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2013
松下MD编年史
松下MD的历史。06/01/2013

MD作为儿时音乐播放器的终极梦想,曾伴随我们无数个音乐相伴的日日夜夜。作为音频大厂的松下,也在sony开发出MD系统后,加入这一阵营。下面这段历史是我在网上收集的文字资料,加上我多年珍藏的图片形成的一个历史总结,希望能勾起MD玩家对于那段美好时光的共鸣。(部分资料来自本坛,其余网上搜索,不过集众家所长,有的也是转的,无法一一表明出处,总之文字部分基本是网上搜集的汇总。)


在 MD 刚萌芽的 93-94 年, 松下的子公司 JVC(胜利) 推出了一台可以携带,但是很大很重的 MD 录音机,造形像是后来 Sony 的 MZ-R4ST/R5ST ,是一个编辑台式的设计。子公司的政治立场好象总是比较不敏感,所以后来松下要放弃 DCC 而就 MD ,也是 JVC 先有动作。
在大约 94-95 年的时候 JVC 推出了 XM-R1 ,是他们第一部 MD 随身听。这台 XM-R1 被挂上 Panasonic 的牌子,型号变成 SL-MR10 ,就是松下第一台 MD 随身听。

1.松下 SL-MR10(94-95)


JVC XM-R1(94-95)

请注意啦,这个型号的开头是 SL ,不是今天用的 SJ 。SL 最早是代表唱盘的一个开头,后来也囊括了 CD 的器材;这是不是也暗示松下当时对 MD 的心态,还不是很认真呢?它的线控设计是直接采用 Panasonic 录音带随身听的样式,耳机则是当时松下第二高级的 RP-HV530/HJ530 。

后来 JVC 又出了一台 XM-R2 ,正面备有类似 PDA 般,用 stylus 点就可以输入曲名的面版,不过松下就没有 OEM 这旷世奇才了。松下的第二项 MD 产品是手提的家用音响,细节
真的已不可考喽 ... 之后 Panasonic 就好久没有 MD 的新闻。

1997 年秋天,是个满火热的季节。Sony 发表了后来很多人奉为名机的 MZ-R50 , Sharp 也发表了让很多人第一次接触 MD 的 MD-MS701/702 。录音带的战场上, Sony (WM-EX7) 和 Panasonic (RQ-SX75) 为了一个小时的放音时间,争世界第一争的脸红脖子粗,最后全被韩国 LG 的机型干掉。

不过到了十一月,松下真正自制的第一台 MD 随身听,浮上台面。
关于 MJ7 的发表,确切的日期已不可考,据现在能到的资料,发表是 97 年 11 月,上市是 12 月。


2.松下SJ-MJ7(1997.12)

MJ7 的设计概念是一个光盘被闪光切成正方形的意念。松下的设计部网站曾经介绍过 MJ7 ,
松下音响部门负责的设计师矢木良一说,因为是第一个机型,所以采用了比较“意想不到”的设计。除此以外, MJ7 的上盖有一种经过特殊加工,非常细的圆型纹路,以让其散发一种光盘般的光泽。彩方面,松下曾经用了好几个不同的颜,如红、棕,等,做市调,但是最后出线的还是银。 上市时,MJ7 又多了一个版本,也就是 SJ-MJ5 ,唯一的不同就在于它的上盖没有做特殊处理,价位也稍稍便宜一点。


3.松下SJ-MJ5(1997.12)

MJ7/5 的上盖是今天常见的镁合金,松下号称强度是铝合金的 2.4 倍,比重却比铝合金要轻。它的三围是 81.2x72.9x16.9mm 、含充电电池(1200mAh 镍氢)时重 125g ,拿下当时的世界最小最轻头衔。它的扩大机输出是 10+10mW @ 14ohm ,充电电池可放音 6 小时,加上 3 号碱性电池并用则可达 15 小时。

SJ-MJ5 既然是第一台“内制”的 MD 随身听,所以自然要“惊世骇俗”一点:它的线控也是前所
未有的设计。这付线控的屏幕在当时是满豪华的, title 可以显示十个字符;主要的按钮都被集中在一个十字上,一只手指就能触及;当别在上衣口袋时,屏幕的角度是成 60 度,方便低头察看。MJ7/MJ5 附送的携带用袋子,也不是今天这样一个 lon 的就草草了事喔,它的材质是水上体育用品常见的 neoprene ,触感像海棉又有伸缩性。在 MJ7 上市前的几年,
Panasonic 的随身听都会附赠一个这种袋子,尺寸做成刚好紧包住随身听; MJ7/MJ5 用的袋子是专门为其尺寸量身定做,而且还可以封起来(像运动鞋那种黏贴的布)。

