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
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
现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下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从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全球化就开始迅速发展并给世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球化最显著的一个影响就是它使得货物的流通越来越频繁,人口流动以及人口迁移也越来越频繁,伴随着人口流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不同文化的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碰撞和发展。而人们思想交流的同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不同文化间的共同点也越来越多。而对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这两种比较典型且差异较大的两种文化,也渐渐地在各自的文化中看到对方文化所带来的影响。英国和美国作为两个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它们的文化也由小范围的影响逐渐扩大到更广的地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也已经不再是那个闭关锁国,只知道自己按照固有模式发展的国家了,英美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对中国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具体体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例如在生活方式上,无论是衣食住行中的哪一个方面,我们都会发现英美文化的影子,从英美国家的餐厅到英美国家的品牌再到英美的国家的建筑或者是装修风格,都体现出了英美文化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而对于英美文学的传播方面,虽然就大学生层面来说,很
多人对英美文学的认识还不够深。然而,曾经有一项调查指出,在图书方面,多年以来我国对欧美国家的进出口比例超过100比1,这说明了我国引进了大量的欧美优秀的文学著作给中国读者,我们有很多很好的英美文学的资源可供我们选择,而这些资源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在英美文化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向外扩散,彰显它独特的魅力。虽然由于历史的一些因素,使得很多人对于中国文化不大了解甚至有偏见,然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有了孔子学院,很多国家也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了解和学习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其实,这种“中国热”并不是在今天才有的,早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在欧洲就有一场持续了近百年的“中国热”,很多国家都掀起了一股“汉风”,这种文化的交融渗透到了西方国家的各个方面,西方文化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下面本文将主要从西方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中讨论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
一、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许多西方的作家将目光瞄向了中国,他们凭借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创作出了一批新的文学作品。于1760年前后英国作家奥利弗·;哥尔斯密创作的的散文集《世界公民》,就通过对作
者心目中理想化的中国形象的描写来讽刺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在作者的眼中,中国就是一个政治开明,
社会和谐,儒家文化繁荣的国家,国家中的一切条件都符合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状态。
然而,就像赛义德在《东方学》里指出:“在不同时期有关东方的著作众所呈现出来的东方,并不是历史客观真实的东方的再现,而是西方人的文化构想物,是西方为了确证自我而构建起来的他者。”许多作家所描写的中国形象并不是真实的中国,那只是他们个人对于中国的理解,有些人甚至没有来过中国,仅凭耳闻或者篡改中国神话来描写中国,因此除了有赞扬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还有一定数量的否定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创作也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
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在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移民,一些在国内饱受战争和贫困折磨的中国人漂洋过海到美国和英国寻求致富的手段。起初,中国人凭借勤劳的双手以及聪明才智获得了当地人的肯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美国和英国的居民逐渐感到,华人移民抢走了他们的饭碗,还破坏了他们种族的纯净。到后来,他们的这种对于华人的偏见就逐渐演变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Chinese Threat)。而傅满洲(又被译为傅满楚)就是一个既邪恶又令美国人恐惧的华人移民的典型,他想要侵入西方,征服世界,成为统领世界的新霸主。傅满洲可谓是西方社会,深入人心的中国恶魔的形象,这个人物来自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傅满楚系列小说中。傅满洲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中
国人,他长着“莎士比亚的额头”,“撒旦的脸”,还有“猫一样的绿眼睛”。这里的肖像描写暗示出傅满洲是东西合璧的典型:莎士比亚的额头象征着智慧;撒旦的脸喻指邪恶、狰狞而又法力无边;猫一样的细长
大众是哪个国家的
眼是西方对东方人外貌的典型想象。2他是恐怖的犯罪组织的头目,所有试图反对他们的人他都会用最残忍最难以想象的方式置他们于死地。而他的对手英国警察内兰德?史密斯则身材魁梧,充满了阳刚之气,他的机智灵活则是用来与傅满洲这样的险恶的罪犯做斗争。萨克斯?罗默主要集中在十三部长篇、一个中篇和三个短篇小说将傅满洲这样一个诡计多端的疯狂的恶魔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每一次出场都令人胆战心惊,他的每一次的阴谋都计划得天衣无缝,令很多西方人深恶痛绝而又防不胜防。在小说中,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成为了傅满洲策划阴谋的武器。虽然这只是一个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但这个系列小说以及后来拍摄的傅满洲题材的惊险电影给西方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很多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都是这样,奸诈狡猾,这也给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不利的影响。
而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除了要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等方式多多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西方文化的可取之处,也以它们的一些弊端为鉴之外,还要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与不可替代性。同时,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文化交流,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其他国家的人们能够正确地认
识中国文化,消除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一些偏见,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与地位。
二、西方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如果说了解文学中的中西文化只限于文人层面的话,影视作品可以说是普及大众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影视作品的影响似乎超出人们的想象。尤其是当代社会的年轻人,逐渐成为许多品牌的目标人,电影市场也不例外。年轻人有钱有时间,又是最容易接触其他文化人,自然对于英美文学的接受程度,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更胜人一筹。而如今影视作品更有低龄化的趋势,显现中西文化交融的电影来势汹汹。
2008年7月,好莱坞制作的电影《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票房破亿,舆论叫好,《北京周刊》这么说:“《花木兰》仅仅只是触及了中国文化的表面,将中国元素作为一种符号,而《功夫熊猫》则抓住了中国文化背后真正的价值。”《纽约时报》更宣称此片是“向中国文化和香港功夫片致敬”。不难看出,《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这两部电影已经被认为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经典代表作了。
电影《花木兰》一开场就饱含浓浓的中国印象:水墨彩、大漠黄沙、田园农舍、梳妆打扮等等。铺面而来的中国元素让我们不经感慨中国文化的壮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同时也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与电影同名的女主人公花木兰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孝顺、爱国的典范,改编过的故事情节也与原版大同小异,但是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与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