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方淇,王文丽,宫玉敏,陈金利,蒋 鑫,李 志,张荣彬
(淄博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电池是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良好、均匀的冷却有利于保证电池的持久、正常使用。本文通过建立不同流道布局方式进行相同参数的仿真分析,互为对照,尝试获得最佳流道布局方式。发现,电池液冷流道在设计时,流道首先通入温度最高区域,有利于降低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提高电池表面温度均匀性;流道长度应尽量短,较短的管路长度能够降低管路压力损失,提高冷却液在管路内流动速度,从而促进冷却液循环,提高冷却效率。针对本文管路布局方式,布局(c)冷却效果最佳,不仅冷却效果好,而且用料更少,压力损失更小,为同类型电池组流道布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池;仿真;优化;散热
中图分类号:TM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23(2020)06-0300-04
Optimization Design of Liquid Cooling Channel
for Radiator of HEV Lithium Battery
BI Fang-qi,WANG Wen-li,GONG Yu-min,CHEN Jin-li,JIANG Xin,LI Zhi,ZHANG Rong-bin(Zibo Agricultural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Zibo,Shandong Province,255000,China)
Abstract:Battery is one of the core components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Effective and uniformcooling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ervice life of battery.This paper tries to optimize the channellayout by simulating different flow channels with the same parameters.Each case was comparedwith each other.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low channel should covers the hottest region firstly whendesigned,which could not only reduce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battery,but also improve thesurface t
emperature uniformity;the length of the flow channel should be as short as possible,shorter flow channel could reduce the pressure loss,improve the flow speed of coolant,so as topromote the circulation of coolant and improve the cooling efficiency.The layout(c)has the bestcooling effect among others,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hannel layout of the same type ofbattery packs.
北京换车Keywords:Battery;Simulation;Optimization;Heat dissipation
1 引言
作为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电池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加速、安全、持续性都有重要影响。随着锂离子电池的迅速发展,为提升续航里程,采用更高的充放电倍率和大批量串、并联来提升充电速度和电池容量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1-4]。
锂离子电池在大负荷工作时,内部产生大量热,电池快速升温,需要采用合适降温手段,以确保电池
①作者简介:
毕方淇(1988-),男,山东人,硕士,农业装备研究与开发工作。Email:56208585@qq.com
性能正常发挥和足够的循环寿命。随着高密度锂电池的出现和发展[5-7],风冷不仅难以满足电池热管理要求[8],因提高散热效果而采用的较大单体电池间距[9]也将使得电池包体积增大,挤占车内空间。
液冷技术的发展和液冷成本的降低,使得电池包液冷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对液冷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当前,对于液冷流道的研究多基于矩形截面[10-12]。王普浩等人设立了一款圆形截面动力电池液冷流道,采用了Y型三通接头等连接件的结构参数来调整各流道流量和冷却效果[13],但Y型管路加工较为复杂。邓元望等人虽然设计了一款圆形截面液冷流道[14],但未进行管路优化,散热管路利用率有所不足。
本文通过提出6种不同流道设计方案,互为对照,尝试优化选出一种更为合理的,应用于锂电池的,圆形截面的,单路液冷流道布局方案。以期通过优化流道布局,提高锂电池散热效果、散热均匀性、有较小的流道压力损失的同时,管路能够更短,从而节省液冷材料,降低液冷成本。
2 理论模型
对于流场分析,作如下假设:
1)工作介质为不可压缩连续流体;
2)流场计算收敛后处于稳定状态,流场物理量只与空间欧拉坐标有关而与时间无关;
流场按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S方程)和连续性基本微分方程共同计算。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S方程)为:
X-1
ρ
p
x
陆昂+v 2μx=
μx
t
+μx
μx
x
+μy
μx
y
+μz
μx
z
X-1
ρ
p
y
+v 2μy=
μy
t
+μx
μy
x
+μy
μy
y
+μz
μy
z
X-1
ρ
p
z
qiche+v 2μz=
μz
t
+μx
用车成本μz
x
+μy
μz
y
+μz
μz
z
烅
烄
烆
(1)其中拉普拉斯算子:
2= 2
x2+
2
y2
+
2
z2
(2)
式中:f为总的质量力,N;X、Y、Z分别为3个坐标方向的质量力,N;ρ为流体密度,kg/m3;p为压强,Pa;μ为速度,m/s;v为运动学粘性系数,m2/s。
连续性基本微分方程:
ρ t+
(ρUx)
x
+
(ρUy)
y
+
(ρUz)
z
=0(3)
式中Ux、U
y、U
z
分别为某时刻通过流体质点的3
个流速分量,m/s;ρ为流体密度,kg/m3。
3 几何模型
几何模型根据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方形锰酸锂
电池建立,单体电池容量10Ah,最大电压4.2V,尺
寸为65×17×122mm。选取2块电池组成电池组,
间隔材料为铝制冷板。冷板内部设置流道,共3条流
道,中间流道直径5.8mm,两侧流道直径5mm。
整体几何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几何模型,其中,1入口,2冷板,3电池,4出口
Fig.1 Geometric model Among them,
1inlet,2cold plate,3battery and 4outlet.
