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
车内异味管控难点主要有哪些原因
本刊智库专家团专家钟雯
编者按:中汽数据发布2020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显示,近6年间,车内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车内苯和甲醛等8项VOCs污染物质浓度明显降低,整车达标率逐年升高。但是,车主抱怨度仍在逐年提高。
2017年,因车内异味浓
烈,深圳消委会为116位奥迪
Q5车主讨说法。事实上,不光
是奥迪,像宝马、奔驰等大品
牌和国内许多汽车企业,都曾
收到过关于车内空气质量问题
的投诉。近10年来,车内异味
的投诉从未消停过。丄D. Power
(君迪)中国新车质量研究
(IQS)曾显示,“车内有令人 不愉快的气味”连续5年高居 新车问题榜首。
6月30曰,中汽数据有限 公司(以下简称中汽数据)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发布了《2020 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近6年间,车内空气 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车内 苯和甲醛等8项VOCs污染物质浓 度明显降低,整车达标率逐年 升高。但是,车主抱怨度仍在 逐年提高。
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截至2019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6亿辆,驾驶员接近4亿人。汽车作为人们生活的第三空间,车内空气质量污染已成为重要的公共 健康问题之一。有调查显示,驾乘人员每天在车内平均暴露时间约为50 分钟,车内空气质量将直接影响到驾乘人员的心情和身体健康。汽车空调异味
为提高产品竞争力。近几年在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的标准化方面做了 许多工作:
2007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HJ汀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 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开启了中国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管控的先河。2011年又发布了《GBA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于乘用车内的空气质量起到了相应的约束作用。
去年,工信部发布了《车内非金属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 检测方法》。
中国标准协会也先后发布了《T/CAS 281-2017车内非金属材料挥发 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测试方法和分级指标》、《T/CAS 406-2020车内空气气味的评价感官与光离子化检测仪耦合分析法》。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了《T/CMIF11-2016汽车气味评价员培训 规范》、《T/CMIF12-2016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规范》、《T/ CMIF13-2016汽车车内空气的气味评价规范》。
60 I
产品可靠性报告
车内气味研究报告
车内VOCs的管控水平在提高
随着标准化的进一步完善,车内空气质量
管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汽车企业更是重视空气质量的提升,纷纷
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和相应的管控团队。
如制定整车、零部件、材料VOCs企业限值标准;
整车、零部件、材料气味企业限值标准;对低
VOCs、低气味内饰材料开发与应用;供应商绿
选材管控体系;气味客观化检测方法探索应用。
目前主机厂越来越重视车内空气质量
控制,一些整车厂商已经开始进行“气味设
计”。据了解,北汽集团从主观感受方面提升
消费者的满意度,未来这项正向设计的技术发
展趋势将从本能层到情感层,在2025年左右,
将为消费者提供集“听、闻、触、看”于一体
的智能化生态座舱。
通过行业努力,近6年间,车内空气质量得
到了明显的改善,车内苯和甲醛等8项VOCs污染
物质浓度明显降低,整车达标率逐年升高,其
中2019年车内苯含量相比2014年降低91.4%。
为深入研究车内气味问题,帮助企业提高 气味管控水平,中汽数据已连续多年开展相关 研究工作,重点围绕以下3个方面:
第一是重点调研消费者气味。通过电话调研 对车内气味有过投诉的消费者,获取用户实际感 知到的气味等级、类型、来源及对气味改善的期 望等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对车内气味的真 实需求,以便
