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简介
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重科,SZ000157),创建于1992年,是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体制改革孵化出来的新型高科技上市公司,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是国有参股、中外合资的上市企业。中联重科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是湖南省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标志性企业。公司注册资本7.605亿,总资产超过100亿元,员工13000多人。2007年销收入149亿元,创利税18亿元,全球工程机械排名24位,中国工程机械排名第2位。
在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排名中,中联重科连续三年位居前列,居“湘股”首位,连年被评为“最具成长性”企业;品牌价值4219亿元,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排行榜第148位;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中联重科注重培育以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为优势特征的核心竞争力,拥有13大类别、30个系列、350个品种的工程机械产品。其中,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环卫机械、锯条锯床都居于龙头地位。
中联重科由“科技产业化”到“产业科技化”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被评价为:“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样板,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典范,为传统产业领域院所和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和深刻启示。”
发展简历
1992928日,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成立。
1999年,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
2000年,中联重科5000万股A股股票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2001年,中联重科整体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
2002年,中联重科承债式收购湖南机床厂。
2003830日,建机院、中联重科、浦沅集团、浦沅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实现重组并购。
20039月,收购中标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性资产。
200666日,中联重科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股票名称改为“G中联”。
目前,中联重科产业布局地跨湖南长沙、常德和上海及英国肯特郡四地,现已形成十大工业园区,即中联科技园、麓谷工业园、泉塘工业园、浦沅工业园、湖机工业园、马桥河工业园、常德灌溪工业园、上海松江工业园、英国肯特郡工业园,总面积近5500亩。   
企业愿景:
安居乐业  融洽祥和  知书达礼  生机勃勃
公司发展史
第一部分  公司背景情况介绍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原隶属建设部,是国内唯一从事建设机械科研开发的综合型研究院。1956年成立于北京,1969年迁往湖南常德德山,1976年改迁湖南长沙。2000年,根据国家关于科研院所转制的文件精神,从建设部划归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2002年,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划归湖南省管理。
建机院占地280亩,是国内唯一从事建设机械科研开发的综合型研究院,主要从事建筑、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重大装备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科研开发工作。 200010月,作为134家转制科研机构之一,由科研事业单位转为科技企业。
国家各部委授权设立在我单位的机构
国家建筑城建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建设部商品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商检局建筑与城建机械认可试验室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13个专业委员会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
建院以来,累计完成科技成果 1000多项;
完成国标、部标及行业标准 200多项;
获国家授权专利220
改革以来承担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获奖情况
1985年至2000年,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 102 项。
深化改革10多年来,完成“八五”、 “九五” “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含863项目)25 项,专题55 项。
我院部分科技成果项目与参与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大型联合碎石机、
人民大会堂
北京月坛电视塔
新安江水电站揽索吊
我院部分科技成果项目与参与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大亚湾核电站过江铁塔、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观测塔
湖南省电视塔
160T大型汽车吊
第二部分
理念: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
第一阶段(1985年至1991年):科技面向市场
1985年,列为建设部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事业费削减到位,科技成果有偿转让。
  部分对外转让成果:塔式起重机、振动压路机、混凝土输送车、翻斗车、高速施工升降机、多功能轮胎起重机等。
中国汽车发展史
  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增加了科技人员的收入,提高了工作积极性,科研开始注重同市场结合。由此每年产生社会效益200亿。         
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在实践中不断暴露出一些新问题
1、强化了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对一些短平快项目趋之若骛,投入大、周期长的科技项目无人问津              高新技术成果愈来愈少,科研后劲明显不足
2、小单位技术经济承包          资金、分配、决策失控          综合实力日趋下降
深层原因:
一、仍未突破传统体制下科研院所的运作模式。
二、科研与市场之间脱节,缺乏产业化桥梁。
第二阶段(1992年至1996年):科技产业化
创立院办科技企业 —— 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
1992年研究院仅有资产2000多万,全院500多人靠100多万的科研经费和400多万元技术转让经费艰难维持。为了研究院的生存与发展,8名员工靠借款50万元创立了中联产业公司,开始走科技产业化道路。从此科研融入市场,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能力以中联为平台得到巨大释放。实现了科技支持产业,产业反科研的良性循环。
实行“一院两制”;
成为科技产业化的“孵化器”
以科研为本,靠产业腾飞
1996年,已拥有五十几种型号的系列产品:混凝土输送泵、布料杆、塔机、路面清扫车
公司参与建设的项目: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澳门电视观光塔(348米)、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大厦(254米)、深圳彭年广场(242米)、内昆铁路花土坡大桥
科技产业化带来良性发展:
1、公司发展,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            科技人员安心进行高难水平课题的研究
增加了科研后劲
2、产业发展了,奠定了研究院企业化改革的基础              打破小单位承包格局,实现资源整合              提升了综合实力
整合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新问题:
由于旧体制的束缚,重陷传统国有企业困境?
传统体制下的国有科研院所面临两种选择:是往现代企业制度的科技型企业发展?还是继续传统模式下的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