MJ7 的定价是 37,000 日圆、 MJ5 则是 36,000 圆。当时销售的数字到了现在也很难去查证,不过听说 MJ7 曾因为上盖的制造困难,一度缺货呢。

虽然说是自制,是松下自己的设计,不过松下并没有为了 MJ7/MJ5 真的开发芯片喔。把 MJ7 拆开,你会发现里面有好几个三洋的 IC !不错,Sanyo 的微电脑部门一直都有相当的规模,在 97 年的时候他们也推出了一套 MD 的“解决方案”,从 ATRAC 解压缩、到读取头的驱动信号等 IC 整套对外贩卖。松下这样子采用三洋 IC 的模式在 MJ7 之后还持续了好几代。


这个时候的“历史背景”是 MD 在日本国内的普及率开始大幅攀升,不过很多人选择 MD 器材时还是买一台录音的随身听,不像今天大部份都是家里有 MD 的音响,再加上单放的随身听。当时 Panasonic 让人耳目一新,或许也是因为那时大家都不注意单放的 MD 吧。在 Shockwave 系列的 SJ-SW9MD 之后,松下接下来的新 MD 随身听是同一年 (1998) 9 月 9 日发表、 10 月 1 日上市的 SJ-MJ30 。这 MJ30 是一个处在第一代和第二代中间“夹层”的产物、有新有旧,不过新的部份居多,我们也就别太挑剔喽。 新的部份,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就是它伸缩的吸入式(如计算机软盘机)结构。MD 片一旦放入机器里,光盘就被架在使其旋转的马达上,所以吸入式的设计在 MD 片弹出时,要先把 MD 举起离开马达,才能吐出 MD 片;在吸入 MD 时也要先让片子进到底,才放在马达上。一般的设计是在机舱里预留这个空间(约 3-4mm),所以一定会比非吸入式设计的机型要厚。


4.SJ-SW9MD(1998.9)



5.SJ-MJ30(1998.10)

MJ30 的设计则是:把 MD 推入时上盖被顶起来, MD 一旦完全进入机舱,坐到马达上,上盖也随着“降落”压在 MD 上。要取出 MD 时,推 Eject 钮把上盖举起来, MD 就会被弹出来。听起来会不会很复杂?其实这个构造很单纯,简单讲就像是机器的底盘上架了一个箱子。为了固定这个箱子,机身的长与宽方向会多“长”一圈把它围住,但厚度可以和非吸入式机型别无二致。MJ30 的最小尺寸是 75.5x83.5x16.9mm 。

前一次提到松下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电子零组件是用三洋现成的 IC , MJ30 上使用的比 MJ7 的要新一代, IC 的数量减少了,耗电量较低。再加上新的马达、功率比较低的扩大机、和充电电池容量增加,让 MJ30 有 MJ7 两倍以上的放音时间 - 充电电池 12 小时、最长 34 小时。

MJ30 舍弃了 MJ7 的那个很炫的线控,改用一个当时世界最薄(8.1mm)的设计。这个线控
的特征是几乎每个钮都有两个功能,用右下方的滑动开关来切换。因为它的轻薄短小,松下索性不在线控上附夹子,改用一个别在耳机线上的夹子。不过夹子容易丢失,按钮要切换也很烦,虽然当时松下所有随身听都采用这个线控,它只存活了一年的时间就被换掉。旧的部份, MJ30 使用的雷射唱头还是 MJ7 的设计,就这一样。

不过在 9 月 29 日,松下又出了一份新闻稿介绍新开发的雷射唱头。这个新设计的特点是把原来需要人手组合的一些零组件一体化、方便生产。一般的雷射唱头会发出三道光束,一道读取资料、另外两道让它处在正确的轨道上;松下的设计是用一道光束包办所有的功能,以降低耗电量。最后是松下有加入一些其它的技术,所以如果是录音机的话,录音的磁头可以小型化,减少耗电量。

