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区域协同、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是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海西州作为青海省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整合空间范围内毗邻区域的金融资源支持海西转型发展,对全省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促进经济与金融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促进区域金融资源有序、自然、顺畅地整合与流动为着力点,旨在支持海西经济实现稳增长。
关键词:区域金融 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7-841X-2016(8)-0012-04
■ 李耀辉 李英军
(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 青海德令哈 817000)
海
西州作为青海省的工业重地,是全省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对全省经济稳定增长意义重大。自2014年以来,受经济新、旧常态影响,海西州经
济正在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期。2016年初,青海省政府组织召开海西州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对海西经济稳增长做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当此之时,金融作为经济的有力推手,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助推经济实现稳增长的过程中,突破区域内信贷总量基数大、增长潜力不足、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等问题,整合跨区域的金融资源,实现金融资源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助力海西经济转型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金融发展现状
(一)海西州是青海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2015年,海西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9.85亿元,占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2%,位居全省地、市、州第一,是除省会西宁市外的第一经济增长极;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030元,高出全省水平45602元,位列全省第一(详见图1)。虽然受经济新常态影响,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总量依然很大,在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一是支撑国家级循环经济先行区建设的资源禀赋优势依然显著。海西州现已发现矿产占青海省发现矿种的69%,矿产资源的潜在
经济价值约16.27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的95%。以盐湖化工、精油气化工、煤化工、黑(有)金属冶炼、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其产能在全省甚至全国名列前茅。二是在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定位中的优势地位持续巩固。首先,承担着引领全省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在全省扶贫任务中,海西州贫困村、贫困户仅占全省的7.3%、1.7%,在全省市、州中扶贫任务最小,可提前两年率先在全省实现整体脱贫。其次,在全省“东西优化开发”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西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向东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优势;向西是内陆向西亚、中亚、南亚和欧洲开发的最前端,拥有丝绸之路青海道的两大通道,未来格尔木西部自贸区和中尼产业园地建成,将进一步加快开放发展的步伐。
图1 2015年青海省各市、州GDP 及人均GDP
情况
——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例
经济金融
经济金
融
(二)金融支持海西州经济发展作用突出
截至2015年末,海西州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9家,网点127个;从业人员1910人。各银行业机构以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为己任,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撑。截至2015年末,海西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46.82亿元,十二五期间,贷款平均增速达到11.2%,高出GDP 增速1.1个百分点。一是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信贷资金得到有效保障。截至2015年末,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317.1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1%,较十二五初期提高了17.5个百分点。二是新兴及高原特行业贷款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末,新能源业贷款突破40亿元,增长8.6%;新材料业7.2亿元,增长16.1%;枸杞产业6.4亿元,增长30.6%;福牛养殖业3.3亿元,增长17.9%;旅游产业3.5亿元,增长40%。三是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明显。2015年,在整体贷款增速受盐湖化工产业信贷到期归还影响下滑的背景下,
第一、第三产业贷款分别新增2.6亿元、7.6亿元,同比增长27.9%、13.5%,与产业增速保持了一致。四是金融惠及民生成效显著。民生领域信贷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末,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19.5亿元,同比增长24.2%;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9.2亿元,同比增长9%;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1.1亿元,同比增长83.3%;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0.4亿元,同比增长33.3%。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期限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水平5.89%,较2014年下降77个基点,同比多降81个基点。五是融资模式多元化发展。以辖内盐湖集团为例,2015年直接融资115亿元,其中股票定向增发48.5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期票据20亿元、短期融资券46.5亿元,数量规模均跨越式提升。
二、推进金融协调发展的紧迫性
(一)区域经济一体发展需要金融协调发展
从区域经济视角看,产业经济区、科技创新中心通常都聚集在特定区域和增长带上。《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其中明确指出“把柴达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支撑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为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支撑”。2016年初,青海省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海西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海西州在打造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可见,海西州承担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良好的金融环境。
