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深化川渝人才合作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苏 静
广东汽车论坛  2020年1月,中央赋予成渝地区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渝地区要 促进产业㊁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㊁最宝贵的资源㊁最持续的动能,引领支撑作用最为突出,需要实施更加积极㊁更加开放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㊂成渝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人才合作方面需要凝聚广泛共识,认清问题短板,创新工作举措,进一步发挥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㊂
一㊁充分认识人才集聚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特征
2000年‘连线“刊物首次定义了 全球科创中心”(Global Hub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概念,但国内外尚未就 全球科创中心”概念达成共识㊂美国旧金山㊁纽约㊁日本东京等大湾区是国际普遍认同的全球顶级科技创新中心㊂从人才角度看,科技创新中心普遍有 三高”特点:一是高水平的大学㊁科研机构引领创新人才集聚㊂如纽约湾区集聚高校58所,拥有麻省理工㊁哈佛大学㊁普林斯顿大学㊁耶鲁大学等全球顶级高校10余所,大量高素质创业兴业人才集聚,让纽约及时摆脱金融危机影响,转型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㊂二
是高效能的产学研一体化助力创新人才发展㊂如旧金山湾区通过顶级高校支持智力资源流动,解决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衔接问题,诞生了苹果㊁谷歌㊁微软等世界级科技企业㊂斯坦福大学开设创业课程20多门,设立了创新成果转化机构,帮助师生与企业㊁投资人㊁风投基金合作㊂三是高品质的工作生活条件促进创新人才留用㊂如东京湾区为保持制度环境的稳定性,制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计划,让创新人才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且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很大自主权,为创新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㊂从国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来看,北京㊁上海㊁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㊁西安㊁武汉㊁杭州㊁南京㊁合肥等城市也在快速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普遍出台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人才政策,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规模和质量走在了全国前列㊂
二㊁成渝地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人才现状
虽然纵向看成渝两地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㊂一是创新人才总量不足㊁高端人才缺乏,与科技创新中心高素质人才相对密集的需求不相适应㊂成渝地区人才总量1243.1万人(重庆527.6万人),仅为京津冀的56.5%㊁长三角的32.6%,科技创新人才不足京津冀的60%㊂两院院士㊁ 万人计划”专家等国家级人才810名(重庆224名),仅为京津冀的16.9%㊁长三角的18%㊂二是创新人才优质平台偏少,与科技创新中心以事业广聚英才的功能不相适应㊂重庆暂无大科学装置,四川有1个,远不及安徽8个㊁北京7个㊁上海5个㊂成渝地区
双一流”高校不及京津冀㊁长三角的1/3,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及京津冀的1/3㊁长三角的2/5,中国企业500强㊁独角兽企业数量都远低于京津冀㊁长三角地区㊂三是人才创新创业氛围不浓,与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创富交融的特征不相适应㊂成渝地区连续举办重庆英才大会㊁ 博士渝行周”㊁海科会㊁ 蓉飘日”等活动,但影响力与深圳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㊁上海全球人才高峰会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㊂四是人才政策力度不够,与科技创新中心要素齐备㊁运转高效的生态不相适应㊂在新一轮城市之间人才竞争中,各地纷纷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㊂仅从 双一流”高校建设投资规模看,广东省3年投入200亿元,湖北省5年投入150亿元,2019年川渝投入仅为5亿元㊁14.8亿元㊂从重庆市来看,人才政策 老化”严重,对市外人才吸引力不强㊂2019年在渝就业的市外高校毕业生,非重庆籍的仅占14.8%㊂虽然与发达地区相比短板较为明显,但川渝两地在全国创新发展格局中仍有较大的比较
7
重庆行政 2021年第2期
优势和广阔前景,如 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在成渝地区交汇,两地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工业体系较为完备,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生活成本较低,宜居㊁宜业㊁宜游,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这些都为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㊂
三㊁当前川渝人才领域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2020年4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第
一次会议召开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合作的目标任务及13条措施,标志着两地人才合作从自发状态进入到协议推进阶段㊂纵观两地人才领域合作的历史与现实,要建立以互利共赢的区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亟待解决㊂一是人才需求有同质化倾向㊂两地缺乏统一的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和政策衔接,如2019年版‘四川省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7大产业领域有4个与重庆市重叠(电子信息㊁装备制造㊁先进材料㊁能源)㊂‘成都市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目录“4个类别,不仅覆盖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的四类人才(即58号文件),且延伸到取得正高职称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㊁高级技师资格㊁高级社工师资格的人员㊂重庆市博士后流动站覆盖61个一级学科,四川流动站覆盖69个,其中有48个相同学科㊂二是人才互认制度不畅㊂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不健全,两地人才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如川渝两地都已允许高校自主评审职称,各校评审标准和方式的不同导致职称证书 含金量”不同,统一要求互认面临一定困难㊂国家授 蓉飘日”权地方实施的职业资格考试,地方可自主命题㊁自主划定合格分数线,持证人员实际水平有差距㊂有的证书要求 应在考试省市注册” 只能同时注册一地”的要求,虽然是防止异地 挂证”,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跨区域流动㊂如重庆市二级建造师的报考条件低于四川省,是全国报考条件最低的4个省市之一,但合格分数划线又高于四川省,两地拿证人员的实际水平会有一定差异㊂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结果互认方面,国家规定每年30个学时的学习任务,由于两地培训成本测算不同,重庆市按成本收费约每学时1元,而四川省为每学时2元,导致四川省与重庆市互认证书缺乏积极性㊂三是人才平台共建共享程度不高㊂两地高校㊁科研院所㊁医院㊁企业等交叉合作力度不够,联合申报重大课题㊁科技攻关不多,如2019年四川省获得25项国家科技奖励,其中
