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行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对策分析
文献综述
最近几年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汽车消费大国,汽车产销量一路领跑全球。旺盛的国内需求给中国汽车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寻求跨越式发展,一些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国门,想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和成熟的汽车品牌。这些跨国并购的先行者们给理论界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案例,通过对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总结出中国民族汽车企业跨国并购发达国家相关企业的一般规律,从而对后来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1.传统的国外直接投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Stephen Hym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垄断优势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导致了投资企业许多潜在的优势,如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资本与市场优势等,从而使企业愿意并能够到国外进行有利可图的投资。   
英国经济学家John Harry Dunning从1973年起运用折衷主义的方法对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进行概括性和综合性的分析,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区位优势理论三者结合起来形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企业对外投资必须同时具备这三项优势;同时指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于产品生命周期有密切关系。该理论是以垄断优势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强调应注重东道国所拥有的相对技术优势,在不同阶段进行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决策活动。   
2.最新的企业并购理论
协同效应理论:(1)管理协同理论认为,管理效率不同的企业协同后,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低的企业的管理水平,协同后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过剩管理资源,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2)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认为,由于共享产品营销渠道以及生产要素等方面,产生的收入提升与成本降低的协同效应。(3)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并购后企业协同下,被并购企业的企业可以在筹资、偿债、资金运作等方面借助并购企业的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价值低估理论认为,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潜能、市场参与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忽视长期投资战略特征的企业价值等原因,造成某一企业的市场真实价值和潜在价
值被低估;同时,由于通货膨胀可能使被并购企业的重置资本大于其市场价值,根据托宾Q理论,当资本的重置资本与市场价值比>1时,企业即可选择并购另一家企业来进行扩张。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在生产能力充足、竞争下需求降低的情况下,通过并购另一个或多个企业,在短时间内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减少竞争对手,扩大市场销售份额,甚至获取垄断利润,增加企业长期获利的能力。美国等发达国家信奉市场自由竞争思想,因此依靠反垄断法会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控诉或管制,但一些专家认为企业并购行为是在激励的竞争下产生的,因此还没有统一的论断。
3.关于跨国并购风险的研究
对于跨国并购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徐振东(2000)认为,跨国并购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决策风险、金融财务风险、被动并购风险、经济技术风险、规模不经济风险和政治法律风险,并提出了控制这些并购风险的途径;同时还认为,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主要面临的风险为:政治风险、战略决策风险和资本筹集风险。为防止风险,跨国并购要分析东道国的政治法律环境,选好目标企业,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作好人力资源、
讴歌tl技术文化整合等。
聂清雯(2009)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划分为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详细介绍权重设计以及风险识别和风险档次的划分方法,并举例说明风险评估方法的运用;并对中国企业海外“抄底”跨国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结合案例,通过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了跨国并购中的产业和市场风险、经营管理整合风险以及政治风险,并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控制提出建议。   
对于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王中华(2001)认为在跨国并购的风险管理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好目标企业,(2)避免控制权的丧失,(3)加强并购后的组织管理。分析了跨国并购风险链及其特征,认为跨国并购风险控制应该从各个环节入手,尤其是把握关键的决策过程,增加灵活性。并从品牌角度入手,认为并购后的品牌整合存在着包括决策风险、品牌评估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法律风险、国别文化风险以及客户流失风险等在内的多种风险,这些风险严重制约品牌整合的效果,分析了风险间的作用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李小真、曾晓洋(2009)分析了在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存在的机遇与风险,