但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海西州银行业机构信贷投放意愿下降,截至2015年末,海西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
贷款余额446.8亿元,同比下降5.8%,为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同时,银行业机构项目筛选时滞较长,许多项目资金难以落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2016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政、银、企融资对接项目共113个,融资需求304.51亿元,但在对接会上仅签订项目融资合作协议47个,金额75.44亿元;仅为全部需求的24.8%;签订意向协议项目33个,金额7.8亿元。因此,在当前海西经济面临转型升级阶段性困难的前提下,更加迫切需要金融创新体制,利用跨区域金融资源支持海西州经济发展。
(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需要金融协调发展
青海省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明显,全省工业集中于省会西宁市、海西州、海东市三个地区,经济总量较大,但依然面临转型升级的困难;其余地区均属农牧区,经济发展滞后,需要加快发展进程。就海西州来看,工业产业发展层次低,占工业经济90%的石油、煤炭、化工、有金属等资源开发型产业,其产品“原”字头居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2014年以来,受资源价格持续回落,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低迷的影响,资源型工业增长不断放缓,并且新材料、新能源、特生物等新兴产业对经济贡献度还较低。2015年,海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
当前,金融应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助力经济机构优化调整。但一直以来,州内金融机构在信贷投向上,产业高度集中、行业高度集中、企业高度集中,不仅形成了潜在风险,而且造成信贷增量空间受限,极大弱化了对优化产业结构的效应。以盐湖钾肥“镁钠资源综合利用—金属镁一体化”项目为例,截至2015年末,该项目贷款余额近300亿元,除异地银团贷款外,涉及格尔木市金融机构的贷款占全市贷款的40%以上。同时,在水泥、煤化工、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金,目前无法做到完全退出。在此背景下,要支持海西州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就必须消除阻碍区域内资本流动的限制因素,整合区域金融资源,优化本地区的资源配置以及产业分工,为全省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力量。
(三)做大区域内自身金融需要金融协调发展
目前,金融改革逐步进入深层次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实施、资产证券化试点、人民币国际化加速、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互联网金融井喷式发展等,都对州内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海西州金融总体实力弱,金融组织体系单一,机构数量总体偏少,信托、租赁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空白,小贷公司、典当行等机构发展缓慢,金融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金融深层次对接改革发展。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主要集中于2家国有上市公司和政府平台,上市、挂牌新三板、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等融资渠道尚属空白,企业去杠杆难度大。缺乏创新服务的理念,自主研发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少之又少,部分项目
受上级行信贷规模或准入门槛限制,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有效性受到制约。
在此背景下,做大做强区域内金融就必须要推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一方面,引进发达地区良好的金融资源,学习成功、成熟的发展经验,加快金融改革和创新,引进和培育门类齐全、层次丰富的现代金融业态,培育和发展壮大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倒逼区域内金融机构认清形势、提前准备,积极争取相关改革试点,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对接好线上线下金融服务,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科学经营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海西州产业未能形成有效的“洼地”效应《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中将青海省划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和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及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从地理位置看,作为工业区的柴达木和东部地区中间嵌入了生态旅游和畜牧业为主的环青海湖地区,两个工业区内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较低,协调、物流等成本偏高,空间整体性被大大削弱。从产业相关度看,柴达木和毗邻地区工业产业联系弱,柴达木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为原油、铅金属、钾肥、纯碱、铁、铅、锌等,东部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为饮料酒、中成药、电解铝、水泥、钢材、铁合金、石墨和碳素制品以及涉及光伏产业相关产品,两地区工业产品基本不处在同一产业链条;同时,原煤、水泥、有金属冶炼等产业存在同构化问题,同质竞争突出。环青海湖、三江源等地区工业比重小,与柴达木工业产业相关度更无从谈起,这也导致柴达木经济对周边产业链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从功能定位看,以省会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相比,其余州、县城市空间上比邻且规模较大,虹吸效应明显(
详见图2)。
(二)区域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高低不一
从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看,青海省各地区金融发展
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西宁市金融资源最为丰富,海西、海东次之,各地区间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市场融合、金融产品创新发展任重道远。从金融组织体系来看,西宁市金融机构种类及数量最多。从金融业整体实力来看,西宁市金融占据全省金融总量的半壁江山,截至2015年末,西宁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548.43亿元、4095.93亿元,分别占全省存、贷款的68.07%、82.12%。从金融运行效率来看,西宁、海西储蓄转化投资效率较高(详见图3)。
(三)金融资源跨区域配置存在严重壁垒
从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来看,地区分治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信贷资金的跨区域流动仅限于省级机构直投和银团贷款方式,保险、证券、小贷公司等行业单独发展,少有交叉,缺乏区域联动的诉求。集中于西宁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周边区域的产业投入较少,没有充分发挥金融的辐射功能,对周边产业推动效果弱。从金融市场发展来看,一体化进程尚未起步。金融机构间缺乏有效合作,跨区域的金融合作成本高。以信用评级行业发展为例,目前尚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而完整的信用调
