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航道网规划
常州市航道网规划
二○○八年二月
水运具有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对于常州这样一个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位于我国沿江沿海经济带、苏锡常都市圈三个中心城市之一的城市来说具有重大的利用价值。常州市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对促进常州产业布局、优化投资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水运不仅是常州传承文明和弘扬文化的历史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生态常州的需要。
一、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基本情况
常州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北倚长江天堑,南与安徽省交界,
东濒太湖与无锡市相连,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长荡湖、涌湖、太湖三大天然湖泊与沙河(天目湖)、大溪两大人工水库形成江河相通,三湖相连的水系网络。长江常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货物吞吐量超过百万吨。常州是江苏省内河航运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具备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越条件。
近年来,常州市航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1997年完成苏南运河的整治后,按五级标准整治了芜太运河深阳改线段9. 21公里、锡溧漕河戴溪一欢塘桥段航道5.88公里,并改建了芜太运河、丹金溧槽河、锡溧漕河部分桥梁。此外,京杭运河常州改线段(26公里)工程于2004年底开工,2008年1月已竣工。
至2006年底,常州市境内共有航道144条,总里程为1247.06公里。
根据1994年航道定级标准,市域共有等级航道33条,计611. 66公里,由于航道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航道淤积等原因,目前达到六级及以上等级的航道里程168. 95公里,达到七级以上等级航道里程267. 55公里,分别占航道总里程的13.5 %和21. 45%a
(二)总体评价
常州市内河航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河航运的地位十分突出,但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常州汽车网
1.内河航运已成为推进常州市、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促进了沿河产业带的形成常州市经济发展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头在外”,能源缺乏、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大批适合于水运的煤炭、建筑材料及原材料等大宗物资需跨区域运输。京杭运河、芜申线等跨省市航道还承担着大量的过境货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外贸物资运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内河航运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还形成了沿河城镇和产业带,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沿河经济和内河航运已进入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运河效应”全面显现。内河航运已成为推进常州市、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整体优势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2.内河航运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等优势,是综合运输中最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运输方式,也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挖航道,可以扩大过水断面,
增强行洪排涝能力;修建驳岸,可以提高防洪标准;两岸植树绿化,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净化水质。航道整治过程中,通过拆迁房屋、新建居民住宅区、改建桥梁、道路,实施航道绿化、景观工程,大大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美化了市容市貌,提高了人民众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
3.内河航道网络初具规模,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目前常州境内航道已初具规模、渐成网络。常州市航道总体上的布局是以京杭运河、芜太运河、丹金深潜河、锡深潜河构成“井”字形主骨架,沟通苏锡常地区主要的城市和沿江港口。德胜河、新孟河、常深线、常宜线、通尧线等航道沟通周边城市和乡镇。薛埠河、戴埠河、上沛河、上兴河、上黄河、深梅线、周城河等航道沟通全市各个主要矿点和工矿企业。
这样基本形成了常州市江、河、湖衔接,省、市、县贯通,通江达海的航道网。
但长期以来,内河航运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发展速度和规模严重滞后,水运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八五”、“九五”期间,常州用于航道整治的投资不足,不到公路建设投资的5%,影响了内河航运运输能力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拓展。常州内河航道的投资
已远远不能适应常州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常州市内河航运的资金需求一直大于资金供给,困惑着常州市内河航运的发展,使内河航运成为五种运输方式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4.航道等级较低、技术状况较差,航运安全得不到保障,内河航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常州市航道等级总体水平较低,全市现状所有航道都在五级以下,现状达到等级标准的航道仅占21. 4S0/o,与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三级以上航道比重高达75%相比,相去甚远。近几年,常州市内河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全社会货运量中始终占有相当比重,在现有条件下,常州市内河航运负担如此巨大的运输量,致使_内河航道一直处于极限运输状态。航道等级低是影响常州市内河航运发展的根本因素,低等级的航道和落后的通航环境客观上限制了内河航运企业用技术性能好、劳动生产率高的大吨位现代化船舶来更新船队,已成为制约内河运输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障碍。
由于内河航道总体呈现出技术状况较差,航道等级较低的问题,造成航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几条国省干线航道如京杭运河、锡深潜河、丹金深潜河、德胜河等整体的技术状况都较差,在跨河桥梁、航道尺度、航道水深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薄弱环节,受水位和船舶的影响较大,没有形成安全、快捷的水上快速通道。而由于航道建设养护投资不足,航道水深不足、桥梁安全性差的问题广泛存在,航道整体状况较差,使得内河航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5.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缺乏统筹考虑
常州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内河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是水利防洪、排涝等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由于部门之间在开发目标上的差异,导致在实际开发中水资源综合利用不充分。随着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和逐步实施,一方面为内河航运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需要协调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
的方针,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联合治水,依法处理好内河航运与水利工程之间可能产生的问题。
(三)必要性和紧迫性
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发展对内河航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州市水、陆、空各种交通方式齐全。近年来其它运输方式得到了飞速发展。
其他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相比而言,常州市水路运输,近年来行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基础设施水平却没有特别明显的进步,发展比较滞后。
对于综合交通而言,综合交通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为全社会所共识的交通发展趋势。由此要求各交通运输方式更加紧密衔接,组成优势互补、层次分明、通畅有序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于常州市内河航运来说,一方面要尽快改变目前发展滞后的现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其它运输方式的协调和衔接,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网络的衔接上,为发展多式联运和物流产业奠定基础。
2.区域经济发展赋予内河航运新的历史使命,对内河航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在常州市内河货运量中,44. 1%是过境量,49. 4%是内外交流量,6.5%是境内交流量,说明常州市内河航运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周边省市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目前上海、浙江、苏州无锡等周边地区已进行了航道网的规划,为充分发挥整个区域航道网的效益,要求常州市内河航道与邻市航道网有效衔接,形成通畅、通达的航道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另外,随着常州经济的发展,常州与长三角以及其他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内河航运将进一步融入沿江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当中。
常州现状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车辆及配件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汽车及配件制造和新型纺织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三大新兴产业,并拥有软
件、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新型涂料、“三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六个国家级特产业基地。产业的发展在对内河航运带来运输需求的同时,也对内河航运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传统的内河航运必须尽快实现结构升级,在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上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并与沿江港口更好的配套衔接,更好的实现江河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