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小众”一词并非新造词,而是近年来被重新使用的古代汉语中的旧词。本文分析了“小众”一词在组合上的特点以及制约其组合能力的韵律因素,并对“小众”一词追根溯源,最后从语言发展演变的角度阐释了“小众”一词重新使用的原因。语言的类推和相似性是其造词阶段的重要依据,语言内部追求语义和形式的平衡是其被重新使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小众 组合特征 语言内部平衡 类推 相似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追随大众,而更强调突出个性。近年来,我们不断看到一股倡导“小众”的风气刮来。小众软件、小众玩家、小众音乐、小众歌手、小众吧、小众摇滚、小众网站、小众商品、小众读物、小众形象等词语常常见诸媒体和广告。“小众”与“大众”意思相对,表示“小部分人”的意思。这股随处可见的“小众风”掀开了向“大众”挑战的序幕。
一、“小众”的组合特征及词性分析
1.“小众”的组合特征及韵律制约
“小众”一词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从音节上看,它可以和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词搭配;从与之搭配的词语的词性上看,可以是名词、动词和副词。“小众”与其他词语搭配所形成的结构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a.“小众”+双音节名词
(1)在中国传媒市场进入分众化的时代,小众杂志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上
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传媒,2008年第10期)
b.“小众”+双音节动词
(2)对于户籍制度的“小众改革”或者“大众改革”,孰优孰劣尚无法断言,关键在于要符合地方的自身特点。(京华时报,2009年3月4日)
这两类结构比较常见。因为“小众”是一个双音节词,双音节词加双音节词的搭配最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韵律节奏。冯胜利(2000)指出汉语中的四字串一般由两个双音节音步组成,这就意味着一个双音节音步在寻搭配对象时,另一双音节音步是其最佳的选择对象。
“小众+双音节名词”构成偏正结构的短语还有很多,如:小众论坛、小众歌曲、小众歌手等。而从数量上看,“小众”+双音节动词”组成的主谓结构的短语相对较少。
c.“小众”+的+双音节名词/多音节名词,
(3)“小众”的舞蹈艺术进入“大众”视野,还是要依赖高于生活、高于常态的美,让
“大众”寓目动心。(人民日报,2009年2月7日)
(4)由于“价廉物美”的盗版微软的出现,使电脑刚刚在中国兴起时曾经风光一时的国产软件(金山的WPS以及中文之星等等)现在都已逐渐消失,变成了绝对小众的软件。(市场报,2006年11月3日)
此类结构相对较少。语料检索表明:“小众的+双音节名词”这一形式的用例少于“小众的+多音节名词”的形式。凡检索到的“小众的+双音节名词”的搭配形式,前面往往加上“绝对”、“相对”等词语。究其原因,应该是“小众+双音节名词”的形式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小众的+双音节名词”的形式打破了汉语韵律的最优搭配,那么我们如何弥补这种打破规律而导致的韵律失和呢?语言自身的调节功能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在“小众”前加上“绝对”
、“相对”等表示程度的副词;二是把“小众的”后面所搭配词的音节由双音节变为多音节。
d.“小众”+单音节名词
(5)当当网不仅有独家销售的特型书,还销售更多的小众书、学术书、冷门书。
(http://sh.people/GB/141329/8890456.html.)
在“小众”寻搭配对象的时候,双音节的形式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这并不排除单音节形式与其搭配的可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到句法、语体、文章风格的影响,单音节形式也有与“小众”搭配的一席之地。正如上例,“小众书”与“学术书”、“冷门书”构成了排比的形式,受与其共现词语的音节数的影响,以及句式工整性的需要,在具体语境的作用下,“小众”这一双音节的形式打破自然最优音步的限制,与单音节词顺理成章地搭配在一起。当然,这种情况与“双音节+双音节”的搭配相比,数量较少。
e.“小众”+的+单音节名词 进口摩托
(6)做小众的人,欣赏小众的事,其实是骨子里的唯美。(东西南北,2008年第1期)
这一结构其实是“小众+单音节名词”结构的正式用法,“小众+的+单音节名词”的形式虽不是“双音节+双音节”的最优搭配,但在形式上与“双音节+双音节”搭配的结果一样,都是四音节的形式,符合汉语韵律特点。
f.“小众”+介词“之”+名词/动词
(7)风格时装 小众之选(申江服务导报,2008年02月21日)
“小众之”+动词“选”相当于“小众的”+动词“选择”,即“小众之选”也可以说成“小众的选择”,但作为文章标题,为了醒目和易读,就改双音节为单音节,并加上了具有书面语彩的“之”。
g、“小众”+词缀“化”,式
(8)那么,是什么促使了机器人教育变成“小众化”,又该如何实现机器人教育的“大众化”?(教育,2008年第28期)
(9)既然名师已经属于稀缺资源,如果再让他们做“小众式”的辅导,更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http://edu.people/GB/9084867.html)
雅马哈摩托车报价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大众化”就是变得跟广大众一致;适合广大众需要。而“小众化”则是适应小部分人的需要,使其为小部分人服务。随着“小众”一词弥补与“大众”相对的词语空位,“小众化”也与“大众化”相呼应,从而形成语言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称。
h、很/更/越来越+“小众”
(10)去年,奇瑞汽车上市的全新车型除战略小车A1外,只有开瑞和瑞麒这两款很小众的车型;吉利汽车方面,真正意义上的新车更是没有推出一款。(江南时报,2008年6月10日)
