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理生活化教学
作者:李桦
来源:《地理教育》2013年第01
        一、建构生活情景,寓抽象原理与概念简明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生活过程。教学中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实际问题,尝试迁移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围绕学生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展开,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教学,选取学生触摸得到的材料,把抽象的地理原理移植到生活中去,在现实生活中到原型或是模拟,还原知识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寓抽象的原理、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此外,再现的生活情景对学生有何启发?能否触发学生的思想?下面来看看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片段。
        播放录像:无为几家超市的农产品和农贸市场里新鲜的农产品;水稻的生长过程视频节选。
        学生思考:几家超市和农贸市场的产品有多少是无为本地生产?价格差距怎样?如何缩短差距?无为水稻生产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何为区位?
        学生活动:分组活动,角扮演(农产品加工组;水稻种植组;农业科技人员;政府官员)。
        播放录像:东北大米生产过程视频节选(突出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特点);东北地区和无为两地的地形、气候、水源(河流)土壤比较图表。
        学生思考: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条件与无为相比,自然条件不一定优越,经济效益为什么有如此差距?无为的水稻生产今后如何转变?
        学生活动:角体验(农业科技人员;政府官员)。
        结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布局,解决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学片断中,教师先是结合教材内容搜集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素材,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成为分析问题的良好载体,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享受学习过程,兴趣非常浓
厚,有效教学落到了实处。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理解原理、概念,由于是学生自己探寻推断出来的,所以不论是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掌握,还是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合作意识与探究意识的培养、教师的和盘托出与硬性识记不知要强出多少倍。教师利用录像将学习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把家乡发展问题呈现给学生,教师隐居幕后,学生走向前台,他们或独立探索、或合作学习、或展开争论。通过学习,震撼学生内心情感,掀起思维浪花,且始终处于激活状态,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利用本土案例,寓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是编写者对课标理解的具体化表现,是面对各地区的全体使用者,而教师面对的是一组特定教学对象。所以,教材使用本土化、具体化和个性化的工作就只能由教师来完成。教师整合课程资源,考虑如何延伸和拓展教材,如何确定学生已经吸收且能运用知识和技能,如何预见学生在近期可能巩固和发展的知识及技能,并在两者之间到最佳契合点,以此满足学生潜在需求;如何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本土案例,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获得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如何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
发现自己所需要且有价值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认知事物、亲自探索,并获取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教师怎样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以推进课堂实现教学目标?产业转移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一点。
        新课导入:播放大道无为”MTV视频(让学生沉浸在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美丽的无城市貌及乡村景观的视觉变换中,并辅以解说,很悠然地将学生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引入到预设的课堂氛围,也为后面学习产业转移做铺垫。)
        出示材料一:无为县由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发展到今天全国电缆之乡全国百强县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县,经历了自建乡办企业、民营企业(电缆厂)规划经济开发区(二坝、无城开发区)招商引资发展出口加工区产业转型升级无为制造(农业原料、电缆)无为创造(军用电缆、日产6 000吨光伏玻璃、高新材料轿车轮胎等)。(学生阅读)
        出示材料二:无为开发区推进产业转移纪实数字10上海双钱轮胎年(无为县产业产值变化和招商引资额变化统计图、进出口贸易额统计图)。
        出示材料三:无为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览表无为县农民培训规划政策无为县农民工进出对比表无为开发区聚落景观变化示意图、上海华谊集团迁移二坝开发区、双钱轮胎厂、华芳集团、吴江50万吨化纤纺织、上汽集团汽车零部件等入户二坝开发区工业园。
        角扮演:县长、招商局长、农民工代表、培训学校校长、环保局长、华谊集团董事长等不同物角分配给学生,进行角对话(每个扮演角尽力完成工作——从材料中到自己的相应位置);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师总结,回归课本。
        作业:课后调查无城开发区周围地区环境状况如何?产业转移对当地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就业和经济收入)有何影响?
        一节产业转移课就这样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了。在设计这节课时,采取设计明暗两条线并行又交叉的教学策略,明学无为产业转移,暗比东亚产业转移,巧妙将乡土地理与教材相呼应,赋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轻松惬意地学习地理知识,真正体现以标定教、少教多
学、案例助学等特点。同时,教学设计预设时用了板块式的弹性方案。第一块:播放MTV视频导入,材料激趣既亲切自然又有认同感;第二块:乡土材料呈现、角扮演、主动探究活动,使课程重点知识的运用、内化在高潮中得以解决,也唤起学生内心对身边社会和未来人生的思考及对家乡建设的责任感;第三块:回归教材、活学活用。同时安排了环境和居民收入的地理调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在捕捉教学信息方面,采用角扮演,通过角对话,有效地激活教材知识,加强对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理解,确保课标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增加教学的实效性,体现了深刻的人文性和思维性。
        三、创设有效活动,寓教学方式生活化
        有效的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任何外在的问题,如果不试图建立起对学生本身的意义、不能与学生的经验有机联系起来,对学生而言,就完全成为一种与己无关的问题,不能引起他们对问题研究的兴趣。课堂活动应该尽可能模拟和贴近学生的真实世界,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活动,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问题情境。由于问题的真实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活动过程可以让学生经历与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探索精神的培养成为可能。为此,笔者在教学必修2第五章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时,做了如下的尝试:将讨论主题改为无城西大街交通拥挤问题能否解决,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培养实践能力,唤醒社会责任意识。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请在ABC中选择你认为可能性大小的字母(A表示可能性大,C表示可能性小,B表示只能维持现状),请每位同学做出选择,并把它写在卡片上。
        选择相同字母的同学成为一组,并站在教室指定位置。座位按三组重新编排成圆桌形,三大组又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2人,首先是小组的交流和互助,如果有问题大组讨论,没有问题大组不再讨论,最后大组统一意见、汇报。组内同学相互交流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措施的合理建议。
        意见整理:四所学校学生错峰上下学的时间;将部分学校移走;限制机动车辆进入西大街;整治街道门面经营户占道;整治交通秩序;提高市民遵守交通意识等。
        请每组成员中出生地距西大街最近小区的同学分享本组观点,并在展台上展示成果,其
他同学分享。各组之间相互辩论,尽可能地说服其他组成员加入本组,以壮大本组队伍。辩论之后,全班同学重新站位,并请新加入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班长(或地理课代表)做出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这个活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讨论主题改用学生身边真实问题,用学生上下学交通拥挤问题,就地取材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活动有趣易操作。学生选择观点写在卡片上,让每位学生有自主选择权,避免随从别人,缺少思考;同组分享、陈述、增强自信,组员随即重新变动站位,培养团队精神;这个活动是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活动,对学生来讲,具有挑战性、激励性、探究价值,如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措施,就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如果活动太难,让学生难以胜任,或是太易,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都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自己早已对任务的目标、结果及执行形式等心中有数,利于把握活动的方向,注重可操作性。学生从倾听到谈论,再到重新站位操作等,让学生在玩中学,使他们蕴藏在身心内部的能量得以向外释放,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学得有趣、愉快、深刻。这个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表
现出对学生的积极期待,明确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尤其是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关注和鼓励,如分享组员的选择似是偶然被选中,事实上是教师事先想好的,避免出现少部分学生占据话语权、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也避免了点名的被动、尴尬。另外,从参与活动的范围看,不是少部分人参与,而是人人都参与其中。课堂氛围和谐、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自由和安全感。来自同学和老师的适时鼓励可以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知识上的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活动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