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简称有效指标。
2、 有效指标被用来直接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性能的优劣,因而在生产实际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3、发动机循环的实际机械损失功理论上是运转时传动件消耗的摩擦损失功和各种附件(风扇、水泵等)所消耗的运转功
4、衡量发动机经济性能的重要指标是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   
5、有效热效率是实际循环的有效功为得到此有效功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
6、升功率是从发动机有效功率的角度对其气缸工作容积的利用率作总的评价,它与发动机平均有效压力转速的乘积成正比。
7、机械效率是有效功率指示功率的比值
8、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即是发动机单位气缸容积一个循环所损失的功,可用来衡量机械损失的大小。(T
9、简述发动机所耗燃油燃烧放出的热量的去向?
答:发动机所耗燃油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流向以下几个项目:1)转化为有用功的热量;2)传递给冷却介质的热量;3)废弃带走的热量;4)燃料不完全燃烧的热损失;5)其他热量损失。
10、在发动机超临界排气时期,废气流量与排气管内压力无关,只与气缸内的气体状态气门开启截面积有关。
11、在发动机亚临界排气时期,排出的废气量决定于气缸内及排气管内的压力差,压力差越大排出废气越多。(T
12、为了充分利用高速气流的动能,进气门须在上止点后关闭,从而实现在上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量。(F
13、换气损失由排气损失进气损失两部分组成。其中排气损失又包括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损失
14、减少排气损失的措施有哪些?
答:1)减小排气系统阻力和排气门处的流动损失;2)合理设计排气消声系统结构和正确布置其形式,以降低排气管内排气背压;3)增大排气门直径,但受到一定限制;4)采用双排气门结构可取得积极效果;5)采用最佳排气提前角,这是最主要措施。
15、减少进气损失的措施有哪些?
答:1)合理调整配气定时;2)加大进气门的流通截面;3)准确设计进气管流道;4)降低活塞平均速度。
16、提高充量系数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1)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2)减少对进气充量的加热;3)降低排气系统流动阻力;4)合理选择配气定时(进、排气相位角);5)谐振进气与可变进气支管。
17、测定汽油的辛烷值可以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常用的为马达法研究法
18、研究法规定的试验转速及进气温度比马达法高,所以研究法辛烷值低于马达法辛烷值。(T
19、汽油的主要性能有抗爆性蒸发性氧化性抗腐蚀性清净性等。
20、当柴油温度接近凝点时,柴油机无法正常工作
21、代用燃料按物态可分为气体代用燃料液体代用燃料
22、汽油机掺烧醇类燃料,与燃烧纯汽油相比有哪些优点?
答:主要有:1)提高辛烷值,在无铅汽油中加入醇类燃料,可达到含铅汽油所具备的抗爆能力。
2)可扩大混合气着火界限,燃用稀混合气,提高燃油经济性能。
3)可提高压缩比,从而提高内燃机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
4)减少燃烧室表面的燃烧沉积物。
5)改善排放性能。
23、燃料开发包括哪两个方面?
答:1)是获得廉价的、有稳定来源的代用燃料(煤--甲醇);2)是设计新型燃料(采用多种燃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混合燃料,使其综合的理化性能最适合某类发动机)
24、简述柴油机工作过程特点?
答:柴油机工作过程特点为:
  1)吸入气缸的是新鲜空气,被压缩的是新鲜空气;
  2)柴油机采用压燃,在缸内进行,即在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柴油由喷射系统直接喷入燃烧室内,柴油和空气混合时间极短(0.00170.004秒,15°~35°曲轴转角)难以形成均匀的混合气,燃烧室内的工质成分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
  3)柴油本身粘度大,蒸发性不好;
  4)混合气在压缩所形成的高温、高压下多点自燃着火燃烧,且混合过程、着火过程和燃烧过程共存;
  5)质调节,即负荷、转速不是通过进气节流,而是通过燃料量调节。
25、对柴油机燃烧的基本要求是燃烧及时燃烧完全,对汽油机燃烧的基本要求是燃烧及时燃烧完全
26、柴油机对喷油系统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哪几点?
答:1)能产生足够高的喷油压力,以保证燃料良好的雾化、混合和燃烧,包括雾化质量(喷雾粒度及均匀性)和空间分布,以及与燃烧室、气流运动的匹配。
  2)实现所要求的喷油规律,以保证合理的燃烧放热规律和良好的综合性能。
  3)对于确定的柴油机运转工况(确定的转速和负荷),精确控制每个循环的喷油量,且喷油量能随工况变化自动调节,工况不变时,各循环的喷油量要一致,多缸机各缸间的喷油量和喷油时刻相同。
  4)在各种工况下避免出现异常喷射现象。
27、传统的泵-管-嘴系统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优点:1)有高压油管的存在,使喷油系统在发动机上的布置比较灵活;2)积累了长期
制造与匹配的理论与经验。
发动机缸
缺点:由于高压油管的存在,降低了整个燃料系统高压部分的液力刚性,难于实现高压喷射与理想的喷油规律。
28、车用多缸柴油机对喷油泵的要求是什么?
