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大众是哪个国家的后现代视域下的传媒观及其启示
刘 楠
(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后现代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潮流,随着上世纪后半叶现代性思潮的式微而异军突起。以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为发轫,形成了后现代的立场和基本观念,逐步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主流。大众媒介与文化工业呈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特征。笔者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媒介理论进行理解和剖析,有利于“互联网+”新时代国内大众传媒的效果的促进和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法兰克福学派;传媒;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48-02
收稿日期:2017-04-01
作者简介:刘楠,男,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方法论、数学哲学研究。
后现代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最初出现于法国,随后盛行西方世界,逐渐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泛文化思潮。后现代以逆向思维方法、否定的态度、怀疑的观点来质疑和解构西方文化的理论基础、文化思想和价值取向,其影响广泛而复杂。
在信息化时代,当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利用都离不开信息时,知识形式明显的外在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这对于国内媒介产业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辨证的理解,为我国大众传播实践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释义“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全球。它是现代社会内部的一种思想、一种社会运动和生活方式,它存在于哲学、文学、艺术、建筑、语言、音乐等诸多领域。后现代理论汲取了哲学、政治和社会学的思想,是一种关注自身、持怀疑态度的话语。加拿大著名的哲学家、传媒理论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提出了“电子村”的概念,认为在我们这个信息社会起维系作用的不是真正
的人际社会关系,而是电子交往关系,符号比商品更重要。法国后现代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 )在《后现代状态》一书中提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曾被接收和认可的“权威”叙事已陷入危机并逐步衰败。“元叙事”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利奥塔所批判的是两种主要叙事:一种
是人类进步解放论,另一种是科学胜利论。利奥塔认为自二战以来这些学说已经“失去了它们的可信性”:“如果让我以极端简单化的方式给后现代定义,那就
是对元叙事的怀疑。”利奥塔所提倡的对权威叙事的质疑,得到了德里达好人其他众多后现代主义者的回应,这一切导致了怀疑论成为后现代主义者最基本的态度,他们怀疑试图掩盖一切的整体性解释,这宣告了一个多元化时代的到来[1]。
后现代主义是对权威和可靠性的批判,这体现在哲学领域、叙事以及艺术和真实的关系之中。在西方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电视充当了虚构化了的信息的主要传播者。电视这一媒体依赖的是现实主义再现,而这在我们的观念中是与摄影紧密相关的,也正是这点遭到了后现代主义者的质疑。大众传媒利用图像取代事实,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图像的社会,它最关心的只是“幻象”的生产和消费。在那些认为我们周围文化在本质上不真实的观点中,法国媒介和社会理论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的断言了他响应福柯的理论,认为迪士尼乐园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掩盖一个事实,这个“真实的”国家、“真实的”美国的一切,本身就是个迪士尼乐园[1]。在后现代的状况中,人们不再认为全球社会现状由经济和政治框架决定,而是一种文化状态。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西方活动主要生产信息需要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它们。在讨论哪些社会变化对当今社会影响
最大时,后现代主义观点强调的是新型媒体对时间和空间的压缩。美国社会理论学家哈维(David Harvey )认为我
们现在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即时接触到世界每个角落的信息。网络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现象,它是无等级、未经组织的媒介。与网络伴随出现的是一种从商品生产到信息服务生产的范式转变。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新闻图像,在图像中的每个人都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无论是在杂志上、电视上、网
络上还是移动端上各种图片应接不暇,通过媒体引导人们形成新观念成为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手段,在各类电视、
网络、手机等移动端前,通过获信息进行商品交易。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传媒观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旨,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理论被称为“社会批判理论”。它开创了传媒批判理论的先河,对当代性的批判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以霍克海默、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等学者为代表。学派人员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大众传媒与国家、个人的关系,作出了独特而又深远的剖析和阐述。法兰克福学派同时关注大众传播领域,研究范围涉及大众媒介、媒介产品、受众和文化工业诸方面。
法兰克福学派看到了科学技术背后的社会统治力量,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以现代
