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专用汽车》 2015年第7期
本刊记者 纪鹏飞
炎炎夏日,高温天气让人热不可耐,也给食物的安全性带来威胁。内禽蛋奶、瓜果蔬菜等食品,在冬天不仅存放时间长,即使短时间处于室外也不会有太多影响,但高温的夏季,这些食物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每个环节都不能脱离冷温贮藏,否则,将会给食品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
眼下正是冷藏车销售的旺季,今年冷藏车市场情况如何?与过去相比,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独家专访了镇江飞驰分管技术生产和销售的副总经理胡建军和李涛。《专用汽车》:2014年镇江飞驰产销如何?根据今年上半年专用汽车的产销数据,您认为今年专用汽车行业的整体走势如何?与过去相比,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涛:2014年镇江飞驰共销售各类冷藏车1300多辆,是销售业绩最好的一年。之所以取得以上销售业绩,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疗行业和食品运输领域需求比较旺盛。新的《食品安全法》和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政策出台后,对冷藏车市场的刺激比较明显。二是城市配送领域增长较快。受各大城市限行政策的影响,城市配送车型市场表现抢眼。三是黄标车淘汰力度大,增加了不少市场需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补贴方案,宣布2014年起全国将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600万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以老换新的步伐。
根据今年上半年的市场情况来看,我觉得今年冷藏车行业处于稳中有升的态势,依旧会保持常态化增长的态势,不过涨幅有所放缓。与过去相比,我觉得无论是销售还是车型等都发生了很多变化。销售领域,以往从3月份开始就进入销售的旺季,这两年淡旺季的区分已经不是很明显,每个月的销售差距不是很大。随着对冷链运输的重视,终端运输市场已经出现明显细分,医疗、蔬菜、肉类等出现差异化需求。从车型来看,车型在吨位上呈两极化的发展方式,半挂冷藏车和城市配送车需求旺盛,中卡呈现下滑趋势。从地域来看,沿海发达地区依旧是销售的主要区域,但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强劲。
《专用汽车》:近两年,专用车处于低迷时期,给镇江飞驰带来了哪些影响?镇江飞驰通过什么措施应对低迷态势?
李涛:低价竞争是我们目前碰到的最大的问题。由于准入门槛较低,行业监管不严使得低价竞争十分普遍。目前行业内生产企业较多,不少企业甚至无资质的企业为了抢占市场纷纷涌入这块市场,不注重产品研发和质量,一味地降低成本。尽管近几年冷藏车的销售总量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传统冷藏车企业的市场份额却呈现下滑趋势。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们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一是有意识的放弃不少低端用户。在尚未搬迁至新厂区之前,我们目前的产能还不能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我们必须有所取舍,形成双向选择,在客户选择我们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放弃一些低端用户。二是加快产品研发。我们目前走的是中高端的路线,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为此近两年我们加大了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很早之前我们就研发了厢体多温车、鸡苗车,2013年发布了国内首辆全铝合金底架冷藏车。我们希望通过专业化的产品,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差异化的道路,形成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产品格局,提高产品的毛利率。
《专用汽车》:2015年6月正好是镇江飞驰成立30周年。在这30年间,冷藏车行业跌宕起伏,市场竞争也尤为激烈。从1979年生产出国内首台具备机械制冷的冷藏车到国内首辆全铝合金底架冷藏车,作为国内首家从事冷藏保温车等专用车生产的国有装备制造企业,镇江飞驰30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您认为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有哪些?