答:1)各缸供油顺序与发动机工作顺序相同;
2)各缸供油量均匀,不均匀度在标定工况下不大于3%~4%
3)各缸供油时刻一致,相差不大于0.5º曲轴转角;
4)供油迅速,停喷干脆;
29、喷油器有孔式喷油器轴针式喷油器两类。孔式喷油器一般用于直喷式燃烧室;轴针式喷油器用于非直喷式燃烧室,由标准轴针式节流轴针式两种。
30、燃油喷射主要有两类特性指标,即喷油特性(规律)喷雾特性
31、燃油的喷油特性包括喷油开始时间喷油持续期喷油速率变化喷油压力32、燃油的喷雾特性包括油束贯穿距离喷雾锥角喷雾粒径、以及油束中燃油浓度、速度和粒径的分布规律。
33、通常将汽油机燃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着火落后期明显燃烧期补燃期;将柴油机燃烧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着火延迟期(又称为滞燃期)速燃期缓燃期补燃期
34、名词解释:
供油速率:单位凸轮轴转角(或单位时间)由喷油泵供人高压油路中的燃油量。
喷油速率:单位凸轮轴转角(或单位时间)由喷油器喷入燃烧室内的燃油量。
供油规律:指供油速率随凸轮轴转角(或时间)的变化关系;
喷油规律:喷油速率随凸轮轴转角(或时间)的变化关系。
35、简述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的差别?并说明原因?
答: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的差别:1)始点一般差别812曲轴转角 2)喷油持续时间较供油持续时间长;3)最大喷油速率较供油速率低,其形状有明显畸变;4)循环喷油量也低于循环供油量。
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的差别的原因:1)燃油的可压缩性;2)压力波传播滞后;3)压力波动;4)高压容积变化。
36、油束的雾化质量一般是指油束中液滴的细度(液滴直径)均匀度
37、避免出现不正常喷射的措施有哪些?
答:避免出现不正常喷射的措施有:1)尽可能地缩短高压油管长度,减小高压容积,以降低压力波动,减小其影响;2)合理选择喷射系统的参数,如喷油泵柱塞直径、凸轮廓线、出油阀形式及尺寸、出油阀减压容积、高压油管内径、喷油器喷孔尺寸、针阀开启压力等。
38、柴油机燃烧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着火延迟期(又称为滞燃期)速燃期缓燃期补燃期
39、在柴油机的着火延迟期内,燃烧室内的混合气进行着物理化学准备过程。
40、柴油机物理准备过程是燃油的粉碎分散、蒸发汽化和混合;化学准备过程是混合气的先期低温多阶段着火化学反应直至开始自燃
41、影响柴油机着火延迟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喷油时缸内的温度和压力越高,则着火延迟期越短。
    2)柴油的自燃性较好(十六值较高),着火延迟期较短。
    3)燃烧室的形状和壁温等。
4)喷油提前角。
42、影响汽油机着火延迟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汽油机着火延迟期的长短与以下因素有关:
    1)混合气成分:  混合气过量空气φa=0.8~0.9时,着火落后期最短。
    2)开始点火时的缸内气体温度和压力:开始点火时缸内气体温度和压力越高,着火落后期越短。
    3)缸内气体流动: 加强紊流运动,会加快混合气的氧化反应速度,着火落后期缩短。
4)火花能量:加大火花能量,着火落后期缩短。
    5)残余废气量:残余废气对燃烧反应起阻碍作用,使着火落后期变长,所以应尽量减少残余废气。
43、名词解释:
瞬时放热速率(燃烧放热率):在燃烧过程中的某一时刻,单位时间内(或10曲轴转角内)燃烧的燃油所放出的热量。
累积放热百分比(累计放热率):从燃烧过程开始至某一时刻为止已经燃烧的燃油与循环供油量的比值。
燃烧放热规律:燃烧放热率和累计放热率随曲轴转角的变化关系。
44燃烧放热始点放热持续期放热率曲线的形状称为放热规律三要素。三要素各有特点,又相互关联
45、柴油机混合气形成方式从原理上来分,有空间雾化混合油膜蒸发混合两种。
46、内燃机缸内的气流运动形式可分为涡流挤流滚流湍流四种形式,被分别或组合应用于不同的燃烧系统。
47、柴油机燃烧室可分为两大类,即直喷式燃烧室非直喷式燃烧室。直喷式燃烧室可根据活塞顶部凹坑的深浅分为半开式燃烧室开式燃烧室两类。典型的非直喷式燃烧室有涡流室燃烧室预燃室燃烧室
48、柴油机燃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包括燃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压缩气体状态燃油喷射规律(喷油正时、喷油率、喷油持续期)、油气混合组织等。
49、柴油机燃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可以简要归纳为燃烧室结构三要素。
50、汽油机燃烧室结构直接影响到发动机充气系数火焰传播率及放热率传热损失爆燃的发生,从而影响发动机性能。
51、汽油喷射的优点是什么?
答:1)使发动机在任何工况下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过渡工况能动态控制;
2)进气系统没有喉管,减小了进气阻力,不需要对进气管加热来促进燃油蒸发,提高了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3)使各缸可燃混合气分配更加均匀;
4)冷起动性和加速性能较好,过渡圆滑;
5)由于进气温度低,爆燃得到控制,从而可提高压缩比,提高热效率;可节省燃油、并减少废气中的有害成分。
52、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按喷射器安装位置分类可分为多点喷射单点喷射气缸内喷射;按控制方式分类可分为开环控制闭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