⼀中基本元素。
12、符号的特性: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发展性多义性和模糊性
13、符号的功能:表达与解释功能、传达功能、引发思维活动
14、符号的⼆分法:信号;象征符
15、现代传播媒介对符号的再现:a 现代媒介传播的鲜明特点之⼀,就是由于技术介⼊,所有符号最终到达受传者时,都是⼀种复制性符号;另⼀⽅⾯,现代传播媒介中诉诸视觉和听觉的符号相对与语⾔⽂字符号来说却具有可以直接把握实现的能⼒,因⽽成为便捷的传播⼿段。b技术介⼊的另⼀种影响(诸如电视等拍摄中使⽤的特定⽅法,能是镜头相应带上新的含义)是还可能使原有符号或符号系统加上附加含义,我们视之为产⽣了新的“符号—功能”函项
16、索绪尔的符号研究: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和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的意义)
17、⾮语⾔符号的类型
a 语⾔符号的伴⽣符(副语⾔)——声调、语速的快慢、⽂字的字体、⼤⼩等
b 体态符号——动作、⼿势、表情、视线、姿态
c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徽章、⾳乐、建筑、服装、饮⾷等
18、⾮语⾔符号的特征:存在的⼴泛性;难以表达抽象意义;多义性;语⾔依赖
19、⼩团体传播:三⼈以上或相对⼈数较多的集体,其成员可以相对容易地互相直接传播讯息,彼此以某些共同的⽬标及某种程度的相互牵涉来从事的传播活动。
⼩团体传播的作⽤:解决问题;维持⼈际关系和整体性社会
20、组织传播定义:在组织中个⼈与个⼈之间,次系统内部,次系统和次系统之间,次系统和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思想、观念、看法、资料、消息与情感的交流。
功能:内部协调,形成整体;控制环境,决策应变;形成共识,进⾏情感交流
21、⼤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泛的受众所进⾏的传播活动。
22、⼤众传播的特点:⼀切传播的公开性和开放性;接近发送设施的有限性和有控性;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关系的⾮⼈格化;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不平衡性;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制度化的安排的介⼊。
23、⼤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
24、⼈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的⾯对⾯的或凭借简单的⾮⼤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交流。
25、⼈际传播的动机:认识⾃我;建⽴⼈际关系;控制周围环境;进⾏情感沟通。
26、⼈际传播的相关理论:
1.符号互动论在第⼆次世界⼤战以前的美国社会哲学家⽶德、库利等⼈的思想中萌芽,
后经⽶德的学⽣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总结提出。这⼀理论认为,借助于语⾔、⾮语⾔等符号进⾏的⼈际传播是构成社会、形成⾃我意识、获得社会⾓⾊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基础,也即它们在形成思想、⾃我和社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这⼀理论还强调符号讯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双⽅产⽣相互作⽤。
2.社会交换理论⼈际传播是⼀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只要是六种资源:物品、⾦钱、服
务、信息、地位、爱。⼈际传播交换的主要是后三种资源、
3.舒兹⼈际传播的需求论包容性⼈际需求;控制性⼈际需求;情感性⼈际需求
4.哈瑞斯⼈际传播的“⽣活见解论”
⼈际传播的模式:约哈⾥之窗由美国⼼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和哈⾥-英哈姆在20世纪50年代创⽴
⾃⼰了解的信息⾃⼰不了解的信息
别⼈了解的信息开诚布公的⾃我⽆知的⾃我
公共区潜在区
别⼈不了解的信息封闭的⾃我(私⼈区)盲⽬的⾃我(盲点)
27、⼤众媒介的影响:⼤众传播造成了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化,也即造成了传统村庄与现代社会的区别;⼤众传播媒介产⽣了权⼒极⼤的把关⼈;⼤众传播的发展与社会变⾰相互作⽤;⼤众媒介带来了信息时代。
28、发展传播学:传播技术的加速度发展是否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平的机遇?应如何抓住这种机遇?对此,欧美国家的理论家⼆战以后提出“传播与国际发展理论”,⼜称发展传播学。
30、把关⼈理论:⼤众传播的把关⼈是指在⼤众传播渠道上⼯作的新闻记者、编辑、节⽬制作者等。他们对信息进⾏取舍,决定传播内容的重点,并企图以此给受传者造成某种预期影响。把关⼈的存在使⼤众媒介不仅扩散讯息,也过滤讯息,⼤众传播因把关⼈⽽成为⼆者的统⼀体,这正如施拉姆谈到的:⼤众媒介既是了不起的信息增殖者,也是信息很长的输送管,⼤众媒介还成了信息所⾛的道路上的权⼒很⼤的把关⼈。同时,把关⼈⾏为也因此成为⼤众传播的传播者⾏为的最具有能动性的⽅⾯之⼀。⽽在当代⼤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中,把关⾏为的难点在于在苛刻的时间限制中对及其⼤量的讯息进⾏取舍。
31、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
集权主义传播制度⾃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传播制度苏维埃—极权主义传播制度①极权主义(君主独裁式)
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起源于君主和政府绝对权⼒的哲学思想。主要⽬的是⽀持、推进现代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媒介使⽤者:取得皇家特许的⼈。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新闻检查。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媒介所有权:私有或公有。
②⾃由主义(⾃由竞争式)
大众是哪个国家的1.发展于:1688年后,为英美采⽤,也影响其他地⽅。
2.思想源泉:弥尔顿、洛克等⼈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然权利的基本哲学
思想。
3.主要⽬的:提供信息,娱乐,进⾏销售,但主要⽤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
4.媒介使⽤者:任何有经济⼒量可以使⽤媒介的⼈。
