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学者中国电影研究及反思
作者:李佩仑 李雨蔚
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6期
    李佩仑 李雨蔚
      内容摘要:在最近几年,我国海外诸多华人文学研究人员对于电影方面的研究逐渐开始深入,在其中进行讨论。再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看法,其中以周蕾的边缘化“理论殖民”以及李欧梵“上海怀旧”和张英的新型中国电影研究为根本。对其进行了诸多学术讨论。但是笔者以为张英所表现出的“中国研究”是新型的疆域拓展,能更加展示出中国电影,甚至文化学者再研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学术魅力。基于此,笔者对海外华人学者对于中国电影的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希望能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一步的推动中国电影发展,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能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国电影研究 现代性研究 学科意识大众是哪个国家的
      在最近几年,海外的华人在中国电影上的研究开始波动,这也成为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后又一股新潮。海外学者对于电影的研究大部分都是跨学科研究,其中的研究主旨是恢弘庞大,很少对于电影的美学
下功夫,这点与我国学术界又根本的不同,目前我国对于电影的研究只有少部分能保持初心,还依旧在电影研究上有所热情。更多的文化学者对于电影的研究还是比较注重艺术评判,这点也可以看出,我国国内对于电影研究鱼国外的不同之处,更加表明,我国对于学科建制以及学术分类有着根本的研究思路。
      一.从自我民俗到后殖民主义
      海外华人学者对于中国电影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反响,并且在国际上也初具名气,在整个海外主流市场当中也逐渐存在了稳步发展的关系。目前来看,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已经逐渐超过文学方面,也不是说艺术大于文学,是说在影视媒介为中心的前提下,电影能成为研究的主流是历史必然。电影的发展是人民消遣娱乐以及增长自身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被专家学者界定为流行文化,这种文化不分国界,政治。其消费方式也深得民心。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诸多导演在国际的舞台上活跃着。如张艺谋、陈凯歌等等。这些人在世界的影坛上享有一定的地位以及号召力。但是在海外学者来看,文学与电影相比,其中蕴含着诸多紧密的联系,对电影进行研究也能成为对文化研究的核心之一。
      根据李欧梵介绍,目前周蕾已经成为了欧美相关学术界炙手可热的华人学者,而为什么?主要是因为周蕾所研究的正是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是政治批判类的学术传统。周蕾所创作的《原始的感情:视觉、性欲、民俗学与当代中国电影》也被相关学者评委目前中国电影与现代中国文化论点评论最为多的
一项著作。气文章主要是以喜房里论文根本,对电影文本进行不断地拆和以及打磨。这是对周蕾这种“殖民化”理论对民族、国家、以及政治的一种想法攀谈,同时也能体现出殖民主义扩张的内在特征,从文本当中随意抽取就能联想到我国政治人物的言论,再然后输入了大量西方理论,最终将这一文本无限拓展,最终提炼出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以及文化人类学的标本。具体来看,周蕾是在西方文化的加持下,利用东方思想来作为学术思路,周蕾的这种思路十分流畅,体现出了后殖民学的思想,因此,也才能顺利挺进美国学术的核心。从理论上来看,周蕾认为,殖民主义存在边缘、弱者、女性等标签,而这点也成为了后殖民当中的主要言论。在研究对象方面,所选择的电影方面不追究其来源是周蕾论述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特点,但是这样又成为了崇拜视觉映像,抵制印刷文化,但是这种看法真的对么?从周蕾的视觉文化以及论述上来看,周蕾批判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并且利用非主流的表达方式去表达国家、同意等问题,这种似乎是一种较为弱势的回答,但是在西方学术界来看,目前对国家民族宏大叙事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主流,因此可以说,全球化、后现代、跨国界的时代,国家民族政治理论是真正的边缘话语。
      从根本上讲周蕾所论述的东西更像是香港那种“非中非西”的自我体。她本人也自称这种论述方式是夹缝意识,也就是后殖民主义热衷的dispora。
      二.电影的现代性
      我国由于电影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是很强,因此让诸多海外学者不会受到有所顾虑的影响。我国
国内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电影研究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响,甚至还缺乏可以与其争辩的共鸣以及资源。而这点也给足了海外学者阐述自身价值观念的空间,甚至有些海外学者还利用这些来为中国电影界代言。张英曾说:在其自己来看,电影的研究与文学之间还是具备根本的不同,电影研究更多的是经验,因此,电影可以直接看出经验,并且电影也是一个工业艺术品,所以相关的学者应当看清这一问题。
