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议论文7篇
中国式过马路议论文1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无疑,行人们“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是极端错误的。这不仅是在拿自己的性命在冒险,更是对公共安全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乱象,应该从完善硬件设施上入手。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产生,是国民素质低下造成的。其实不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我们不难到白皮肤、黑皮肤的行人肆意地在亮着红灯的路口穿行。他们来自发达国家,理应有着较高的国民素质,为什么也加入了“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之中呢?这只能解释为我国交通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比如,国内信号灯的变灯时间间隔多数并不合理。在高峰时期,中关村、陆家嘴、华强北等地的路口处常常会出现几百人的积压。在人山人海面前,若要遵守交通规则,行人需要轮候数次变 灯才能顺利通过马路。这意味着他们的等待时间往往会接近10分钟。如果这个时候连一个倒计时牌都没有的话,很容易出现大规模的闯红灯现象。
  再比如,发达国家的红绿灯大多设有变灯按钮。行人在路口时只要按下按钮,信号灯就会迅速切换为绿,供人通行。在中国就很少能看到这样的设施。日本的街上,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数量十分巨大。而在国内,即便是大城市,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也都十分有限,更不必说那些三四线的小城市了。
  其实,想要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还有一些其它的方法,比如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加大处罚力度等等。但是,完善硬件设施是其中最好的一种方案。生命安全是每个人最大的切身利益,可以说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是人尽皆知的。如果不是别无选择,恐怕没有人愿意拿性命开玩笑。因此,大力宣传安全意识,收效会甚微。而加大处罚力度,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它不能真正解决行人过马路困难的问题。
  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学会“疏”而不是一味的“堵”。相比之下,完善硬件设施就是一种“疏水”的办法。人们想要快速通过马路,这种需求是正常的,是应该被满足的。如果我们能够从硬件上实现行人的这种愿望,“中国式过马路”的乱象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了。
中国式过马路议论文2
  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中国电动车  “中国式过马路”这是曾经很火的一个词,它所表示的场景你也一定很熟悉。它指的就是凑足一伙人就可以过马路了,与红绿灯无关。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
  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不正常、不便利。
  这种吊诡的变化之中,一则存在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如果一味指责公民素质不佳,并未看到问题的全部,甚至也没有点中问题的要害。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因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
  希望在城市的每一个街头,都不会再看到中国式过马路,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
中国式过马路议论文3
  “中国是过马路”的报道一时震惊了国人,引起众人议论纷纷。作为一名资深路人,我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不是为闯红灯的人们洗白,只是想发表一下路人们的心声,不是我们不想等,只是我们等不起啊!
  咱们先算这么一笔帐:汽车的速度是60公里每小时,而路人的速度是5公里每小时,也就是说,一段200米的距离,汽车在几秒内飞驰而过,而路人却得走个个把分钟。此外,汽车内的司机,开车毫不费力,被红灯或是路人耽误一下,一踩油门就能把“失去”的时间不就回来;而行人,一旦话一两分钟等个红灯,就得在接下来的路上快走、甚至小跑几步,才能弥补被耽误的时间。所谓行人闯红灯,多是因为速度、体力上不足产生的“弱势心理”,并不全是所谓的“从众心理”。
  而且,一些交通设施上的不足更是加剧了这种“弱势心理”。
  我们连等多久都不知道,这叫我们怎么等啊!毫无疑问,容易发生行人闯红灯的路口,多是那些老式、没有计时红绿灯的路口。心理上的“没底”,时间上的不自信让行人们不知所措,与其这样没长没短地等下去,不如直接闯过去。于是,几个“志同道合”的路人凑够一拨,就过了马路。
  不是我们不想等,是这路口的灯有问题!总有一些奇怪的路口,在一些毫无关联的车道是绿灯的时候,人行道却是红灯。设计上的不合理更加剧了路人们“等不起”的心理:等吧,白白浪费 时间;不等吧,鬼知道什么时候变灯,吓我个措手不及。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不约而同”,有了一小撮人,便不顾前面的红灯,直闯过去。
  我们等个红灯,就不危险了吗?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其他人们组团闯了过去,而自己一个人苦苦等待,终于等到绿灯,正要过马路时,自己一人却被源源不断的右转车辆生生“噎”了回去,等没车了却发现又到了红灯。车比人硬,尤其是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因此有时等绿灯反而比闯红灯危险。长此以往,有谁还会等红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