5.媒介控制:依靠“思想⾃由市场”实现“真理的⾃我修成过程”;依靠法庭。
6.媒介禁忌:诽谤亵渎物理战时煽动叛乱
7.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
③社会责任(⾃我的形式)
3
1.发源于:20世纪美国
2.思想源泉:孜业⾃由委员会的报告,媒介从业者的时间,媒介⾃律守则。
3.主要⽬的:提供信息,娱乐,进⾏销售,但主要⽤于把冲突转化为讨论。
4.媒介控制:社意见、消费者⾏为、媒介职业道德。
5.媒介禁忌:对公认的个⼈权利和重要的社会利益的严重侵犯。
6.媒介所有权:私有,除⾮政府为了保证为公众服务⽽接管媒介。
④苏维埃——极权主义(国家统管式)
1.产⽣于前苏联,不过前期纳粹德国和意⼤利也采⽤过类似⽅式。
2.思想根源:马列主义——斯⼤林理论,混合的⿊格尔的思想与19世纪俄国⼈的
思想。
3.主要⽬的: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值得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于政党和专
政。
4.媒介使⽤者:忠诚和正统的党员。
5.媒介控制:政府采取政治⼿段来监督并控制经济命脉。
6.媒介禁忌:批评党的⽬标。
7.媒介所有权:公有。
32、内容分析
①梅尔⽂-德弗勒
品味的⾦字塔理论
美国⼤众传播内容的三个⽅⾯:低级趣味内容,重复性,受众⼴⼤;⽆争议内容;⾼级趣味内容。
②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
客观环境→拟态环境→环境认知→⼈的⾏为
③施拉姆:认识媒介的⼋个原则
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
2.反馈的机会不同
3.速度的控制⽅⾯程度不同
4.语⽂符号使⽤的⽐率不同
5.保存信⼼的⼒量
6.满⾜专门需要的⼒量
7.克服弃取的⼒量
8.增值的⼒量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延伸论媒介即讯息论媒介冷热论
①热媒介指这些媒介提供的信息能够⾼清晰度地延伸⼈体的某⼀感觉器官,受传者在信息接收过程中⽆须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低的媒介
②冷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低,受传者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的媒介
33、⼤众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受众引起思想观念、⾏为⽅式的变化。
①20-30年代弹论
观点认为,受众成员是⼀个个孤⽴的⼈,很容易受到⼤众传播的影响,改变⾃⼰的态度和⾏动。缺陷:没有实证研究的⽀持;忽略接收者的个⼈差异,⼀个⼤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都产⽣同样的效果
②40-50年代有限效果论
⼤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穷,传播者的意图通过中介因素才起作⽤,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渐变⽽是态度的强化。
缺陷:1.只考虑到传播效果对受众⾏为的影响,很少考虑认知和情感的变化。
2.只考虑到对个⼈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体的传播效果
3.只考虑到即时直接的效果,未考虑长期间接效果
4.只从传播者⽴场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度考虑
③20世纪60-70年代适度效果论
⼤众传播对受众仍然具有⼀定影响。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④20世纪80年代以后
重新强调⼤众传播有巨⼤的效果,但与弹论不同,⽽是复杂的、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宏观的社会的效果。
34、⼤众传播受众分析
所谓受众即⼤众传播内容的总体接受者。特点:⼈数多、成分杂、分散、隐匿。
代表性研究劝服效果研究
1.⼀⾯说与两⾯说
2.防疫论
3.信息来源的重要性
4.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智
对两级传播论的批评和修正:
1.⼤部分新闻报道仍然是有⼤众媒介直接传播开来
2.舆论领袖和⾮舆论领袖界限模糊,两级传播论,多级传播论到N级传播论
3.两级传播论隐含着认为⼤众传播媒介是舆论领袖的唯⼀信息渠道,实际上信息来
源可能多样化
4.⼤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及传播在劝服⽅⾯更为有效
是从受众如何使⽤⼤众传媒以及⼤众传媒如何满⾜受众需要的两个⽅⾯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35、卡次的使⽤与满⾜模式
具有社会和⼼理根源的需求,他们引起对⼤众传媒或者其他信源的失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最后导致需求的满⾜,以及其他(往往是⾮有意的)结果。
38、议程设置理论
⼤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们对某⼀事物或者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们关于那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众传媒可能⽆法影响⼈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们去想什么。
四个发展阶段:第⼀阶段围绕议程设置的基本假设即新闻的报道⽅式影响公众对当时重要议题的感觉扩展开来;第⼆阶段讲媒介效果研究与“使⽤与满⾜”研究结合起来,从原先研究的问题“什么是媒介议程对
公共议程的效果”变成了“为什么某些选民⽐其他⼈更乐于接触特定的⼤众媒介传播媒介的信息”;第三阶段的研究将议程扩展到公共议题之外,并对⽐各种不同议程之间的区别;第四阶段的研究则已将新闻议程由⾃变量转为因变量,最初的问题“是谁设置了公共议程”变为“是谁设置了新闻议程”。
39、培养论(涵化理论)P182-183
伯格纳在1966年确认了⼤众媒介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对⼿中成员的主观现实的影响,这⼀理论被称为“社会现实建构理论”。
5
40、知识沟假说
1970年,蒂奇纳,多诺霍,奥利恩《⼤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的扩⼤》
“随着⼤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将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缩⼩之势。”
41、知识沟理论中的传播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