并对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如何利用机遇并规避风险提出了政策建议;同时还分析了跨国并购交易过程中的经济风险,从外资并购我国企业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两方面提出如何加强风险管理与防范。并提出,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地“走出去“,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大公司,需要构建海外并购风险防范体系,规避风险、注重结合,减少并购盲目性,提高并购成功率。   
汉龙对于风险的评价,单宝(2006)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归纳为六类,构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指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途径。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所遇到的主要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为风险的度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4.关于汽车企业并购的研究
吉利帝豪gs庄恩平和汤进华(1999)分析了德国戴姆勒一奔驰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制造公司的合并缘由,探讨了世界汽车工业第五次联合、兼并高潮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同时还介绍了国际汽车业出现的新的兼并高潮,分析了此次高潮的背景、动因及风险,并总结了国际汽车兼并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启示。
赵伟(2005)认为企业并购目前在中国汽车行业尚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汽车企业要成功进行跨国并购必须具备四大关键要素:(1)了解利益相关人;(2)了解市场;(3)制定切实的目标;(4)制定详尽的并购流程。并分析了上汽收购双龙和南汽收购名爵的案例,提出我国汽车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应谨慎选择并购客体、积极防范风险、明确企业战略。阿尔派汽车音响
姚战琪(2010)认为在跨国并购中企业会面临巨大的债务风险以及收购成功后管理失控和重振不力的经营风险、文化冲突和劳资对立的整合风险以及其他不确定性风险等,中国汽车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应该根据自身的整合能力进行详细的财务分析,制定具体的重振计划。
销量最好的车杨亚沙(2011)根据北美汽车业考察报告,认为,有关中国的汽车收购案中有两大问题值得关注:一是知识产权的运用,二是公司员工的安置。目前,对于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效应和并购动机方面,对并购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专家学者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没有形成系统的针对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研究体系。
小结
根据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世界大型企业50%的跨国并购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中国大型企业67%的跨国并购活动开展不顺利。由于跨国并购是一项涉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尤其是汽车行业是一项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规模高、投入大,面临跨国并购的风险极大,在跨国并购的决策、实施、整合的整个阶段,会面临东道国诸如政治法律、工会干预、企业文化差异、人才流失、整合经营不善等方面的风险,致使中国车企遭遇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海外并购失败。从中国汽车企业自身发展来看,中国的汽车产业相比国外优秀的汽车产业,在产品自主开发、资源优化配置、海外营销渠道、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不可忽略的差距,是否具备海外并购的国际化运营能力是个棘手的问题。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在应对全球跨国并购的潮流时,不仅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跨国并购发展战略,而且要全面慎重分析在跨国并购中遇到的发展类型与解决对策,重点提高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能力,提高跨国并购成功率,优化我国汽车产业结构,提升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谋求汽车领域内的长远利益与发展。
参考文献
[1]Stephen Hymer. 企业跨国并购法律风险评价及“浙江模式”总结[J]. 技术经济,2015,(05):86-93.
[2]John Harry Dunning. 跨国并购财务尽职调查关键要素识别与分析[J]. 财会通讯,2014,(32):77-78.
[3]张林钢. 我国汽车产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J]. 时代金融,2014,(32):32+34.
[4]孙华鹏,苏敬勤,崔淼. 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四轮驱动模型[J]. 科研管理,2014,(10):94-100.
[5]谭小芳,范静. 跨国并购、产融结合与要素优化[J]. 宏观经济研究,2014,(06):106-112.
[6]徐振东. 我国企业跨国品牌资源的并购与整合:现状、问题与对策[J]. 国际贸易问题,2011,(11):168-176.
[7]聂清雯. 通过跨国并购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基于大连机床集团三次跨国并购的案例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07):111-119.
郑州限号2020最新限号12月
[8]王中华. 从上汽—韩国双龙事件看我国对外投资——国内汽车业首个跨国并购案评析[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02):21-23+29.
[9]李小真、曾晓洋. 跨国并购价值链整合的分析[J]. 汽车工业研究,2009,(01):23-26.
[10]单宝. 所有者弱控制环境下跨国并购整合效率的缺失——以上汽并购双龙为例[J]. 财经问题研究,2008,(11):105-110.
[11]庄恩平,汤进华.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上汽双龙并购案例跨文化剖析[J]. 商场现代化,2007,(22):297-298.
[12]赵伟. 跨国并购与“走出去”战略  第一讲  跨国并购概述[J]. 对外经贸财会,2006,(01):14-18.
[13]姚战琪. 跨国公司、并购行为与市场结构[J]. 产业经济研究,2004,(02):19-26.
[14]杨亚沙. 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影响[J]. 国际经济合作,2004,(0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