查、评价以及保障体系,评级结果互通、互认、互联程度低。从金融监管来看,金融监管部门分支机构在行政区划分隔的情况下,立足于地区实际,在辖区范围内实施监管,相互间缺乏协调机制、合作的平台、信息沟通交流机制,缺乏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管,很容易造成监管真空或是重复监管。例如,
银行机构异地授信情况下,按照传统思维将区域内银行机构发放贷款量作为当地企业贷款获得量去推算贷款贡献度,必然影响对经济金融运行态势科学判断。(四)金融协调发展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从宏观政策来看,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清晰的政策指引,金融机构自发的形成的区域间金融合作项目存在盲目性,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发展。
银
传
贷
去
经
效
协
的
成
图2 2015
年末青海省各市、州存、贷款分布情况
图3 2015
年青海省各市、州存贷比
经济金融
从组织管理机制来看,地方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存在分歧,人为地对区域经济金融形成了割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各自履行职能,缺乏自上而下的牵头部门和综合协调机制,难以统一指导并推进区域金融协同发展。从金融合作机制来看,区域间及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公平与效率难以达成平衡,缺乏区域利益分配补偿机制,阻碍了金融信息交流、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的深度合作。
四、对策建议
(一)打造区域产业新的增长极
推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首要任务是通过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实力,增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市场机会,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巩固区域金融协调互动发展的根基。因此,以《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为蓝本,进一步细化海西州主体功能区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市场化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贯通产业链的创新链,打造经济增长新高地。在改造传统工业方面,坚持“改造提升”和“兼并重组”结合,激活“呆滞”产能,培育挖掘增长点,催生新动力、新活力,做大做强园区工业。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加快国家级新能源基地申报,投建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及金属镁、镍钴矿开发、高纯氯化锂等新材料产业,培育城市物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以柏树山原始森林、茶卡“天空之境”、德都蒙古文化等为依托,强化与周边旅游热点城市合作,加快发展柴达木特文化旅游业。
(二)推动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海西汽车展
区域金融协同基于不同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就是在承认区域发展差别的基础上,立足于统一的市场,根据区域间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与合作,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省会西宁要充分发挥全省金融中心资源配置的市场功能和主动性,将“虹吸效应”转变为“辐射功能”,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打造统一的货币信贷、信用体系建设、外汇服务平台,盘活区域内所有金融资
源,引导金融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注入实体经济领域。引导商业银行通过发放并购贷款、银团贷款等,在支持产业整合、企业重组的同时,促进区域金融信息交流及业务合作。大力推广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金融创新,探索跨区域的新型信贷担保方式,推动小贷公司、地方融资平台等设立分支机构,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流向,不断做大金融资源总量。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支持企业在主板上市、新三板挂牌融资。推动风险排查联动机制和协同配合处置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三)构建规范高效的合作机制
推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建立交流、合作、互利的金融关系,必须遵循公平效率原则。首先,建立信息共享及通报制度。地方政府应定期发布重大政策支持、项目进展、市场主体经营等情况,引导经济主体跨区域寻金融资源和投资机会;金融监管部门应搭建金融数据统计系统与发布平台,及时准确反映金融运行形势;金融同业层面应建立信息的搜集分析体系和异地金融发展监测网络,建成宏观经济、业务运行、硬件发展等信息体系,共同研发金融产品、合作拓展金融业务、相互交流客户信息等。其次,建立以利益为导向的利益分配补偿机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配置方式为主,建立统一的市场公平竞争规则;以政府调控政策和适度干预为辅,帮助市场参与主体提升整体素质,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破除地区壁垒和保护主义。同时,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通过税收减免、政府转移支付等方式,对生态保护优先等环境功能为主、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经济开发而又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区域进行补偿。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建立涵盖地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领导小组,通过机构专设、人员专职等方式,制定区域金融协调发展规划,统筹配置金融资源,并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协调好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充分利用区域金融业的优势,在金融资源供给层面上实现差异化。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指导金融机构合理组织内部资源,金融机构自身也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加快产品及服务创新,二者结合推动金融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和优化金融政策,围绕产业需要,匹配性的配置金融资源供给。通过定期沟通、协调和会晤,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努力破除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障碍。
参考文献:
[1]李晶玲:《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16. 3 。
[2]王一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大关键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16. 1。
[3] 何德旭:
《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模式选择》[J],中国金融,2015.21。
作者简介:
李耀辉(1960-),男,甘肃天水人,政工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
李英军(1989-),男,青海大通人,助理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淡亚君
校 对:DYJ
经济金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