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
摘自《闽南日报》99日第二版
让同城化早日结出丰硕成果
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 于伟国
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厦漳泉三市的发展所需,利益所系和责任所在。在省委、省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下,今年7月,厦漳泉首次党政联席会议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与要求,启动了同城化规划编制,推出了同城化启动项目。今天,三市签订的《框架协议》必将极大地推动同城化进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孙书记,苏省长的要求,厦门将与漳州、泉州一起,从条件最成熟、发展最需要、众最盼望的方面做起,抓实推进规划同城化、基础设施同城化、产业发展同城化、公共服务同城化、要素市场同城化,让厦漳泉同城化早日结出丰硕成果。 
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
漳州市委书记 陈冬
漳州市将充分发挥深水岸线绵长、淡水资源充沛、陆域腹地广阔的优势,立足现有基础,加大“主动对接、深度融合、环湾延伸、同城发展”力度,取长补短,三联动,共享资源,互惠互利。漳州市将积极落实《框架协议》明确的事项,组织各级各部门进一步研究,一项一项分解细化,一件一件抓好落实。特别是对一批同城化标志性工程,要抓紧建设,形成气势,带动今年七月底厦漳泉大都市区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确定的17个项目的落实,加快推进大都市同城化发展步伐。漳州市将把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作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紧密地与厦门、泉州携起手来,为全面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推动福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差异中寻求共赢的共同点
泉州市委书记 徐钢
厦漳泉地缘密切,文化同源,经济相互依存,人民来往频繁。改革开放以来,三地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同样迫切。同城化是尊重差异、尊重规律、共同
受益、共同进步的过程,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同城化就是要在差异中寻求三方共赢的共同点。其中,共同的约数是让人民众能够获得最大、最多便利,让各个城市得到最大发展。泉州将与厦门、漳州一道,按照框架协议的要求,组织项目,加快推进规划协调、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信息互通等方面的同城化工作。从有利于众共同利益、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的事做起,先易后难,层层推进,促成厦漳泉大都市区最终水到渠成。
厦漳泉2015年初步实现同城化
98日上午,《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在厦门签订。协议是厦漳泉同城化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三市同城化合作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共同推进的主要思想以及保障机制。遵循“五个坚持”基本原则。协议提出了“五个坚持”,即: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坚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坚持项目带动、循序渐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近期目标(2012):同城化迈出实质性步伐。至2012年,同城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批重大同城化交通项目加快实施,若干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成投入使用,部分领域社会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资源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分工协作机制初步建立,发展质量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二五”目标(2015):初步实现同城化。至2015年,初步实现同城化。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实现同城化联网,一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并实现同城共用,基本社会公共服务有效融合,资源要素市场体系一体化形成,产业发展分工协作明晰,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今年完成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协议要求,在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由厦门市牵头,三市联合成立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并抓紧运作,尽快编制完成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201111月底完成;尽快启动编制综合交通、制造业、现代物流、旅游、信息化、基本公共服务、生态及环境保护等9个同城化专项规划或专题研究,力争2011年底完成。加快推进四方面十二类同城化合作。包括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合作共赢、基本公共服务合作、资源要素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十二类,涵盖综合交通、信息通讯、市政设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力资源、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金融服务、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监管与信用维护等各个层次的合作。协议还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共同策划并推进同城化项目建设;尽快推进第一次党政联席会确定的同城化启动项目,对事关三市共同发展、条件成熟的项目,特别是交通、通讯、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批同城化标志性工程,要率先启动,加快推进。同时,要按照“抓龙头,铸链条”的要求,
共同梳理三市产业发展脉络,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引导产业项目合理布局和融合发展,合力对接一批助推同城化发展的大项目、高端项目。
进一步完善同城化的保障机制。协议提出,要建立厦漳泉三市磋商机制,落实同城化三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同城化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同城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同城化重大项目的实施;联合成立专责工作机构,负责落实同城化专项规划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制订等工作,推进三市党政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共同争取上级支持,加强与上级沟通,共同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在项目建设、资金安排、体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增进区内媒体合作,加强对外宣传合力,加大对同城化发展的宣传力度,公开征集同城化金点子,增进市民对同城化理念的认同和参与,营造厦漳泉同城化发展良好氛围。
摘自《闽南日报》911日头版
全力打造海西工业强市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漳州工业经济加速推进、质量结构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若干意见》和《规
划》,紧紧围绕“海西建设、漳州先行”发展主线,全力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工业发展年均增长超过2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156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
吹响工业强市号角。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发展工业、壮大实力,一直是历届漳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2002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此后,漳州工业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规模工业增幅一直居全省前列。 
  200610月,市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20078月,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20087月,市委九届六次全会通过《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吹响了建设海西工业强市的号角。从工业立市走向工业强市,是我市增强综合实力,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市融入海西建设,进一步凸显作为的战略举措。工业强市,要求我市工作着力点要从注重全面发展、营造氛围,转到注重科学引导、分类推进上来,促进全市工业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不断做强做大工业。 为了推进工业强市,2008年,漳州市成立“漳州市工
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工业发展考核机制和项目督查机制,坚持每年召开工业强市表彰大会和评选工业强市十件大事活动,在全市营造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工业的大发展。在工业引擎的强有力推动下,2008年漳州成为继泉州、福州、厦门之后全省第4GDP超千亿元的设区市和全省第5个财政总收入超百亿元的设区市。
  20098月,市委九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工业奋斗目标——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新兴基地,打造石油化工、特殊钢铁、优质食品、电力能源、装备制造、电子光伏、汽车汽配、船舶维修、特殊玻璃、生物制药“十大强势产业集”。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愈加明显。
  20108月,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来闽来漳重要讲话精神,作出“全力打好五大战役、推动漳州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工业进入提速提质的发展新时期。20118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再干150天、实现五大战役新突破”的动员令,全市干部众以坚定的信心和坚决的行动,支持工业、服务工业、发展工业。漳州工业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项目带动工业发展提速增效。漳州市各地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不断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项目”意识, 继续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充分应用各种有效招商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更多项目落户漳州。同时,创新项目工作思路,在持续加大项目引办力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项目引办的质量效益问题,逐步由引项目向选项目、由招商向选商转变,突出引进科技含量高、占地面积少、经济效益好、财税贡献大的项目以及能与产业集和产业链延伸相匹配的项目,力争在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落户上取得突破,使宝贵的土地、港口等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几年来,古雷石化、福欣特殊钢、旗滨玻璃、日本汽车线束、申龙客车等大项目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先后落户,促进经济加速发展。
  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方面,漳州市以实施“工业千百工程”(建设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00个、总投资额上亿元的项目100个)为重点,在强化项目招商工作的同时,搞好项目跟踪服务,解决影响和制约项目用地、用工、融资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和投产速度。全市工业投资总量比五年前翻了两番,工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982.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56亿元。2007年以来,我市年年超额完成“工业千百工程”任务。2010年共实施工业“千百工程”项目1110个,完成工业投资335亿元,有496海西汽车展个项目建成投产。尤其在“五大战役”中,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速,古雷石化启动项目完成投资超百亿元,福欣特钢进入
全面建设阶段,旗滨玻璃第三条生产线建成投产、第四条生产线本月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