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柳汽【摘 要】本文认为统筹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柳州市为例分析地方社会实践资源及其思政价值,提出统筹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推动思想政治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对策:建立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服务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统筹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服务思政课建设的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机制,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主动研究地方社会实践资源的思政价值,辩证分析社会实践资源蕴含的价值;提高政治站位,从事业传承和育人传承的高度主动服务思政课实践教育。
【关键词】地方社会实践资源 思政课建设 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9-0081-03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阐述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能定位、重要作用和总体要求,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规律,强调事物发展的“质”的发展。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指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必须聚焦与遵循思政课建设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规律。思政课建设的本质属性与本质规律就是围绕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成为我国社会制度的传承者,成为德智体美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
展,必须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部门必须从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高度,从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视角,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本文分析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思想政治价值,提出统筹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一、统筹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在思政课教学中,还存在教材内容不够鲜活,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统筹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是突破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资源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教材,如烈士陵园、博物馆,甚至政府出台的文件等都是地方发展形成的标志性的育人资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个资源背后都有着生动的思政元素。统筹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建立社会实践资源教育服务学生的机制,有利于带动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有利于营造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更有利于思政课堂实践环节的落实,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统筹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地方社会实践资源及其思政价值分析
统筹利用实践资源,整体构建地方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地方政府关心和支持教育的具体表现。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各地都留下了丰富的特资源,充分运用本地域的特资源,用思政教育的思维和角度解读社会实践资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一定能够使大学生在“四个自信”方面有所收获。本文以柳州市为例,分析统筹利用社会实践资源及其思政价值。
(一)改革发展类社会实践资源—— 制度自信的生动体现
柳州市拥有全国知名的大企业,如上汽通用五菱、柳工、东风柳汽、柳钢等,企业的发展本身就是我国制度优势的体现。另外,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本身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到政府机关或企业实践,是学生了解国家治理体系、了解国家制度优势的有效实践教育,也是培育学生“制度自信”的有效方式。
(二)革命文化类社会实践资源—— 感悟理想追求真理的真实体现
柳州有柳江成团抗日基地、知青城、革命烈士碑等革命文化场所,革命文化类场所蕴含着感悟理想追求真理的思政元
统筹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 以柳州市为例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梁 美
思政课探索·
素。要在讲授理想信念的思政课教学中,组织学生亲自到当地的革命文化场所进行党性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体验真理的力量,同时感悟追求真理的伟大。
(三)自然资源类社会实践资源——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真实呈现
柳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类社会实践资源,如鱼峰山、龙潭公园、柳侯公园、雀儿山公园、柳州园博园等,这些自然资源类社会实践资源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政元素。人离不开自然,人类只有适应自然方可持续发展,利用自然资源真实的存在,通过参观和体验,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背后的规律,体验规律的伟大,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让学生领悟与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物质基础和现实表现。
(四)场馆资源类社会实践资源—— 主题教育的集中体现
柳州市拥有众多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场馆资源。例如,城市规划馆,适合开展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主题教育,让学生感悟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工业博物馆,适合开展工业发展、工业与生活、工匠精神、人与自然等思政主题教育,让学生感悟工业发展的历程,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验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永恒精神;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适合开展生命主题教育,让学生感悟历史,敬畏历史,以史为鉴,培育珍惜生命、传承生命的思政素养;柳州博物馆,常设陈列有“历史馆”“民族馆”“青铜馆”“扇面书画馆”“古生物化石馆”等,适合开展历史、民族类及古生物类的主题教育,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悟课堂教学内容。
(五)劳模劳动类社会实践资源—— 劳动观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
柳州市每年评选有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这些奋斗在柳州一线工作的劳模是学生劳动和职业教育的活资源,地方政府和高校要合作挖掘这些资源,让学生感受来自一线奋斗者的教育,从而进一步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统筹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服务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统筹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
统筹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但是,在如何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上,有关机制还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服务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部门,明确相关资源方的责任。同时,以市级层面出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实施办法,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上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对服务思政课的人员核定一定的工作量,便于激励更多的人和单位参与思政课建设服务。同时,要将此项工作列入政府对社会实践资源单位的绩效考评,形成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服务思政课建设的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机制,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地方社会实践资源具有丰富的思政价值,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服务思政课教学是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应重视的问题。学校要建立利用社会实践资源服务思政课建设的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思政课走向社会,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比例。特别是应组织学生到政府机关观摩,甚至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处理政府部门事务,让学生感受中国制度的运行,体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学校应主动和地方政府有关资源方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地方社会实践资源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比如利用柳州市新建成的滨江景观大道,开展“我眼中的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发
