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融资及发展战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融资及发展战略((三)
2019年04月24日
4.4.行业背景分析行业背景分析
行业背景分析 4.1 二次充电电池行业
4.1.1 行业的市场情况
(1)市场概览
全球二次充电电池市场在过去的几年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目前,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产品为二次充电电池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其中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产品,镍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电动玩具等产品,其中手机仍为二次充电电池最大的应用市场。全球锂离子电池在手机、笔记本旺盛需求的推动下,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2)产地分布及主要参与企业
目前二次充电电池的主要生产国为日本、中国及韩国。除比亚迪外,主要生产厂商还包括日本的三洋、索尼、松下以及韩国的三星、LG 等。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日本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而中国与韩国的市场份额继续增长。
(3)市场进入障碍
二次充电电池对工艺技术的要求较高,以保证电池产品的稳定性及能量密度。目前二次充电电池的核心技术主要由比亚迪及日本、韩国等国的几大生产企业掌握,新的市场进入者在未能取得相关技术许可或研发出新技术之前,进入二次充电电池市场将面临一定的技术障碍。
新的市场进入者在起步阶段无法满足大型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对规模及品质的要求,限制了其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空间。新的市场参与者较难在短期内打破现有市场格局。
4.1.2 行业技术水平及行业特点
由于市场主要采购者对二次充电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均要求较高,只有少数掌握了核心技术及工艺的主要厂商才能在市场中拥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4.1.3 上下游行业相关情况
二次充电电池行业的上游主要是锂、钴、镍、铁等金属行业。最近几年金属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二次充电电池行业的生产成本,行业的下游主要为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动产品制造行业。考虑到便携式消费类电子行业蓬勃的发展前景,以及
二次充电电池开始逐步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领域,二次充电电池行业预计在未来
几年将继续维持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
4.1.4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①产业政策支持
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11月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将包括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的高技术绿电池产品制造列为鼓励类项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及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7年1月联合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将新型电源/电池、高性能二次锂电池、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车用驱动
电池列为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是二次充电电池行
业发展的重要有利因素。
②市场前景广阔
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容量密度高、无污染、循环寿命长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
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随着笔记本电脑的进一步普及,以及锂离子电池在电动工具、电动汽车和新型储能电站领域的逐步应用,未来锂离子
电池的市场将更为广阔。
③技术更新及进步
随着环保意识、成本压力的提高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二次充电电池产品在环保性、安全性、能量密度、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促进行业技术升级和创新的同时有利于
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不利因素
①镍电池市场的发展空间有限
近年来,由于部分镍电池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其自身具备记忆性的弱点及能量密度较小,镍电池产品在部分领域的应用已被更有效率的二次充电电池所替代。此外,部分镍电池应
用产品市场逐渐萎缩,亦使得总体需求市场缩小。但大型电动工具仍能为镍电池的总体需
求市场提供一定规模的支撑。
②原材料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
二次充电电池的主要金属原材料因资源制约,供应紧张,且金属原材料成本占电池制造成
本的比重较大,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将对二次充电电池行业的制造成本产生较大影响。
4.1.5 行业发展趋势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动汽车市场的高速成长给动力电池带来了庞大需求。
全球能源紧缺带来了风能、太阳能发电的高速发展,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受环境影
响功率不稳定,致使传统电网无法承载,大量风能、太阳能电力被浪费。储能电站可对新
能源发电上网功率起到平滑作用,以保持电网所承受功率的稳定性。此外,储能电站可以
在发电量超额时将多余能量储存,而发电量不足时将已储存能量释放,调节波峰、波谷用
电需求,未来将成为二次充电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根据市场研究机构Pike
Research的预测,储能电站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353亿
美元,市场空间巨大。在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建设的大背景下,储能电站的大规模商用
化将大大提速,从而带来以铁电池为代表的新型二次充电电池的快速增长。
4.2 手机部件和组装行业
4.2.1 行业的市场情况
(1)市场概览
手机部件市场的潜在增长主要取决于全球手机销售数量的增长,而组装业务的增长同时还
取决于手机品牌厂商外包加工制造手机的规模。全球手机行业发展迅猛,全球手机出货量
由2003年的5.20亿部增长至2010年的15.96亿部。
未来如果手机行业持续增长且外包规模持续增加,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将会有很大的市场