(11)分众化时代的媒介竞争不是比谁更小众,而是比谁更能为特定的信息和特定的趣味品位到切合它们的人。(新闻战线,2007年2月1日)
(12)不得不说,如张悬之类的小众独立音乐,如今已有被某些文艺青年媒体人恶吹导致气泡过大的现象,意思则就是越小众越精品,不听独立就没脸见人。(京华时报,2007年8月5日)
以上例子中的“小众”具有形容词的语法特征,能受程度副词“很”、“更”的修饰,也能用在“越来越”的结构中。这种用法突破了“小众”仅仅表示“小部分人”的限制,“小众”临时活用
为形容词的用法使“小众”的语义特征表达得更加鲜明。
i.单用
奋斗2.0 (13)“他们听说《世界》上映,肯定会等待影碟,而不会买票进影院。欣赏贾樟柯电 汽车维保
影的人毕竟是小众。”(京华时报,2005年4月12日)从语言使用的规律来看,“小众”一词单用应该是它最早出现的形式,在“小众”单用表达“小部分人”的意思以后,“小众”才和其他单音节、双音节、结构助词、词缀等相结合形成前面的所有的搭配形式。
2.“小众”的词性
从以上用例可以看出,“小众”具有两类词的语法特征。
一是作为名词,如a-g类,以及i类;“小众”的另一种用法具有形容词的某些特点,如h类。
但从“小众”的用法来看,名词是它最主要的语法功能,虽然有时也具有形容词的特点和用法,但是在整体的用法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是“小众”的偶尔之用。正如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少名词前面都可以用“很”等程度副词来修饰,但我们并不把它看作形容词。因此,从
词性上来看,“小众”仍是名词。
二、“小众”追根溯源
《说文解字》:众,多也。从众目。众意。会意字。甲骨文“从日下三人”,表示众人日出而作;或省日作三“人”,表示很多人的意思。
其实,在古代汉语中早有“小众”的用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a.“小众”表示“小部分人”。
(14)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卫侯朔何以名?绝曷为绝之,得罪于天子也。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见使守卫朔,而不能使卫小众,越在岱阴齐,属负兹舍不即罪尔。(《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这是“小众”用例的较早的记载,此例中的“小众”可解释为“小部分人”的意思。文献中“小众”做“小部分人”的用例并不罕见。又如:
(15)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
北,为王庭。其余荣威750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史记·大宛列传》)
(16)公又何必终年立敌,恳意相窥,徇一时之襟灵,取四郊之倦弊,今日得其小众,明日下其危墙,弊师无遗镞之忧,邻壤抱剥床之痛。(《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
例(15)讲述“小月氏”名字的起源。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号称小月氏。此处的“小众”也指“小部分人”。(16)中的“小众”也是同样情况。
b.作为专有名词的一部分,指高昌统治下的一个部族。
(17)所统有南突厥、北突厥、大众熨、小众熨、样磨、割禄、黠戛司、末蛮、格哆族、预龙族之名甚众。国中元贫民,绝食者共赈之。人多寿考,率百余岁,绝无夭死。(《宋史·高昌传》)
从文献中的用例来看,“小众”一词早有表示“小部分人”的意思,近年来流行的“小众”并不是新造词,而是古代汉语中出现过的词语的重新复出。
日产保姆车 三、“小众”重新使用的语言学解释
从文献的记载来看,“小众”一词并非近年来产生的新词,在古代汉语中早已出现。从文献的用例来看,当时的“小众”也有表示“小部分人”的意思,只是后来“小众”一词罕用以至于绝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收入了“大众”,而无“小众”。直到近年来“小众”才突然流行开来,这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小众”流行是语言与社会文化共变的产物
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的不断涌现是语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而某类新事物、新现象的大量出现就会影响到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化。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提倡个性、突出某一小体的趋势,人们开始关注这些小体的兴趣、爱好、口味,这种流行文化的出现,就要求语言中有一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小部分人的体”这一概念。这为“小众”的复出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小众”体现了语言构词的类推原理和相似性原则
汉语造词时,语言中原有的词语常常被作为造词的依据,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做某些成分的改换是最常用、最便利的方法。“大众”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基本词汇,其意义“大部分人”
也相当显豁。当需要表达“小部分人”这一概念时,作为“大”的反义词的“小”就最先被考虑到,采用类推的方法造出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的“小众”就顺理成章了。在语言自身具有的调节功能的作用下,“小众”就相应地承担了表达“小部分人”这一意义的任务,填补了原来没有专门词语来表达的概念和意义。由于“小众”的出现,打破了语言共时层面中只有表达“大部分人”的“大众”一词而无表达“小部分人”的专门词汇的不对称现象,从而形成暂时的语言平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