胡建军:我从1990年大学毕业就来到镇江飞驰,可以说见证了公司20多年的发展。虽然企业的发展一路磕磕碰碰,但是镇江飞驰能发展到今天,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企业的凝聚力很强。这几年尽管陆陆续续有不少骨干跳槽或者单干,但是整体队伍比较稳定。从公司高层到普通员工,大家对冷藏车已经有一种很深厚的感情。我们厂随便一个人只要一提起冷藏车都对其结构有大概的了解,对产品的认知已经深入人心。二是敢于创新。在国内几家冷藏车龙头企业中,镇江飞驰可能是唯一
一家没有直接引进国外技术和生产工艺的企业。从建厂到现在,我们一直坚持自主创新,自己摸索。这几年行业内不少企业兼并重组,或者引进不少国外技术和工艺,但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发展路径。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在技术上敢为人先,冷王、电装、三菱、开利等国外供应商只要有新产品上市,镇江飞驰都是国内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最近几年我们也频繁地派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展会,了解国外冷藏车的发展情况,逐渐培养壮大自己的技术力量。
《专用汽车》:我国冷链运输一直属于朝阳行业,增长相对比较缓慢,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与国外相比,在政策、技术和市场培育方面我们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差距在哪里?该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胡建军:中国的冷藏车发展到今天,尽管大家都认为总量在持续增长,是朝阳行业,但是国家和社会准备却不充分,在认知上存在不少的偏差。一是政策对冷链运输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欧美国家冷藏车可以进入市区,而我们国家却把冷藏车当做货车看待,很多城市都不能自由进入市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冷藏车的普及。全国目前在冷链运输做得最好的是上海,启动了“菜篮子”工程,但是毕竟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大规模的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二是公告申报的制度限制。按照目前申报公告的情况来看,在车型上做一些细微的改动或者更换一些零部件都需要重新申报公告,对企业而言费用不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参与研发的热情。三是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存在很大的偏差。国人普遍认为刚宰杀的肉产品才是最新鲜的,而国外则认为冷鲜肉其实是最新鲜的。消费观念的不同,
专用汽车网导致终端用户购买冷藏车的热情不够。在日本,站在马路上,30秒绝对会有一辆冷藏车经过,而在国内冷藏车在市区几乎无迹可寻。
如果从冷藏和保温性能来看,我觉得我们与国外的差距不大,存在的差距可能在外观方面和产品标准化方面。我们现有产品的标准化不够。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在结构件上不能互通,而国外很早就已经实现了模块化生产,标准化程度很高。在板面的平整度方面,国外的冷藏车在外观上使用了跟轿车一样的工艺,表面高光泽,这一点国内还基本达不到要求。材料上我们目前的铝合金板厚度在1.2~1.5 mm间,而日本的铝合金板厚度是我们的一半,大概是0.6 mm,所以车身自重和油耗方面比我们要好很多。再者,车身广告领域也是一大遗憾,受政策和法规的影响,车身广告在国内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国外却领先我们很多。
目前,我觉得我们与国外最大的差距还在于市场的培育方面。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我们从事冷藏车生产的企业大多属于低投入,专业化程度不够。行业不应该一味地比价格,而更应该比技术进步。虽然行业内有不少企业引进了国外技术和工艺,但是苦于现有的竞争环境和成本因素,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模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这方面日本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日本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在技术和市场培育方面走在了前列。日本的冷藏车企业应对用户千变万化的需求,研发出了针对细分市场的各类用途和功能的车型。而国内产品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用户倒逼,企业主动研发的热情和氛围不够。很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一味地低价竞争,使得很多新的工艺和技术由于价格原因并没有得到升级
和使用,导致冷藏车发展30多年来,产品的变化滞后于市场的发展需求。所以专用车行业需要团结起来,把那么多的产品品种做出来,引领用户去选择。
《专用汽车》:2013年,镇江飞驰发布了国内首辆全铝合金底架冷藏车,这款车在设计上有何亮点?目前销量如何?轻量化目前在运输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在冷链运输领域还处于探索期。随着“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提出,目前一些新的技术已经在冷藏车领域得到了试点,比如山东中集向行业公开的钢塑复合板厢式车核心技术、宁波凯福菜智联网技术等,您觉得未来冷藏车将与现在的冷藏车有何不同?镇江飞驰是否在该领域已经有所尝试?
胡建军: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使得超载超限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用户在轻量化方面的需求比较高,所以我们和国内著名的铝材公司联合研发了这款车型。相比过去的钢材底架冷藏车,这款车底架全部采用特种铝合金材质,车身自重降低11%左右,全铝底架几乎可以全部回收再利用,摒弃焊接工艺,结构更稳定,维修更方便。新车成本仅仅增长2000元左右,是一款高效、节能、环保的冷藏车。这款车推出后,市场反响还不错,占我们总销量的20%左右,希望未来几年随着轻量化的深入人心,销量能大幅提升。
至于冷藏车的未来发展趋势,我认为未来的冷藏车主要朝三个方向发展。一是轻量化。节能环保将成为主流,油耗、载重等成为用户购车的主要因素。二是环保。环保材料的使用将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肉
类和瓜果运输将对厢板和涂装提出新的要求。三是产品的多元化格局将逐步形成。目前国外冷藏车已经细分到很多行业,比如有专门运输高档西服的冷藏车。未来随着用户的细分,产品种类将不断丰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专用汽车》:现在不少行业中的企业都在寻求海外并购或者兼并重组以求强强联合。镇江飞驰有这方面的打算吗?
胡建军:我们一直有这方面的打算,而且也和很多国内外的企业交流和沟通过。镇江飞驰先后经历了独立发展、民营企业兼并及战略重组等几个阶段。按照目前市国资委和国控集团的要求,我们今后的目标是“一体两翼”的发展模式,以冷藏车为主题,逐步发展多元化的产品结构。2011年,我们联合民营资本成立了飞驰商务车公司,主要生产V系和S系奔驰高端商务车,去年已经实现销售收入4个多亿元。未来还将考虑单独成立飞驰特种车公司,并且加大在军品领域的投入。按照市国资委和国控集团的要求,争取成熟一块,发展独立一块。我们希望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建立以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型企业。今年我们一期投入4亿元的新基地将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年生产规模将实现5000台,工艺装备将进一步提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