从源头设计开发低气味环保汽车。
第二是解析气味来源。随机选取消费者投 诉率较高的车型,对其进行车内空气检测,基于中汽数据建立的气味物质阈值数据库,深入 分析气味来源,确定重点气味物质及贡献率,为企业改善气味性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是综合分析气味。针对重点车型,由专业气味评价员和中汽数据自主开发的智能嗅觉分 析仪开展综合分析,使用气味客观强度、臭气浓 度、气味类型和气味愉悦度四项指标进行全面表 征,协助行业建立新的车内气味管控方法体系。
气味改善任重道远
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各大企业纷纷加大了
对车内气味的管控力度,然而,由于车内气味的复杂 性,企业在车内气味改善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据介绍。车内异味管控难点主要有3个原因:
第一是汽车研发生产端与用户使用端缺乏有效的
沟通机制。一边是消费者买来的汽车产品,缺少一个
正向的信息反馈渠道,而另一边是研发生产工程师没
有良好的渠道去获取消费者反馈的信息。
第二是气味贡献重点物质尚未纳入管控范围。目
前我国在车内空气管控中还有很多发展空间。气味管
控物质远远不只8项这么简单,中汽数据前期研究表 明,每一辆车型中的车内置气味的物质种类都超过一
两百种,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标准中只管控了 8种。车
企还需要结合自身供应链体系,有针对性的管控其他
高风险物质。
第三是车企现有气味评价体系不健全。人工的评
价和客观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距。
61
HEPOIVIS
、品质汽车专刊
抱怨程度逐年提高
虽然车内VOCs的质量水平逐渐 提高,但是消费者对车内气味的投 诉量和投诉率却呈逐年增加的趋 势。调研显示,近5年来,车内气 味投诉已成为新车重要投诉的问题 之一。中汽数据联合第三方汽车 质量平台的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气味投诉量相比2014年增长超过23 倍,投诉率增长16倍,表明行业车 内气味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从消费者气味调研结果来看,
2018-2019年有过气味投诉的车型
中,超七成消费者因气味强度超过
3级而投诉;排名前三的不受欢迎
的气味类型为皮革味、塑料味和橡
肢味,84.9%的车内有两种及以上气
味;气味来源部件排名前三的是座
椅、隔音棉和空调,超过六成的用
户反馈气味来源于三个以上部件;
从用户对车型选择推荐比例看,
49%的用户明确表示是因为车内气
味问题不推荐,气味对品牌推荐的
影响程度不可小觑。
投诉集中涉及26个品牌
为了厘清消费者气味真实需求,锁定车内气味来源物 质,帮助企业提升车内气味管控效果,在前期数据
调研和研 究工作基础上,中汽数据提出了车内气味研究报告编制思 路,并对2019年行业车内气味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 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该报告是行业首个针对车内气味的 专项研究报告,研究对象为气味投诉率高及关注度高的车
综合评价方法应用3个方面对具体车型展开深入分析。
报告显示,2018-2019年气味投诉排名前50的车型主要 来自上汽大众、一汽大众、长安汽车和北京现代等26个汽车 品牌,基本涵盖了市场主流品牌。中汽数据从上述车型中随 机选取了 6款车型开展气味测试分析,分别为朗逸、迈腾、荣威eRX5、速派、风光580和天籁。
从气味物质解析结果来看,造成不同车型车 内气味的化学物质差异较大。造成朗逸车内气味 的重点物质为双二甲胺基乙基醚、N,N-二曱基乙 酰胺等物质,造成迈腾和速派车内气味的重点物 质为乙醛、丙醛、丁醛、壬醛等醛类物质,造成 荣威eRX5车内气味的重点物质为苯并噻唑、己醛等物质,造成风光580车内气味的重点物质为2,6- 二叔丁基对甲酚、环己基异硫氰酸脂、双二甲胺 基乙基醚等物质,造成天籁车内气味的重点物质 为2-丁基-1—辛醇、2-甲基—1-癸醇等物质。
从气味综合分析结果来看,在气味客观等 级方面,六款车型的气味等级分别为4.0、3.9、3.8、3.4、3.4和3.2级;在气味类型方面,主要 表现为塑料味、溶剂味和发泡味;在臭气浓度方 面,数值集中在18~64,该项指标数值越小,表明车内气味消散越快;在气味愉悦度方面,6款车型分别为一3、—3、-3
、-1、_2和-1。
从发布的车内气味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国消费者对于车内气味更加挑剔,汽车企业对于 车内气味的管控力度还有待加强,车内气味较好 的车型所属企业往往具备完善的车内空气质量管 理体系,覆盖从产品开发、车型生产到售后监测 的汽车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其销售的产品车内空 气质量符合相应的法规标准要求,全力维护消费 者合法权益,充分践行社会责任担当。H
62 I
产品可靠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