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当今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自信的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经沧桑洗礼传承至今。如今,中国传统文化更与时俱进地凝聚于“中国梦”之中,成为国人自信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底气,更成为中国自信面对世界的基石。那么,中华优秀传统何以让我们自信?
与时俱进的政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政治建设,并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甚至改革。如在边疆统治上,《礼记》有云“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历代统治者基本沿袭了这一统治思路,但除了因俗而治之外,根本的政治理
念还是在“修”和“齐”上,即与时俱进的统治理念。古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大众是哪个国家的
“义以为上”的经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义利之辨”。孔子主张“富而可求也”,即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但又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要讲求“义”的伦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考虑他人利益,实现共赢。正是因为“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取向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价值标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
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古人追求的理念。《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来看待不同的文化。在对待周围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古代中国就是以“兼容并包”的原则,使得各个民族逐渐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开放包容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器,是保持长治久安的密码。
“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古人有“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即人是宇宙间的重要要素之一。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每个环节都是以人的实践为第一要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中心,家庭里讲求夫和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外则讲求君仁臣忠、朋敬友信。这套体系运转起来,就使得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转状态。
“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特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古代主张“天人合一”,即人要与自然相协调,强调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这种与自然的互动是以自然的承受力为基础的,人类不能无限度地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与自然是可以达到和谐互动的。这对今天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什么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为什么我们在“三个自信”之外还需要“文化自信”?为何习近平如此重视文化的作用?
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为什么这么说?正如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爬起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传承并繼续弘扬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这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伟大成就,也是我党自信、中国自信、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而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启发民族性的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个论断具有真理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养分,是中华文明的全部内涵。当代社会如何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
首先不能数典忘祖。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对年轻人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所不够,与此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艺术大量涌入中国,影响了众多年轻人,若不加以校正,他们很可能再也无法准确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等问题。面对这一状况,重拾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就需要大声疾呼,告诉国人“我们是谁”“从哪里来”,然后才能清楚“向哪里去”。
其次,要启发民族性的、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我们不能沉迷于“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误解,更不能自轻自贱,忽视自己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优势。当下能够葆有文化自觉的人尚占少数,这就亟需提振大众信心,启发民族性的、集体性的、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再次,在敞开胸怀、兼收并蓄地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抵制西方中心主义,不能让西方中心主义在中国文化发展上占据统治地位。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增加文化自信,抵制、批判西方中心主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3.27、《中国青年报》2016.7.3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