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林清泉
【颁奖词】
汽车曾经改变世界,而你要改变汽车,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在新能源的赛道上驰骋了四十多年,如今,你和祖国正在超车。
【事迹】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祖国。正是在这一年,时任香港大学教授陈清泉成为了香港第一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者。
陈清泉今年已86岁高龄,他荣誉和著作等身,发表了450多篇论文、17本书和10个专利,获英国皇家工程院菲利普亲王勋章并被誉为“电动汽车之父”,被《亚洲新闻》评为“亚洲最佳创新者”,被期刊Global View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在印度获“电动汽车技术之祖”称号,等等。
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陈清泉津津乐道于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谈及香港的科创发展,他既充满信心,也毫不讳言问题;尽管已到耄耋之年,他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一句“科学家没有退休”,饱含了情怀与担当;来到香港的40余年里,他见证了香港科技发展的历程,当下更成为了香港科创坚定的推动者、影响者。
在陈清泉看来,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这既创造了香江的辉煌,也铸就了港人“擅做生意”的底,但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尚需要社会各界凝聚最大的共识。如今,历经多年,天时地利人和,香港正面临着三个“空前未有”——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迫切要求空前未有,国家对科学家的爱护和期望空前未有,科学家实现理想发挥才能的机遇空前未有。
“香港搞创新,现在是最好的时机。”陈清泉说。
亚洲电动车之父
陈清泉原籍福建漳州,1937年出生于印尼华侨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先后在北京矿业学院和清华大学就读。毕业十几年后,1976年,他南下香江。
到香港后,要想更好地站稳脚跟并从事科研工作,仅靠内地取得的学历不够,陈清泉一边在香港理工大学做讲师,一边在香港大学读博士研究生,1982年拿到了香港大学的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于电机电子工程学系。
当前,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在爆发式增长期,而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电动车产业尚未成熟之际,陈清泉便已经在香港开始了电动车的研究。
几十年间,陈清泉奔走在电动车科学研究前端,提出了电动车研究的核心和总体指导思想,将汽车技术
、电机技术、电力驱动技术、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了系统的、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发,撰写了《现代电动汽车技术》、《混合电动车辆基础》等多部专业著作,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也研制出了特别适合于电动车工况的多种高功率密度、高效率的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智能管理系统。
作为世界电动车协会创办人之一,陈清泉被国际同行推举为电动车“三贤士”(Three Wisemen)之一,即国际电动车的学术带头人。1997年,他先后当选为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无止境,研究亦无止境。在最新的研究中,陈清泉又揭示了能源与信息的联系,提出了四网(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四流(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融合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于智慧能源系统,能源计算机、能源银行等,以碳平衡原理优化多能源系统。
中国电动车2020年9月,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首次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改变能源结构势在必行。尽管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量在迅速增长,但风能、太阳能的不稳定特性,成为了构建以新能
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最大的挑战。
而“四网四流”的理念,正是基于解决这些挑战。陈清泉列举了不同的场景,当风电和光伏超出电网的容纳上限时,传统会出现弃风弃电现象,如果用这些富余出来的风电、光伏电解水制氢,便是将能源流变为了物质流;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在用电高峰期利用电动车存储的能量向电网释放能量,可以促进电网的削峰填谷。
“通过物理世界、信息世界、人文世界的融合,将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转化为智能,将无序系统转化为有序系统,将废弃的能源转化为有用的能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这是‘四网四流’的核心。”陈清泉说。
香港发展科创正在凝聚共识
除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之外,陈清泉也对香港科创倾注了巨大的关注与心力。
“我是1976年来到香港的,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香港的创新历经了这么多年,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陈清泉解释,国家给了香港明确的方向——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且提出在“一国两制”方针前提下,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这些是香港需要倍加珍惜的独特地位和优势。
近年来,在发展科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可谓动作频频。2022年12月22日,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未来5至10年的香港创科发展制订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蓝图明确了香港创科发展的四大方向,包括“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
陈清泉称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香港自开埠以来首份超越了建议而真正成为科技发展蓝图的文件。
长久以来,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但社会对发展科技缺乏普遍共识,坊间甚至还曾有过“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的说法(意即做高科技产品易亏本,低科技产品有钱赚)。
“因为high tech要投入嘛!投入太大,大家短期看不到效果。但是世界改变了,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了信息经济时代,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谁不掌握科技谁就落后。”陈清泉强调。
这更凸显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意义的重大,蓝图的出台本身已经代表了共识正在形成。
在陈清泉看来,完整的科技生态链中要有四个要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科技企业和金融市场。香港的强项在于“一头一尾”的知名大学和金融市场。广为人知的是,香港有5所本地高校进入到各个世界大学榜单前100名,更是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但光环之下亦存在短板。陈清泉指出,知名大学固然有不少基础研究成果,但专利如何“卖”出去?条例尚不清晰。以前受大学的体制约束,但现在各个大学也在考虑如何更灵活地应对这些问题。
金融方面,陈清泉拿香港跟硅谷对比,“虽然香港是金融中心,但香港的金融真正能够帮到高科技的方面不如硅谷,因为硅谷的风投很厉害。我认识一些在硅谷做风投的人,他们本来是搞技术的,是Berkeley、Stanford的高材生,是Intel、Google的高管,后来转身进入风投行业,对(科技)非常清楚。”
要打造完整的科技生态链,对于香港而言,无论是发挥所长,或是补齐所短,一大关键
在于与内地更紧密地合作,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高科技企业、金融市场的完整科技生态链融合。在采访中,陈清泉屡屡采用了一个表达——珠联璧合。
科学家没有退休
陈清泉的英文名叫 C.C.Chan,他曾向传媒解释,这三个C是Connected(链接)、Coordinated(协调)、Collaborated(合作)。自小受多国文化熏陶、求学于中国内地、扬名于香港和世界的经历,让陈清泉长期以来积极奔走于内地、香港以及海外之间,在政府、学界、产业界间发挥着“纽带”和“桥梁”的角。
很长一段时间,陈清泉每年都要花一部分时间,轮流到世界各地讲学,参加和主持一些国际会议,在科学界见识、人脉甚广。2017年,他联合众多世界级院士,共建清泉国际院士科创中心,致力于打造一个
全球科技创新生态圈。
国际院士科创中心的创办参考了奥林匹克的理念。《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竞争是良性的竞争,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到科技上,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有着同样的目标,也是科学家的使命,就是把自然界的规律出来,造福全人类。”
国际院士科创中心最早落于北京未来科技城,随后在土耳其、韩国、德国、以列、加拿大等地相继成立多个国际科创中心,日本、英国等地也正在筹建之中。
中心集成了陈清泉的诸多科创理念——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科技强国,多学科技术交叉创新、多产业商业模式互补创新、多层次立体研发体制创新,并有效利用绿资源和科技驱动,拉动经济和投资增长,切实推动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院士经济与产业活力的有机结合。
他格外强调强调科技的转化,强调创新与产业的融合。“只做研究、只出论文是不够的,专利放在保险柜只会腐烂掉,所以一定要做产业化。今天,产业化最好的环境在中国,中国的工业体系完备,并且中国经济还在发展之中,需求很大。”
而对于香港而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下,与邻近城市的合作,更能实现科技、政策、市场、企业、资本的融合。
当前,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在深圳落地,将建立研究院和成立科创基金;在广州南沙则将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创建零碳经济示范区,作为联合国项目本地化的案例。
陈清泉谈起他正在和即将做的事情,依然兴致盎然,虽年已86岁,但他直言,“科学家没有退休。只要你的生命还在跳动,就要把自然界的规律出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