根据当前几何模型,按照等间距原则布置流道,
同一流道中,任意两竖直流道轴线距离均为10mm。
分别设置6种不同走向流道,流道布局方式如图2所
示。箭头方向为工作介质流动方向。
图2 流道布局方式
Fig.2 Flow Channel Layout.
流道不同的布局方式轴线长度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布局方式流道轴线长度
Table 1 Length of Flow Channel axis of different layouts.
布局方式长度/mm布局方式长度/mm
(a)365.40(d)357.38
(b)365.40(e)351.68
(c)353.80(f)364.03
4 仿真分析
采用ICEM对几何模型进行四面体非结构网格
划分,分别定义inlet、outlet、wall和inter-wall,其中
wall为所有外壁面,inter-wall为流道-冷板,冷板-电池交界面。单元大小1.25mm,网格数268万。采用Fluent对模型进行分析,采用Standard K-e模型,标准壁面函数Standard Wall Functions。启用能量方程。设置电池材料参数,密度2 400kg/m3,比热容1 400J/(kg·k),热导率为各向异性,厚度方向为1W/(m·K),其他两方向为29W/(m·K)。区域设置时,给电池分别设置发热功率116 000W/m3。边界条件,inlet为质量入口,入口质量0.3g/s,入口温度298.15K;outlet为压力出口,回流水温300K;wall为固定壁面,与外界热对流系数1W/(m2·K),外界温度298.15K。
采用Coupled算法,进行计算3 000步,6工况均在1 800步左右收敛。
5 结果分析
电池组温度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电池组温度云图
Fig.3 Battery temperature Contours.
根据温度云图可以发现,液冷流道入口处,电池温度最低,电池发出的热量快速传入流道并由其带出电池组。电池厚度方向温度梯度较大。
表2为温度结果汇总,如下:
表2 电池温度汇总
Table 2 Summary of Battery temperature.
布局方式最高温度/K最低温度/K温差/K(a)315.49 307.92 7.57
凌拓(b)315.25 307.47 7.78
(c)315.07 307.37 7.7
(d)315.50 307.81 7.69
(e)315.50 307.96 7.54
(f)315.09 307.41 7.68
由表2可以看出,相比而言,采用布局(c)时,电池最高温度最低,比对照组最大值低了0.43K。电池最低温度,比对照组最大值低了0.59K。
为分析不同流道布局对锂电池温度具体影响,在
液冷板与锂电池接触壁面上,以Z方向中间对称线为基准,分别以6mm、16mm、26mm、36mm、46mm、56mm建立6条直线,分别获取直线上温度,如图4所示。
图4 电池壁面不同位置直线温度曲线
Fig.4 Temperature curve at different positions on battery wall.通过图4可以发现,在冷板与电池接触壁面上,温度并不均匀,距离对称线越远,温差越大;其中方案(f)壁面温度均匀性最差,温差变化范围为2-4.5K;其次为方案(b),变化范围为0.8-4.5K;结合流道布局设计分析发现,方案(b)与方案(f)相比其他方案,最大不同在于入口直流道长度;其他方案均为54mm,最长位置要超过电池宽度一半,而方案(f)直流道最短,壁面温度变化也最大,方案(b)次之。其他方案经对
比发现,各温度均匀性较为接近,但方案(c)相比(a),(d),(e)方案温度更低,最大温差为0.3-3.3K。
无冷却时,电池壁面中心位置一般温度最高,结合以上分析,认为液冷流道设计时,应使得流道首先流经电池温度最高区域,这不仅有利于电池整体散热,也有利于提高电池表面温度均匀性。
不同布局下出入口压力均值、压力损失及最大速度等流动参数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布局方式下冷却液流动参数汇总表
卡罗拉油耗Table 3 Summary of coolant flow parameters under different layouts.布局方式入口压力/Pa出口压力/Pa压力损失/Pa最大流速/m/s(a)2.17038-9.04e-07 2.17038 0.009624
(b)2.16753-1.02-06 2.16753 0.009620
(c)2.12974-3.29e-05 2.12977 0.010310
(d)2.13973-9.48-07 2.13973 0.010261
(e)2.12-9.56-07 2.12000 0.010349
(f)2.15968-9.32-07 2.15968 0.009604
电池工业 毕方淇,等:混合动力车用锂电池液冷散热器流道优化设计 Chinese BatteryIndustry
根据表3不难看出,布局(e)压力损失较小,布局(c)仅次之,最大流速相差3.9e-5m/s。通过对比压力损失和最大流速发现,较小的压力损失可以获得较高的流速,加快冷却液的流动,进而提高冷却效果。为此,在流道设计时,采用合理的布局减小压力损失可以有效提高电池的冷却效果。
