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很少坐满五个人,那为什么不改成两座车?
其实更重要的消费理念,很多人都觉得车越大越好。
汽车座位调整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部分汽车能坐5人,但是绝大部分时间却只乘坐1-2人。
据某个调查显示,平均74%的私家车出行为单人驾驶,21%为共2人乘坐(含驾驶员),3%为3人乘坐,2%为4人或更多人乘坐。
也就是说,只有5%的时间会乘坐3人及以上,这看起来有些浪费。如果家里有两辆车,那么好像真的没必要第二辆车也要能坐5个人。如果将汽车造小一点,只设2座,那么是不是汽车变得更便宜,更省油,更环保,城市交通也会更美好呢?
制造成本
就官方售价来看,如果只是将汽车从5座车小型化到2座车,但维持原有的质量水平的话,恐怕
价格并不能降低太多。
以两座车Smart ForTwo为例,这款车长2.7米,在德国的官方起价是10495欧元,只能乘坐2人。而只要多花1500欧元,就能够买到斯柯达晶锐,官方起价11960欧元,车长4米,能够比较舒适的乘坐4人。而与此同时,因为轴距增长,高速行驶的舒适性也会提高。Smart牺牲了31%的体积,减少了60%的座位,但却只便宜了12%,是有些得不偿失的。
可以说,像斯柯达晶锐这样的小型车,差不多是能够舒服乘坐4人的极限。如果再将汽车继续做小,只服务2人乘坐,成本也不能缩减太多。因为毕竟不管是多小的车,还是一样要有差不多等级的变速箱,底盘和发动机虽然可以小一些,但是结构也没法简化太多。小车的研发成本也未必会比大车低多少。而除了空间减小以外,行驶品质往往也会下降。
能耗
在平路上,影响汽车的油耗和行驶阻力的,低速时主要是滚动阻力,由车重和轮胎滚阻系数决定,高速时主要是风阻,由空气密度,风速、车速和阻力面积决定。前几个变量是外生的,而阻力面积=迎风面积(就是汽车的宽x高)x风阻系数(可以简单理解为造型有多流线型)。
小车虽然重量轻,但是因为车身短(会大大增加风阻系数),而且往往为了弥补车小,高度反而要大一点(增加迎风面积),所以车身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往往不够优,也就是俗话说的不够流线型。以Smart ForTwo为例,风阻系数高达0.345,而相比较之下,紧凑型轿车里面,大众7代高尔夫的风阻系数是0.27,而丰田4代普锐斯的风阻系数更是低达0.24。这么大的风阻系数使得在中高速行驶时Smart更大的风阻抵消了车重的优势,高速行驶油耗甚至比
普通汽车更高。
在中国,因为车主用车高速比例较低,拥堵路段多,Smart在高速的劣势体现不太出来,所以倒还有不少优势,但如果是像美国那样,市内也有很多高速公路的话,那么两座小车搞不好还更费油。但要真是拥堵路段多,也应该是像丰田普锐斯这样的紧凑型混合动力车型最为省油。微车因为成本和体积限制,混动化比较不划算。
交通拥堵
小车其实也没办法改善交通拥堵。私家车在行驶过程中,占用道路面积主要是因为车与车之间需要有安全车距,这个空间比车本身所占空间要大的多。比如中国一辆车平均行驶时占用道路面积83平米,如果将车长缩短2米,变成smart这样,大概也就少占用4-6平米左右,对于减缓道路拥堵几乎没太多作用。而且如果有大量更便宜的2座小车,总的汽车保有量可能
会上升。反而有可能加重拥堵。在极为拥堵的时候通过红绿灯,因为此时车距小,可能小车对通过效率的好处会明显一些,但这个也需要司机都能紧跟前车起步才行。
如果真的要改善交通拥堵,汽车可能要做的更窄而不是更短。或者是像日本一样,全社会存在对车宽的管制,整体上车都比较窄,这样每条车道可以窄一些,同样宽的道路可以安排更多车道。不然只要比较宽的车还存在,将一部分车变成更窄的车没有用,车道还是一样要那么宽。或者像丰田的i-Road,窄到这样跟摩托车差不多,可以利用摩托车道行驶。但这个东西已经很难算汽车了,而且只能乘坐一个成年人。
停车
停车跟行车道路类似,对于规划好的车位来说,不管大车还是小车,都是该停几辆停几辆。而对于没有划好车位的街边停车来说,看起来似乎会有一些用。但是除非你把所有车都换成小车,否则有大有小的话,小的汽车离开后的空位大车可能停不进去,完全浪费了。而大车离开后的空位小车虽然能停进去,也仍然存在浪费。有人做过这方面的计算机模拟,当把社会上一半的车都替换为日本轻自动车(比奇瑞qq更小一点),也就是一半的车缩小了30%以后,大概只能多停13%的车辆,也是有些不划算的。而且这个过程几乎没有外部收益,小车车主自己车位会容易一些,但其他车主完全不能从中受益。此外,因为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划线路边停车效率一定是比划线停车低不少的,所以不划线停车下增加的这一点停车效率就更没有多少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