增长机会。
(2)产地分布
由于亚洲地区的研究开发成本、制造成本相对于北美、欧洲地区而言更具有竞争力,最近
几年许多国际手机品牌厂商纷纷把生产、采购和物流基地转移到亚洲,以充分利用亚洲低
成本和生产周期短的特点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应对手机产品价格低、产品寿命周期短和产
品需求多样化的趋势。
手机生产厂商将主要产地移向亚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亚洲市场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全
球手机增长最快及需求最大的市场为中国、印度及亚太其他地区,2010年亚太地区(包括
日本)手机设备销售总量为7.90亿台,销售总额约为852亿美元,占全球销售总额的
42.04%,超过整个欧洲所占份额(23.55%),制造基地向主要产品市场转移有助于降低产品
的成本。
(3)市场进入障碍
小规模手机部件厂商在研发、设计、生产方面难以形成垂直整合的综合制造能力,在生产
规模、品质和成本控制方面难以满足大型采购商的要求,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手机部件及
组装厂商拥有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
4.2.2 行业技术水平及行业特点
手机用户不断追求设计新颖与外观时尚的手机,对手机部件及组装厂商在新材料应用、表
面处理及装饰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具设计与开发能力是手机部件及组装厂商最
关键的技术要素之一,也是手机品牌厂商选择供应商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4.2.3 上下游行业相关情况
手机部件及组装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印刷线路板、连接器等电子元器件行业,原材料价格
的波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行业的制造成本;下游客户主要为手机品牌厂商,手机行业
的增长潜力将直接影响手机部件及组装行业的发展前景。
4.2.4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①全球手机市场的扩大
金融危机虽然对全球手机市场的销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市场渗透率的提高、手机
的消费品化、产品更新换代及第三代移动通信(3G)所带来的新的市场需求均将是未来手机
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将为手机部件和组装行业的持续增长、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②产业政策的支持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将数字移动通信列入鼓励发展的行业;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亦将第三代及后续移动通信系统手机列入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鼓励手机发展的产业政策将有利于手机部件和组装行
业的发展。
(2)不利因素
手机部件及组装行业的激烈竞争将增加手机部件及组装服务供应商研发费用支出及成本控
制压力,而原材料的价格弹性较小、压缩空间有限使得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成本控制具
有一定难度,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亦会对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制造成本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手机部件及组装服务供应商的盈利能力。
4.2.5 行业发展趋势
手机部件材料的多样化、功能的多元化将成为手机部件的技术发展趋势。市场的快速变化
会使得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手机部件及组装服务供应商能在市场中占据先机。这将促使手
机部件及组装服务供应商不断提高在研发、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也将进一步
加强手机部件及组装服务供应商和手机品牌制造商在新产品前端设计、高端产品整机组装
等更多领域的合作。
智能手机在手机的互动性和应用方面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促使手机从通信终端演变为智
比亚迪 铁电池能商务终端,并成为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市场区域结构方面,亚洲在全球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提高。
4.3 汽车行业
4.3.1 行业市场情况
(1)汽车市场概览
从当前全球制造格局来看,本地化制造已经成为行业趋势,全球主流的汽车消费大国也成了全球主要的汽车制造大国。
2010年,我国汽车市场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累计销售汽车1 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37%。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汽车保有水平仍然偏低,良好的市场机遇为我国汽车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世界主要汽车生产企业以建立合资企业的经营模式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比亚迪、奇瑞、吉利等自主
品牌也逐步崛起,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2009年及2010年自主品牌轿车销量分别达到130.8万辆、221.73万辆及293.30万辆,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6%、30%及30.89%。
(2)国内轿车市场主要参与企业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我国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商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东风日产、比亚迪、奇瑞等,共销售608.08万辆,占
当期轿车销售总量的64%;自主品牌销量为293.30万辆,占当期轿车销售总量的30.89%。
(3)市场进入障碍
目前我国对汽车整车制造的准入、投资、生产及销售等均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准入管理制度对汽车生产企业设定准入条件,对企业及产品实行动态管理,凡不符合规定的企业或产品,将撤销其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中的名录。此外,汽车行业对生产厂商的技术要求较高,如果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并掌握核心技术,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作者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杨子明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俞江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