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拍摄柳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城乡建设情况,了解当地政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城乡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效的举措,柳州的生态状况、城乡建设有哪些方面的改变,从而了解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三)主动研究地方社会实践资源的思政价值,辩证分析社会实践资源蕴含的价值
思政课教师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肩负培育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责任。主动研究地方社会实践资源的思政价值,是思政课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挖掘身边的资源和当前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中蕴含的思政价值,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生态文明建设时,让学生开展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小调查活动,了解柳州市是如何从“酸雨之都”蜕变为宜居的美丽城市,柳州是如何逐渐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之道的。思政课教师只有从价值导向维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做到知行合一,并在课堂教学上灵活运用,方可提升课堂的鲜活度。在讲解“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总布局(文化建设布局)章节时,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柳州、感悟柳州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柳州博物馆、文庙、柳侯祠、龙潭公园、鱼峰公园、白莲洞,品尝螺蛳粉,听“三月三”对山歌等方式,了解、感悟柳州文化并与同学分享,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保护古文物的意识。
地方社会实践资源大到一个公园和一所学校的建立,小到一个政策的制定,每一个都是国家治国理政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用辩证的思维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本地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在讲解“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总布局(经济建设布局)章节后,安排参观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州城市规划馆,以及柳钢、(下转第107页)
·思政课探索
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选择的同时,将相关的大数据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帮助学生作出合理选择。其次,教师还应发挥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在信息传播上所具备的巨大优势,如邀请学生一起将日常的授课内容以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公共学习平台,这样不仅让师生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对彼此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完成教学方式上的升级换代,让整个教学团队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在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发展专业能力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应坚持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只有逐步提升英语教学的实用价值,才能让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更加顺畅。
(五)开展教学评估,提升教学评估能力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是实现优质教育的必要因素。从“学”的角度出发,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更可以让学生到未来的努力方向;从“教”的角度出发,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对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剖析,将会为教师详细地展现每个教学细节,进而为教师提供翔实可信的参考资料。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大学英语教师应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对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的比例进行调整,如在以往的评估体系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基本上是唯一的参考标准,这种评估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督促作用,但却容易让学生形成“分数即是一切”的学习观念,也在无形中掩盖了教学活动中的许多不足之处,使得教师很难寻到实现教学优化的切入点。而大数据的加入,从技术层面上提供了强力支持,一方面让教师能够通过查询网络学习后台数据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完成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晰地展现哪些教学环节仍有所疏漏,进而为教师指明下一阶段的教学侧重点与未来的优化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也是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学所要注意的内容,而线上学习平台正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零障碍沟通的有效途径,只有同时做好以上几点,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评估能力,最终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性得到显著增强。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分析是一项具有实效性的探究课题。通过系统性的总结与归纳可以发现,将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大数据时代进行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清晰地指出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为教师提供完善的具体方向,更能够将教学思路从固定模式中解
放出来,在进行扩展与延伸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教学思路,主动接触全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保持高度契合,也要对具体教学方式多加揣摩,以日常教学中的点滴之处为出发点,进而实现对各个教学环节的优化与完善,促进自身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代秀兰.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7(8).
[2]张贞桂.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J].亚太教育,2019(2).
[3]伍惠娟.滇西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径建构——以大理大学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7(8).
【作者简介】莫连花(1983— ),女,壮族,广西临桂人,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
(责编 苏 洋)
(上接第82页)上汽通用五菱等大型国企,感受我国经济发展理念,感受中国柳州工业的变迁,进一步
理解中国创新发展、绿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理念。通过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分析背后的规律和价值,从而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为民族复兴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到知行合一。
(四)提高政治站位,从事业传承和育人传承的高度主动服务思政课实践教育
教育事关制度传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从事业传承和育人传承的高度,主动从思政教育的视角挖掘单位资源,分析和建设各种各类符合思政教育的实践资源和场所,主动服务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育。例如,柳州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馆,对学生开展初心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气象局建立气象服务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服务;自来水厂建立污水处理实践基地,供学生了解污水的处理过程,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9(7).
[2]王宗礼.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N].甘肃日报,2019-04-09(02).
[3]陈发祥,檀江林,黄志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统筹模式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
【基金项目】2018年度柳州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研究专项公开招标课题(A类)“柳州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研究”(2018SA004)
【作者简介】梁 美(1978— ),广西横县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
教育管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