结合表1进行分析,管路长度与压力损失基本为正相关的关系;为此,在进行管路布局设计时,应使
得管路更短,进而减小压力损失,提高最大流速。
综上所述,对于电池液冷流道布局,冷却液体应首先通入温度最高的区域,这有利于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提升电池壁面温度均匀性;在不同管路的布局方式中,应尽量减少管路长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较短的管路长度可以获得更小的压力损失和更大的流速,进而提升冷却液循环效率,提升电池组的冷却效率。针对该模型,布局(c)冷却效果最佳,壁面温度均匀性最佳,管路轴线长度为353.8mm,较优。为该电池组冷却最佳方案。
6 结论
本文提出了6种不同流道设计方案,互为对照,通过fluent软件进行了流场和温度场仿真,分别对布局管路轴线长度、电池最高温度、温差、电池壁面不同位置温度分布、冷却液流动参数进行了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电池液冷流道布局在设计时,流道应首先通入温度最高区域,并对该区域有效覆盖,这不仅有利于降低电池的最高温度,也有利于提高电池表面温度均匀性。
(2)电池液冷流道布局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减少液冷管路长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较短的管路长度能够降低管路压力损失,提高冷却液在管路内流动速度,从而促进冷却液循环,提高冷却效率。
(3)针对本文管路布局方式,布局(c)冷却效果最佳,壁面温度均匀性最佳,管路轴线长度为353.8mm,较优,为该电池组冷却最佳方案。
(4)本文为其他液冷方形电池组流道布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恩谦.混合动力汽车与先进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分析[J].汽车世界,2020,000(004):P.1-1.
[2] 伍赛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及展望[J].通信电源技术,2019,036(007):75-76.
[3] 王雨潇,任慧平,皇甫益.镍氢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发展[J].包钢科技,2019,45(01):99-102.
[4] 谢乐琼,王莉,胡坚耀,等.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发展概述[J].新材料产业,2019,302(01):46-52.
[5] 钱丽,刘正耀,孙小嫚,等.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钛酸锂电池设计[J].电源技术,202
0,44(10):1425-1427+1462.[6] 杨续来,张峥,曹勇,等.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结构工程化技术探讨[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0,9(04):1127-1136.
[7] 张江云.18650型动力电芯热—电特性及模组热管理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
[8] 李隆键,李维平,崔文智.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热管理的均温液冷板[J].汽车工程学报,2019,9(06):413-416.[9] 张继华,陈立沛,张洵涛,等.21700圆柱锂离子电池组风冷散热分析[J].汽车零部件,2020(04):12-15.
[10]韩凯,唐景春,张健,等.2kW燃料电池冷却流道的结构优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
(08):1040-1044.
[11]李潇,陈江英,李翔晟.基于新型流道液冷板的动力电池热管理性能[J].电源技术,2020,44(10):1438-1442.[12]安治国,赵琳,陈星,等.流道布置对方形锂电池组温度场的影响[J/OL].电源学报:1-10[2020-11-28].http:
//kns.cnki.net/kcms/detail/12.1420.TM.20191008.1111.006.html.
[13]王普浩,李立涛,蔺强,等.动力电池冷却系统流量分配特性研究[J].液压气动与密封,2020,40(03):57-63.
[14]邓元望,张上安,钟俊夫,等.混合动力车用锂电池液体冷却散热器结构设计[J].电源技术,2015,39(03):454-457.
第24卷第6期 电池工业
Chinese BatteryIndustry 2020年12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