与重庆单位合作的仅1项㊂两地人才公共服务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但未建立高层次人才共育共享机制,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的平台和项目偏少,技能人才㊁专技人才㊁青年人才等联合培养平台不多;两地人才市场平台㊁市场监管互通程度较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㊁人才市场㊁人才信息和人才服务体系的互利合作仍有很大空间㊂
四㊁完善川渝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举措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人才工作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川渝两地人才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着眼于成渝地区建设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共同目标,重庆市要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事情的基础上,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围绕共同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区㊁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区㊁青年人才荟萃区㊁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的合作发展目标,着力构建责任共担㊁资源共享㊁协同共进㊁开放共赢的川渝人才合作新格局,尽快推出五项人才合作举措㊂
(一)联合打造 巴蜀实验室”创新联合体
川渝两地交通条件不断改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共建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开发中心等已有一定条件㊂建议借鉴浙江 之江实验室”建设模式,在西部科学城筹建 巴蜀实验室”,围绕数字经济㊁生态环保㊁生物医药㊁新材料㊁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开展研究㊂由重庆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理事长,重庆市政府联合四川省政府㊁重庆大学㊁西南大学㊁四川大学㊁电子科技大学以及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形成 政产学
研用”共建的创新联合体,其行政管理可由机关干部全职抽派支援,允许联合体内高校到企业创新平台的全职科研人员 双聘”兼薪,投入一定事业编制允许人才在体制内外灵活转换身份,员工薪酬统一执行企业标准㊂同时,建议开展博士后人才的两地联合培养㊂目前,重庆市8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61个一级学科(共110个),不能完全匹配全市工作站对学科专业的需求,建议两地相互开放博士后流动站,实现人才平台利用的最大化㊂
(二)组建 川渝产业人才服务联盟”
联盟由两地的产业龙头企业㊁人才服务机构㊁教育培训机构㊁政府人才部门`等组成,促进人才资
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源区域内合理有序流动㊂一是每年联合发布‘川渝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规避同质化竞争㊂如成渝同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庆偏重于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成都偏重于基础研发,在人才需求定位上予以体现㊂二是保障重点企业人才资源供给,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储备㊂通过联盟内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㊁继续教育基地㊁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等资源共享,开展 订单式”人才培养培训㊂建议共建 川渝人才研修院”,联合举办专题研修班㊁高级研修班,开展项目路演展示㊁学术交流
㊁疗养保健等服务㊂三是共建共享智能化人才搜索平台㊂借助全球化职业社交平台兴起的机遇,依托成都 黄金眼”高端人才全球搜索系统,共建共享人才猎聘技术平台,采用智能爬取技术㊁人职匹配和推荐算法,加快人才寻访智能化㊁在线化㊁个性化,大力提升人才配置精准度㊂
(三)实施本土人才 回归川渝”行动计划
针对两地高精或招商引资项目紧缺人才的需求,制定本土人才召回的专项措施㊂一是建议借鉴黑龙江省大庆市引进吉利汽车集团的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模式,面向重点发展产业,启动相关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回家计划”,制定专项的人才引进政策㊂二是根据推进产业协作的人才需求,建议联合组建 成渝经济圈本土人才资源数据库”,先期重庆市可面向市内以及邻近的四川广安㊁达州㊁南充和贵州遵义等区域,采取市场化手段,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与,收集高端人才㊁特殊人才㊁留学人才等数据,用乡情纽带吸引人才㊂
(四)联合举办海内外人才交流活动
一是共建成渝地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㊁海外人才联合创新创业基地,探索 区内注册㊁海外孵化㊁全球运营”柔性引才机制,构建 总部+基地”
研发+制造”的产才互动机制,打造国际人才枢纽㊂二是注重发挥 会展赛论”的引才窗口作用㊂两地可以
联合举办 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㊁ 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㊁重庆英才大会㊁ 蓉飘日”等人才交流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汇聚一批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及创新创业项目㊂三是两地大力资助高校㊁科研院所㊁科技社团等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吸引国际组织和学术论坛落地重庆,持续加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力度㊂四是依托智博会㊁中新金融峰会㊁西洽会等,展示成渝地区良好的人才生态,共建人才储备库,定期向企事业单位发布,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人才对接㊁项目合作㊁成果展示㊁智慧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㊂
(五)加强人才公共服务领域协作
借鉴长三角人才合作模式,建立区域内互认互通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㊁互联互通的人才信息发布机制㊁ 一站式”人才服务受理机制㊁ 一网通办”人才服务高效机制,推动人才服务事项的逐步对接,促进人才跨区域流动㊂一是共同研究职称㊁地方考试的职业资格互认办法,建议由两地政府职能部门共建川渝职称及职业资格证书数据库,以对评审结果审核入库的方式进行统一认可,并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㊂二是鼓励用人单位进行人才共享,将政策允许的兼职㊁挂职㊁多点执业等活动范围扩大到川渝两地范围内,开展科技联姻㊁智力帮扶㊁客座顾问㊁远程会诊等多种模式开展人才交流合作㊂三是探索建立成渝 人才服务双城通卡”制度,建立高端人才服务共享机制,部分服务探索实行区域通行通办㊂相互开放社会流动人才电子档案系统,对有两地分支机构流动的高端人才相互提供服务保障㊂四是组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加快建设中国
(重庆㊁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力引进培养高端猎头机构,共同打造区域特品牌㊂
此外,应加大川渝两地干部交流力度,参照 西部之光” 博士服务团”等做法,设立优秀年轻干部互派挂职计划,组织实施教育㊁医疗㊁科技等领域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开展互派交流计划,相互开放专家服务基地㊁国情研修基地和干部人才培训资源,探索建立川渝人才合作贡献奖,加强人才合作的协同推进机制建设㊂
作  者: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马 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