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公共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
摘要:总结了公共建筑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指出了在现阶段如何提供公共建筑利用率,考虑公共建筑的多功能性及开放性来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关键词:公共建筑多功能性开放性公共空间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公共建筑的发展长期处于一个相对迟缓的阶段,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民族文化传统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君权统治的社会形态,所受的教育都是比较封闭的传统文化教育,人们几乎过着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家族观念比较重,相应的社会交往非常少,公共建筑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迟缓是很自然的。自解放以来,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生活形态,新的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之间越来越多的社会交往的需求,使我国的公共建筑事业迅速发展,不仅数量增加,类型增多,而且出现了很多高水平的设计,可以说我国的公共建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公共建筑也在随着人们对文化娱乐、社会交往需求的增多而不断发展,
大众是哪个国家的那么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我国公共建筑的发展现状又如何呢?是不是已经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需要了呢?答案并不乐观。
公共建筑可以划分为两种性质的建筑,即:商业性建筑,如:商场、旅游建筑、餐饮建筑、商业娱乐设施等等;公益性建筑,如:图书馆、体育馆、学校、城市广场、公园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教、卫生、体育建筑,属于国家基础设施。能够面向最广大人民众的也就是这些建筑。
我国公益事业并不发达,人口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只凭借国家财政拨款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现有设施的利用也不尽人意,我国境内的绝大多数已建成的体育馆,展览馆,不管是原来的还是近几年新建的,都是要么长期封闭、要么为赢利而开放,搞家具展销和港台歌星演唱,根本没有想到向附近居民开放,利用率极低;
    广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就象是它的客厅,能够增强城市活力,丰富人们生活,可是,就我国已建成的许多广场来说,尺度过大,盲目模仿国外一些广场的做法,追求气势宏大,而忽略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行为习惯,使人望而生畏;虽然现在各种豪华酒店、办公楼、商场、,比比皆是,但是面向大众的文化娱乐场所却寥寥无几,可以说,生态环境、
社会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在上层人士间都已达到了高标准,甚至是超标准的,下一世纪,主要是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等撰文指出“不平等” 的挑战,全世界60亿人中1/2处于生活标准每天不足2美元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穷人的比例还要大一些,我们应重点解决这些人生存的环境问题。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时代,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紧张的生活之余,需要一个高质量的休闲场所。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打开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上交流,工作,休闲,娱乐,但是,这种虚拟的交往方式永远代替不了实际生活中人们世纪的接触和交流。相反,长期处于网络世界中的人们更加需要一个具人情味的生活场所,对于实际生活中公共建筑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无论看眼前的需求还是看将来的发展,解决最广大人民的工作生活交往的环境问题,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公共交往场所,迫在眉睫。
    那么,作为一名建筑工作者应该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呢?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如何提高一个建筑的使用率,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对于原有的建筑,应该考虑改进更新设施,争取能够对外开放,比如说体育馆,
在南美一些国家,他们的经济水平也不高,但是他们的公共设施和建筑利用非常充分,阿根廷首都的体育场,体育俱乐部,体育公园,建筑标准一般,但利用率极高,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都是满的。许多公众周末带了全家来看球、玩球、游泳、游戏,还在公共食场上洗菜、做菜、吃饭。这些设施还可向附近中小学开放,让同学们能来上体育课,也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规划中的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的多功能性观演类建筑的多功能比赛大厅,可根据不同用途,设计部分活动看台及设置一些可拆卸的设备已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如首都体育馆平时可进行一般体育比赛,众集会和演出,必要时可拆除活动看台和木地板进行冰球比赛。这也就是所谓“综合功能”的建筑。
    再一个,还可以考虑建筑的开放性给人们带来的新公共空间。一些美术馆展示空间的突破,使得艺术品不再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观赏者在空间内多了一个公共游乐场般的娱乐向度,空间也成了被欣赏者,如:哥本哈根“方舟”现代美术馆。这无疑拉近了观赏者与建筑和展品的距离,以活泼动态的空间取代了以往这类空间的严肃、对称。在对城市的态度上,更超越本身并为城市提供了又一种公共休闲空间。不仅美术馆是这样,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些原本对于人们来说遥不可及、敬而远之的建筑,如一些行政管理建筑也可以考虑设计成
开放式,使人们面对的不再是高高的围墙,可以旁听或参与管理自己的工作,为城市注入明朗清新的活力。在这一点上,国外的很多市政厅,市政广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日本的东京都市政大厦和广场,将街道也纳入了建筑范围。
    近几年来,商场和大型购物中心越来越重视建筑中公共休息空间的设计,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提高公共建筑交往空间的办法。如北京王府井、武汉广场等,就受到广大人民众的欢迎。从中受益的不仅是商家,还有广大人民众,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对于广场及周围建筑的处理,应把握一个尺度的问题。广场对于我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从中国历史上看,没有哪朝哪代哪个君王在自己的都城里建一个广场,而古希腊,公元前就已经作为市民们喜爱的公共空间存在了。这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在进行广场设计,周围建筑的设计时,也应该充分考虑我国人民的文化特点和人们的行为习惯,比如说为人们提供一些半公共或半私密的广场空间,满足人们的私密性要求等等。要注意使广场有宜人的尺度,在设计广场建筑小品和细部时还应该考虑人们的接受水平,这样人们才愿意停留,愿意使用。广场在我国才会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人性空间。如北京的西单文化广场,上海人民广场,这些场所的改建发展就很受欢迎。
    历史上我国的公共建筑类型单一,数量稀少,而且多为统治者服务,但是民间大众活动的公共建筑内外空间,往往很有特点,茶馆、戏楼,庙会,都是人们很喜爱的非常均有民族性的公共交往空间。文化的多元性倡导现代与传统并存,高雅与通俗结合。因而,我们认为传统通俗的建筑文化应该受到重视。北京什刹海地段、隆福寺、天桥地区,岳阳市岳阳楼地区等就属于这一文化范畴,他们有历史,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现这些地区都做了保留、改善的规划设计,是非常可取的。
    每到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都是游人如织,甚至于很多生态园由于风景优美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游览,这说明人们需要并且渴望一个宜人的公共休闲场所,同时也说明以我们现有的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不仅仅是建筑工作者的责任,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应为我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家园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