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和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的发展和对汽车安全、技术需求的提升使原标准的适应性出现了缺口,比如,希望通过消除机械转向管柱以提高乘员安全性、且更易适应左右置转向盘生产需求的转向操纵装置和转向车轮之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的线控转向技术;另外与挂车相关的转向标准的缺失,使GB 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修订。
本标准修订任务来源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2月2日以国标委综合[2010]87号文下达的制修订计划,归口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名称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计划编号为20101254-Q-339。
1.2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
主要起草单位: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
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
工作组成员:万兴宇、许迎光、陈春华、刘地、季学武、颜尧、周中坚、谷杰、郁金龙、耿国庆、傅培根、王春宏、王良模、农蕃榛、邬世锋、朱春庆、朱德江、许庆卫。
1.3 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修订工作组一直持续跟踪UN R79法规的发展演变以及智能
网联汽车标准制修订,翻译UN R79法规原文,对比UN R79与
GB17675-1999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评估GB 17675-XXXX 参照UN R79进行修订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转向分标委、汽车工程学会转向分会所组织的国内外汽车企业技术交流会,收集了大量信息和技术资料,掌握了最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动态,并按照拟参照采用的UN R79法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车辆摸底验证试验,积累了车辆转向系统的分析、试验数据。通过会议交流、调研和试
验对比,系统深入地了解我国乘用车、商用车行业汽车转向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
南京汽车会,ADAS及智能驾驶相关内容,由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负责,本标准将不包含ADAS及智能驾驶相关内容。通过对本标准相关技术条款的分析研究,将尽可能解除原有条款对ADAS及智能驾驶可能产生的限制及约束。
主要技术研究活动如下:
(1)第一次工作组会议
2015年07月15~16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在南京召开GB 17675-XXXX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第一次工作组会议。来自南汽研究院、南
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等十多位专家参与了本次会议的讨论。会议商讨和确定了标准修订工作计划、采标建议和后续工作安排。
会议结论:
1、会议确认新工作组提交的工作计划属于原标准修订计划的调整,并原则确认了工作计划时间节点。
2、就《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的修订依据达成了共识:考虑到原标准参照制定依据为70/311/EEC《各成员国关于汽车及其挂车转向机构的协议》,此协议虽然1999年修订过,但已于2014年11月1日被欧盟废除,现欧盟采用联合国WP29的UN R79法规,故本次标准的修订参照WP29的UN R79法规的相关技术条款,但考虑法规与标准的差异,取消法规中相关认证部分,标准格式按照我国国家标准编制规定执行。比较WP29的UN R79法规各版本后决定该标准修订以2005年4月4日版
的UN R79 Rev.2e版(含2005年6月22日发布的全部勘误)为基础。在本标准修订期间,工作组同步跟踪UN R79法规的变化,按需及时更新本标准文本。
3、本标准定位为车辆对转向系统的要求,而不仅是转向系统自
身的技术要求。
4、对UN R79翻译稿进行工作组内部研读、评审,要求工作组就
理解上存在疑义的“ASE”、“挂车转向”、“自循迹转向”等专业术语,各工作组成员进行资料收集和深入分析,以便准确理解和应用,下次会议讨论。
(2)第二次工作组全体会议
2016年03月8-9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全体成员在长春召开第二次工作组会议,对第一次会议的工作布置进行了检查,并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讨论稿及编制说明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研讨,尤其对标准的内容进行了逐条逐句的分析和研判,形成了基本共识。
会议结论:
1、统一专业术语,如转向角、转向车轮等并考虑与《汽车转向系术语与定义》标准的协调性。
2、标准4.1.5条款中涉及ECE R10的要求,参照对应的国标GB 34660-2017《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3、标准附录3中2.11条款引用的ISO 1402:199
4、ISO 6605:1986和ISO 7751:1991的标准,分别用对应的国标GB/T 5563-2006《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件液压静力试验方法》(IDT:ISO 1402:1994)、GB/T 7939-2008《液压软管总成试验方法》(MOD:ISO 6605:1986)和GB/T 9574-2001《橡胶和塑料软管和软管组件试验压力和爆破压力对设计工作压力的比率》(IDT:ISO 7751:1991)替代。
4、要求工作组进一步收集相关设计、试验方面技术资料和数据,并开展挂车转向定义、结构、性能和试验要求等方面的研究,确定试验项目。
(3)第三次工作组会议
2016年09月19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工作组会议,会议对前次会议要求4月上报的征求意见稿讨论稿进行了讨论,并对
试验内容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2014年2月13日发布的UN R79 Rev.2/Amend.1对标准修订的影响、UN R79与UN R13&R13H对N1类车制动要求及附件3制动性能要求,达成了共识。
会议结论:
1、以UN R79及其最新勘误和增补作为GB17675的修订依据。
2、关于试验验证的原则:与原标准(GB 17675-1999)无区别的技术要求不再重做试验;与国内标准相比有区别,且有条件进行试验的技术要求,工作组成员单位开展专项试验,补充试验验证数据,如挂车方面的试验;与国内标准相比有区别,但因缺少产品实物、试验场地等原因无条件开展验证的技术要求,不进行专项试验,相关技术要求参考UN R79要求,如ACSF相关试验验证。
3、确认挂车随动车桥结构有利于减小转向圆,收集到多轮转向
系统定义相关的结构图。
4、对于共用能源系统,转向系统的标准不对制动系统提出制动
性能要求。
5、进一步对挂车转向技术要求和试验进行研究,要求工作组与
广东富华等挂车随动转向车桥制造商就转向圆、挂车驶离外摆值等交流,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和试验数据,以论证UN R79中相关挂车技术要求在国内的可实施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