      李欧梵曾在以文章当中阐述,对于电影院、电影杂志以及电影观众和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其中主要是对?流行文化,培养市民文化消费等习惯问题进行阐述,而正是因此,电影的“声光化电”论证点出现。但是布置布置的思考的是李欧梵在对电影研究过程中所挖掘出来的“双城故事”。所谓的双城指的是上海跟香港。因为电影是城市的产物,并且也是现代都市社会文化最根本的载体。因此,李欧梵所研究的终究还是现代性的一部分。现代性的文化还是同质性文化,这种却是文化没有办法证明沪港再文化脉络以及城市精神等方面的关联。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舍弃了传统文化在内的异质性,从新兴的角度关系去分析沪港。不仅如此,上海的电影也出现了“反怀旧”题材的喜剧片。比方说《股疯》、 《股啊股》等等。除此之外,香港电影此后难以归纳到“双城故事”当中。李欧梵所选择的电影不是从大众流行文学方面来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香港在很长一段时间上都不能超越上海,但是香港的电影以及文化工业出现过繁荣,同时也是对于香港现代或是后现代的另一种看法埋下伏笔,从而为人生的现实选择做出铺垫。
      三.电影研究的学科意识及其话语背后
      电影是一门学科,从思维方式讲,海外中国学者对电影进行研究是站在宏观、超越理性的角度上进行的。其中张英可以作为最有科学意识的海外华人代表气所从事的中国电影研究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讲,可以补充海外中国电影学的研究。张英所进入到海外的时候是中国电影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于电影的研究可以填补中国电影史的空白,如他个人所想,所做,是为了可以让中国电影学科更加完善所作出的努力。而这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海外华人学术人员对于学术力量的重视以及组建。
      张英在学科建制上的主要思路是为了可以再国内引起共鸣,对于国外的看法其保留意见,而这点也是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学者对于中国电影充满歧义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因为限定了海外,所以就拍出了中国内部对于电影所研究出来的成果,并且其主要是以欧美学术为根本,但是又体现出了中国电影的研究,不管是对于中国电影历史方面,还是说美学研究方面,海外学者的著作都有些勉强,无法确定自身的学科地位,而这点也导致缺少了必要的学术准备以及生产方面。其次,海外中国电影研究之所以能在国内又强烈的反响,并不是因为研究成果有多大的加之,更多的是“海外”又写的理论知识,让国内的研究能变得更加活跃,更具备新意。但是张英所谓的海外中国电影研究是要在海外,所以这种新奇以及刺激感就大大衰弱,目前还处于批评阶段的中国电影,是否能成为脱离中国电影学科之外的学科就成为了一个问题。从目前的的情况来看,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还较为薄弱,即便是有了一些代表人物,但是还是缺乏必要的学科意识以及逻辑性。再次,再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当中,如果是以中国电影历史为规律任其发展,从而规划处发展方向,那么就可以说中国电影的研究是一门学科,不仅仅是研究中国电影的主
题,同样也是研究中国电影内在规律以及本质。但是目前所研究的人员是海外学者,因此,所用的方式方法也是西方文化方式,中国电影不过是西方理论的注脚,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说西方理论,因此,中国电影海外研究的科学价值也被大打折扣。
      四.结束语
      本文对于海外学者对于中国电影形态研究、功能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且在此过程中提出了笔者的主要看法。以笔者来看,海外学者还是在验证西方理论,与我国传统的论证方式还是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我国内部学者应当有更多的人员去进一步研究电影不仅仅停留在片面之中。同时对于中国电影进行研究更能体现出时代文化的发展,希望有更多人员去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李道新.重建主体性与重写电影史——以鲁晓鹏的跨国电影研究与华语电影论述为中心的反思和批评[J].当代电影, 2014(8):53-58.
      [2]田星.摆渡者的声音——对海外华人学者中国电影研究的一种思考[J].电影新作,2014(1):61-67.
      [3]石嵩.华裔美国学者张英进与他的中国电影研究(下)[J].电影评介(14):16-20.
      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国际中心平台建设项目,课题编号:4155C5021720412,项目负责人:李佩仑
      (作者介绍:李佩仑,杭州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教授,从事文艺理论、电影研究与外国文学研究;李雨蔚,英国诺丁汉大学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英国西英格兰大学英语文学专业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