这个雷射唱头是先在家用的 MD 器材上出现,随身听的采用就是 SJ-MJ70 第一了。 MJ70 是12 月 8 日发表,预定 1999 年 1 月 11 日上市。这个雷射唱头是先在家用的 MD 器材上出现,随身听的采用就是 SJ-MJ70 第一了。 MJ70 是12 月 8 日发ㄅ表,预定 1999 年 1 月 11 日上市。 MJ70 因为这个新的机械结构,又比 MJ30 小了一号71.7x79.7x
14.5mm ,号称长乘宽比 MD 片的盒子还小。含充电电池时重 94g ,是史上第一次少于 100g ,MJ70 就这样成为新的世界最小最轻机型。最长可放音 40 小时的 MJ70 也在耗电量方面拿下了记录。最后, MJ70 的防跳针内存从 MJ7 和 MJ30 的 10 秒钟加到业界普遍采用的 40 秒。


6.MJ70(1999.1)

不过 MJ70 吸引人的还是它的设计,在当时 Sharp 有点“俗”、 Sony 半调子设计的环绕下,煞是好看。机身上的窗口在里面没有 MD 片时是蓝,有 MD 时则可以看到,线控的面版也配合采用了蓝。

MJ70 一台当然是不能吃一辈子,松下在 99 年 4 月 26 日发表了 Shockwave 系列的 SJ-SW90MD (6 月 21 日上市)。一般人来看,可能都会觉得 SW90MD 比前一代的 SW9MD 要顺眼吧,嘻嘻。它是设计成随身听、耳机、线控都可以别在身上,有两款颜。
 SW90MD 是以 MJ70 为基础再加上钛金属机身,和两段的 VMSS (震动音效),还有和 MJ70 不同的就是它不能使用外接的五号电池。


8.SJ-SW90MD(1995.06.21)

这之后在 99 年 5 月 11 日发表了可录音的 SJ-MR100 ,预定在 6 月 1 日上市。同样是拜前面提到的新雷射唱头所赐, MR100 也拿下了所有录音 MD walkman 之最的几个头衔,最小最轻(84.0x77.0x18.9mm, 空机136g)最长 25 小时放音。


7.SJ-MR100(1995.06.01)


这一台 MR100 和单放机种在技术层面上就不一样啰,因为它所有的 IC 、机械结构都是松下
一手开发的,在这个时候松下的 IC 部门也开始贩卖 ATRAC 等等,一些核心的 IC 。功能上别人有的 MR100 都有,就是少了一样东西让不少人却步:它的录音音量是完全无法调整的。操作的方面, MR100 可以显示两行文字,还有一个旋钮般的 jog dial 方便输入曲名,还可在放音时选曲,算是下了不少苦心。
和 MR100 同一天发表的还有 MJ70 的黑版。根据松下表示,有不少人希望看到合当时流行(松下一直说单的黑白配在当时很流行?)的新,所以就有了这个黑版。上盖的窗子还是蓝就是了,其它部份也和原来银的 MJ70 相同。

这一代的确是松下在 MD 开始有所收获的时期,尤其是 MJ70 当时真的是集众人的目光于一身(至少我的圈子是啦,嘿嘿),让人觉得松下是真的重视这个事业。当时看到一个松下社长的访问,提到了 1998 年松下作了很多新的尝试。或许是这样吧,尤其又是 MD 这样对他们是新领域的东西,觉得这一代产品的成熟度没有 Panasonic 平常的水准。

我当时买了 MJ30 ,听起来已经没有 MJ7/MJ5 那样的扩大机杂音,但是是好象拼命去压制的感觉,音质还是没有 Sharp 的水准。前面提到的线控的设计,用起来就觉得不是那么方便,
还有就是这一代特别常听到买回家几个月“忽然不能放音”的事 。似乎是上盖无法把 MD 片压紧, MJ70 MJ30 都有传出不少这样的故障。

这些问题都是要等到下一代,才多少有被修正的。
根据日本电子机械工业会的统计,1997 财政年度(1997/04/01-1998/03/31 ,以此类推)MD 随身听的市场有 160 万台、 1998 年度有 241 万台、 而 1999 年度有 277 万台。

1999-2000 年这一季 MD 随身听的竞争是异常的激烈,所有厂家都卯足了劲要抢下市场占有率。这是 Sony 第一年使用扩充产品线(单放 MZ-E90、E80、E75,录音 MZ-R90、91,随后追加 E77、E95)的包围战术。Sharp 也使出了汉字显示和充电座两招,前者无疾而终、后者则变成了今天必备的附属品。这两大“强权”越来越大,较小的对手也越来越小: Kenwood 和 JVC 摸出了比较低价位的市场定位;卖OEM 的 Onkyo 和 Pioneer 则是渐渐淡出市场。

松下一直都没有能像在其它随身听市场般,成为和 Sony 相抗衡的势力。其实 Panasonic 的
销售量应该不糟,尤其是录音的 MR100 常是排行榜的前三名,但是 ... 总觉得松下可以再加把劲!当然,如果他们不打算做大生意,又是另当别论了。