科学技术为背景的大众传媒是对大众心理的操纵,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他们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众媒介实质上已经控制了大众。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大众丧失了批判性,只能对现实社会表现出遵从的态度。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发达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异化为社会控制的工具,造就了“文化工业”这种新的文化模式,从而精神产品的性质被改变,可以说大众媒介与文化工业的形成密不可分。文化工业包括大众媒介(报纸和报纸业、公共与私人的广播和电视机构、音乐和电影业,还有涉及促进文化发展的各类机构,以及娱乐业的不同部门[2])。
社会批判理论家阿多诺(Theodor Adorno)认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起初是被称作是“大众文化”(mass culture)的,后来为了避免歧义,用“文化工业”的概念代替了“大众文化”的概念。一旦“文化”成为了“工业”之后,意味着文化不再是原来的文化,工业也随之扩展至精神生产领域。一旦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进入到机器生产的框架中,其创造手段与工业生产方式相似,是一种程式化、标准化、批量化、市场化的生产[3]。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概念作了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涵义扩大了。阿多诺认为影视画面的形象先期是固定直观的。这意味着观看者的大脑里只是充满了形象而想象发挥不了作用,由于电影是观者处于集体之中观看,所以个人经验会被集体经验所影响。而电视只是家中的家具而已,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人们还会和别人聊天或是做其他事情,不能专心致志,在此种情况下思考是不能进行的。阿多诺把这种意义上的电子媒介成为“退化的媒介”,目的是体现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德国媒介理论家史特姆(Hertha Sturm)认为由于电子媒介本身的性质会造成受众的精力
不集中、视觉和听觉退化,只能以一种本能状态做出反应。而文化工业就是电子媒介所生成的一种视觉文化,阿多诺的批判是有其必然性和现实性的,在文化转型时期,两者之间的分歧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奠定了传媒批判研究的基础,后期的文化和传媒研究都受到影响,为现代国内外传媒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富有远见地提出了西方社会大众媒介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客观冷静认识国内传媒产业和文化产业,反思在全球化市场的时代背景下的媒介文化现状,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媒介的后现代特征及其启示
怎样对待媒体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发展契机,是值得思考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有着现实意义和值得肯定的,其学派媒介批判理论有着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尽管其理论的研究背景与我们当代国内的传媒现实背景相异,但是媒介批判理论可以提供另外一种文化维度来对国内传媒业进行思考。我们反思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与中国现实的关系,对于国内传媒产业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目前法兰克福学派已被国内学者所接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用来分析批判社会文化,尤其是传媒文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客观来看,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的传媒现状的批判尽管有失偏颇,但其现实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学说尖锐的揭示出文化工业造成的人的异化,使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中国传媒最终会走向大众化的道路,以满足人民众文化需求为目的发展大众文化。随着中国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大众文化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不
可或缺的,从一定的意义上,它是全社会文化普及化和民主化的结果,大众文化同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随着大众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日渐彰显,发展大众文化在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负面效应的批判,提出的有大众文化科技异化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对于我们的媒介大众文化的发展是有警醒作用的[4]。
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对价值、方法和理性的探讨,在后现代的视域下,通过对科学进行批判,使人们破除科学万能论的同时,仍然需要对科学保持谨慎客观的态度,不能忽略科学的优良品性和它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后现代主义提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相统一,强调人的价值取向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这对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而言,研究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复杂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从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中,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来积极引导我国的大众文化,这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当代中国媒介文化的进步发展具有良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巴特勒.朱刚,秦海花译.解读后现代主义[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社,2015.
[2]Stefan Muller-Doohm,Adorno:A Biography,trans.Rodney Living
stone,Cambridge:Polity Press,2005:285.
[3]赵勇.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16.
[4]刘科伟.论后现代哲学思潮对传媒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
学,2007.
[责任编辑:思涵]
4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