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柳州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十二项工程为抓手,推进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  建设  对策
柳州市作为广西工业发展的排头兵桥头堡”,在建设特大型城市进程中,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拥有先进科学技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掌握前沿科研方向、影响辐射力较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柳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虽然柳州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差距,但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处于一个攻坚培育期东风柳汽,“山清水秀地干净的城市名片、宜居创业型城市定位打造及二次创业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建设五美五好柳州战略决策正吸引着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柳创新创业或工作,高层次人才建设发展方兴未艾。
本研究所指的高层次人才是指:两院院士;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自治区、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或自治区、市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拥有处于国际、国内领先
水平的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人员;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人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拥有高级技师等级的高技能人才。
1、柳州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柳州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虽然工业实力较强,但由于没有地域优势,没有国家211重点大学,没有重要的科研院所,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载体,因此,柳州拥有的院士、教授、博导等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为弥补这一缺陷,柳州在近十年内,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了多种柔性引智的方式,搭建多个引智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引才引智氛围,为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1.1 随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迅速
2011年底,全市各类专门人才总量达到60.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4.8万人,其中有高级职称任职资格7296,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4.93%。全市累计聘请153名国内外专家担任市政府顾问,其中两院院士15;全市现有博士103;全市累计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3;自治区级优秀专家45;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94,市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03;
通过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市个十百人才工程选拔和培养区、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共计151,其中自治区级带头人32人、市级带头人119人。拥有高级技师等级1216人。
1.2 随着引才形式的多样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平台载体作用发挥日臻明显
1.2.1 引进国外智力形成新格局
全市通过国家外国专家局渠道,10年来引进300多人次外国专家来柳工作,获国家外专局经费资助700多万元。外国专家的指导涉及高新技术、传统工艺、设备改造、农牧渔业、环境保护、文教卫生等领域,专家分别来自美、德、日、荷、英、以列等1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引智新格局。
1.2.2 双百人才工程打造新品牌
10年来全市共聘请153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担任市政府各类顾问,其中两院院士15,外国专家14,其余多为我国知名高校的教授与博导。经双百人才工程牵线搭桥,我市共引进1500多人次高层次人才来柳讲学或解决技术难题,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400来项,解决
技术难题500多个,指导项目1300多个。该工程已成为享誉全区以及国内外知名的人才品牌工程。
1.2.3 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新成效
2000年至今,我市已有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华锡集团、欧维姆公司、两面针集团、柳州卷烟厂、东风柳汽、柳钢等8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全区设站企业最多的城市,并以高进站率、高产出率领先全区。各工作站累计引进博士36名。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的课题多数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国际先进6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填补国内空白2项、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西部开发科技活动项目计划和国家创新项目计划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9项。
1.2.4 人才小高地建设引领新发展
2004年至今,我市申报建设和自主建设人才小高地共计21,其中自治区级4,市级14,县级3,数量均居全区各市之首,县级人才小高地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构建起全区首个区、市、县三级人才小高地体系;争取到自治区专项资助1000多万元,获得市专项资金600万元;各级人才小高地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900多人,培训培养各类人才10.8万人次。
1.2.5 留学人员创业园取得新突破
20078月柳州市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挂牌建立,首批共有5家企业进园创业,5家企业带来的均为高科技并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创业园的规模和效用走在了全区的前列。
1.2.6 对外合作项目有新进展
经过争取,柳州成为全国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二十一世纪城市规划、管理和发展援助项目的五个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区唯一入选的城市。柳州市《绿工业与柳州》课题在联合国开发署无偿资助资金50万美元及我市配套85万美元资金的支持下,共有超过150多名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围绕19个子课题,为建设绿工业城市、寻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及发展战略出谋划策、现场指导;项目下派国内外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城市培训400多人次,对柳州市调整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管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随着本土化人才的不断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程度越来越高
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力度越来越大,成效日益明显。有计划、成规模地选送人员出国进行以获取学位为目的的中长期学习培
,较好地缓解了一段时期以来中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匮乏的矛盾。4.2 建设人才工作站
在现有引才机制的基础上,创新和拓展人才引进的方式和渠道,依托国家和自治区人社部门办事机构、市政府在各省市及港澳设立的经办机构以及联系密切的国内高校,在国内外设立人才工作站(点),将人才引进工作的关口前移,积极主动招才引智,通过短期指导、挂职兼职、假期智力引进、举办论坛、讲学、技术入股、特聘、短期借用等方式,邀请区外、国外的高层次人才来柳创业或工作,实现资源共享。
4.3 建立专家工作站(室)
在我市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市级以上人才小高地等研发载体,承担国家或自治区重大项目的单位以及拥有自治区级以上科研项目,完成国家级科研合作项目并带动柳州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企业,或拥有国家专利发明产品项目,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拥有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并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经济或科研实体建立由院士领衔的专家工作站,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4.4 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
设立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建立包括政府奖励在内的荣誉制度,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以贡献大小为依据的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柳州市科技进步奖的激励作用,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开展享受柳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评选工作,开展柳州市优秀人才贡献奖评选活动。
4.5 实施市政府特殊津贴办法
鼓励工业企业重点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领军作用突出的工业化高级专家队伍,为我市实现工业名城提供高端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撑。认真贯彻执行《柳州市工业企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实施办法(暂行)》。
4.6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科学、分类、动态、开放的职称体系,形成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单位择
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职称工作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改进和完善科技成果评审制度,注重对科技人员和团队素质、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评价,突出高层次人才的经济社会价值评价。
4.7 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机制
探索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和办法,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行期权、股权等激励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研究制定特殊人才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管理办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
4.8 建立健全人才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保障机制,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探索建立重要人才投保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优先为高层次人才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尝试建立各类人才的社会保障年金制;建立骨干人才健康档案。
4.9 建立人才住房保障体系
建设人才专项住房,分类解决人才住房问题,区分不同类别人才,对应享受相应的住房待遇,做到人才有房、优才优房。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通过建设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提供补贴等多种办法,综合运用多种住房政策,调剂余缺,实现人才住房供给与人才住房需求的动态平衡,统筹解决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