Panasonic 等到当季第一个机种 SJ-MJ75 发表时已经是 99 年 9 月 22 日,各对手精锐出尽,MJ75 唯一能拿下的头衔是「世界最轻」。它在空机状态时是 61g 重,比前任记录保持者 JVC XM-PX5 硬是轻了两公克。此外 MJ75 最薄处厚 13.9mm ,和当年最薄的 Sony E90 相同。


9.SJ-MJ75(1999.10)

MJ75 外型的特征是其「平行四边型」屋顶状的上盖和底部。这样的设计让它的上面和底面的面积,比它实际长乘宽的面积要小。简单的说,就是视觉上会让人觉得它比较小。MJ75 还舍弃了 MJ70 的表面处理,改用一种非常不容易刮伤的涂装。但是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 MJ75 看起来很 LKK ?看起来假假的质地,或许有人会觉得给设计扣了不少分。


MJ75 在 10 月 8 日上市时就有 3 种颜供选择(银、蓝、钛灰),加上红在 11 月 1 日上市,一反 MJ70 “酷”的企图。 它的线控是全新的设计。上次讲到前一代线控用起来不是特别方便,新设计倒是针对这个问题做出改善,几乎每个功能都有它单独的按钮。更有趣的设计是它的屏幕本身是透明的,然后把背光装在一个可上下滑动的“底版”上。

到了 99 年 10 月 12 日,松下紧接着发了 MJ35 的新闻稿(定 12 月 1 日上市)。它是取代 MJ30 的吸入式机型,但是因为采用了 MJ70 开始的新唱头和其它新技术,最薄处只有 13.9mm ,比 MJ30 薄了 3mm 。这次对吸入机构做了些手脚,所以只要把 MD 片推到某个地方, MJ35 会自动把 MD 吸进去,让它更接近一般吸入式的方便性。MJ75 的定价是 34000 圆, MJ35 则设定成平价机型,定价只有 29800 圆。彩方面 MJ35 也较为休闲,有银、蓝、橘三。功能上 MJ35 和 MJ75 不同的是它的线控屏幕没有背光。


jvc汽车音响10.SJ-MJ35(1999.12)


在技术上,两台的扩大机采用了输出较小(5+5mW @ 14ohm,前代是 6+6mW)的新品。把 MJ75 打开时,发现它还是使用三洋的 IC ,但是和 MJ30 比又新一代。最近有大陆的网友把 MJ35 大卸八块,发现它使用的是松下自行开发的 LSI 。

这两者的差别是:当时三洋的设计还是各种功能各有其负责的 IC ,松下本身的设计芯片数量少很多,似乎是把大部份功能都统一由一个运算能力较高的 LSI (比较高能力的 IC)来处理。后者因为效率较高,现在已经成为 MD 随身听的标准方式。这样来说的话,MJ35 是松下第一次全部自行开发的单放机种哦(较早时录音的 MR100 也是全部自行开发)。

Panasonic 的 MD 在 MJ70 和 MR100 时代是满积极的,但之后的一年就比较保守吧。这两台算是过渡时期的作品,因为接下来有幅度较大的技术上的更新,但是在它们身上也见到松下针对前一代 MJ70 的一些小缺点做出改善,让人满意度更高。我个人也曾拥有过一台 MJ75 ,印象中有买过较早期松下机型的人都会觉得它的音质变的舒畅,恢复大家觉得 Panasonic 该有的水准。


SJ-MJ77 是在 2000 年的 5 月 19 日发表,6 月 1 日上市,和 MJ75 只隔了 9 个月。 MJ77 的长和宽和 MJ75 相同,但是比 MJ75 (13.9mm )薄,只有 12.7mm 厚,重量轻了一公克。最长放音时间从 MJ75 的 57 小时增加到 65 小时。


11.SJ-MJ77(2000.06)

MJ77 的底盘(随身听所有组件和外壳皆固定在底盘上)是用铝和不锈钢一体成型,有减轻厚度和重量的效果。它的扩大机的输出被削减到 3.5+3.5mW @ 22ohm ,以增加省电效果。这两样的成果在 MJ77 上不是很明显,但是被一直沿用到现在。此外 MJ77 新采用一个叫做 Smart Change 的机构。当放入 MD 时不必推到底,直接把上盖关起来, MJ77 会自动把 MD 吸入。当打开上盖时 MD 会自动弹出,与 Sony 的设计相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