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陆地资源的消耗,海洋资源的开发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09年主席提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经济区,本文旨在从山东半岛的现状及其建设思路分析将建设纳入我国整体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關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资源 山东半岛蓝经济区 发展战略
一、山东半岛蓝经济区现状
1.山东半岛海洋资源丰富
山东的海岸线有3000多公里,近海岛屿299个,海洋面积16 万平方公里。山东半岛近海鱼虾种类达260余种,其中对虾、扇贝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而且山东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山东渤海沿岸石油预测地质探明储量2.29亿吨;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为110立方米。近两年,中海油又在山东渤海海域发现了三块油气田。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山东省有能力在影响国家能源稳定和经济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中抢先发展。
2.山东半岛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大众是哪个国家的山东半岛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200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约5300亿元,占全国的18%,同比增幅达20.6%,近一倍于全省经济总量增速,多项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另外,山东还将“科技兴海”作为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山东全省两院院士有一半是从事海洋科研工作,海洋科研力量占全国的60%。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是新的发展领域,前景良好,符合国家发展的产业政策。
3.山东半岛存在发展瓶颈
山东现在存在着“集中集约用海”的障碍,“诸侯经济”发展态势明显。沿海各地申请用还项目大都局限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诸侯经济”催生的“诸侯港口、诸侯船厂、诸侯电厂”数量众多,重复建设以及海岸线资源浪费严重,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阻碍。打造半岛蓝经济,倡导区域合作有助于打破这一瓶颈。
二、山东半岛蓝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推进山东半岛蓝经济区建设的具体思路包括以下几点:
1.打造海洋优势特产业聚集区
目前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已非常高,借打造蓝经济区之机,发展海洋优势特产业,打造海洋优势特产业聚集区。新兴产业已起步,正孕育着发展。要凭借技术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2.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和谐发展
山东半岛地理环境优越,与临近的日韩两国在经济上合作基础好,能够有机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加强拓展山东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有望使山东半岛蓝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这就要求在充分发挥各市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
3.海陆结合,整体发展
海陆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和依存。要合理规划贯通途径,使二者达到最佳的联动发展效果。首先,要注重海洋生态的保护;其次,要建立连接海陆的发达交通体系,以沿海城市为支撑,把海洋产业向内陆延伸;再次,合理进行海陆之间的资源配置,以达效益最大化。
三、选择山东作为打造蓝经济区的原因及其可行性
我国沿海已形成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经济区域布局。珠江三角洲的“东莞模式”近年来面临巨大危机,亟待改革,产业转型却不得其门。长江三角洲的“昆山模式”和“东莞模式”本质上并无差别。东三省经济总量仅相当于山东的二分之一,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渤海为内海,生态比较脆弱,在京津唐沿海打造蓝经济区,必然会进行大量经济活动,要花费大量大人力物力来进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有较大的经济负担。
而山东有外海,且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0,人口9417万,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消费市场。另外其背靠中西部广阔腹地,有责任、有实力以和谐的发展模式,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山东半岛蓝经济区将被打造成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贸易先行区。山东半岛的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比相对落后,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大河三角洲的开发,山东半岛势必像长三角和珠三角那样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奇迹。
四、将山东半岛蓝经济区的建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1.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时期决定的
我国处在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打造半岛蓝经济区,不仅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增长点,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对我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2.进入国家战略有助于促进蓝经济区的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等都已陆续进入国家战略。在沿海经济纵线中,山东仍是国家战略盲区。争取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将为今后经济发展定位一个高起点,有利于资金引进。从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大格局来审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将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
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就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09年4月主席在山东考察时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经济区”。建设山东半岛蓝经济区顺应经济全球化合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既立足于山东发展实际,又放眼全国发展大局,是进一步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建设山东半岛蓝经济区是面向世界、服务全国,更好为国家发展全局作贡献的重大机遇,也是加快推进和谐社会的现实举措,因此要把山东的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去。
参考文献:
[1]郑贵斌:山东半岛蓝经济区战略定位与建设思路初探[J].理论学习,2009,(08)
[2] “转方式调结构看亮点,蓝经济区前沿报告”.大众日报,2010.6.25
[3]郑贵斌:推动沿海海洋经济集成创新发展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2).
[4]许新华 张如云:东莞模式未来的选择[J].特区经济,2007(7):32-34
[5]张炳申 周文良:珠三角工业转型分析———以东莞为例[J].福建论坛,2005,(10)
[6]“山东半岛蓝经济区”有望进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N].中国证券报2010-4-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