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晴雨表到风向标
作者:王侠
来源:《汽车观察》2013年第04期
        会展业是市场经济的宠儿
        在世界经济重心向中国转移的大潮中,会展业是一朵闪亮的浪花。国际上有1:9的说法,即会展业的直接收入是1的话,其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印刷、广告等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收入将達到9。按此算法,近几届的上海车展和北京车展都会给其他相关行业带来数以亿计的各项收益。
        展览会能起到推广和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作用,能传播信息、知识、观念,能引导市场消费潮流,促进国外与国内、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社会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事实上,一次成功的展览会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逐步发挥作用的。
        汽车既是复杂的工业品,又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终端消费品,所以,车展在展览业
的家族中有着自己特殊的魅力。从第一个汽车展览会诞生至今,车展已经在中国走过了30年的历程,对推动汽车文化、普及汽车知识、构建人一车一社会的和谐关系,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从1992年开始,我就开始参与车展工作,通过这么多年办展的实践,我最大的感触是,会展是市场经济的宠儿,而车展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风向标。
        车展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纵观世界几大汽车展,无一例外都是在当地经济和汽车发展的鼎盛时期迎来了车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的车展也不例外,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车展一起步就红红火火,但是,那时的车展所承载的历史责任和现在有很大不同。那个时候我们处在引进、消化、吸收、合资的过程中,因此车展上乘用车没有自主品牌,全部都是外国企业的产品。这些外国企业当时到中国来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卖车,因为那个时候买车还要受到限制,主要是为了寻求合资、合作、技术交流。
        到了2000年之后,特别是加入WTO之后,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此时车展对他们来讲功能有所变化,显然市场对他们更为重要了。这时,车展的功能越来越趋同于世界上的其他车展。汽车企业利用车展来展现实力、展示技术、树立品牌、推广市场。经济
发展比较景气的时候,汽车产业发展也会比较好,车企在车展上的投入就比较大;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谨慎。因此,车展的繁荣程度基本上反映了经济和车市的繁荣程度,我们称之为晴雨表。
        从晴雨表到风向标是一种进步
        在关于车展的记忆中,有三件事不得不提。一是2000年,自主品牌的乘用车第一次出现在北京车展上,当时是奇瑞和吉利共同打破了这一纪录。此后,随着自主品牌汽车的逐渐增多,他们在中国车展舞台上亮相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并从展览会的配角逐渐走上了车展的主舞台。
        二是2004年,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在北京车展发布了其全球首发车,我一直把这个事件作为北京车展从中国的区域性车展向全球车展跨越的标志性事件。此后,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高歌猛进,越来越多的全球首发车出现在北京车展和上海车展上。
        三是2011年,上海车展堪称当年全球规模、影响力最大的车展之一,全球首发车、亚洲首发车、中国首发车数量都创下了新纪录。表明中国车展在全球A级车展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正在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车的标志
        除了市场因素引导下的全球首发车不断增加,作为车展的组织者之一,我们也一直力促中国车展向国际车展看齐。我们力争和参展商達成共识,能够在专卖店里看到的车,不再在车展上进行展出,让车展的新车含量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此外,在硬件及服务上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改善,向高标准看齐。
        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背景,容易催生出一个全球最大的车展,但单纯规模上的最大,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事实上,无论从展览面积和观众人数上,北京车展和上海车展都有过成为全球第一的经历。尤其是中国观众的热情,没有任何一个国外车展能够相比。但在消费潮流引导和技术引领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车展是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发展以及汽车市场发展的整体表现。世界五大车展除了日内瓦车展外,都是在汽车大国举办的,带有非常强烈的汽车制造特。汽车展办成什么样,应该是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决定的,是产业的发展进程推动了车展的发展,是产业的全球化推动了车展的全球化。如果中国的汽车产业不能由大做强,中国的汽车技术不能引领世界,中国的车展同样难以真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所以,我认为,从晴雨表向风向标的转化,是从热闹向门道的转化,是从规模向质量的
转化,是一种质的进步。这种转化,不仅是中国车展真正追求的目标,而且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真正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