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六大新机遇
编者按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会带来深刻的变化,既带来新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机遇。而把握机遇的前提就是要先认识到机遇。那么,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哪些新机遇?我们邀请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对此进行了详细回答。
标志是哪国的品牌 “新常态”关键在“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有两个重要变化。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第二,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从低端转向中高端。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中国经济要实现“双中高”,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开启“双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民智民力。二是要改造传统引擎。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4个方面的阵痛:首先,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其次,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再次,房地产调整阵痛;最后是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经济转型中的四大阵痛决定了我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同时,也将迎来更多新机遇,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六大新机遇。
第一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城市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急剧升温。据统计,我国现有城市总数已超过30个,预计未来5到10年内,我国城市将涵盖全国815个城市中的606个,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占到城市总量的82%和92%。如今我国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些都与城市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城市今后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主平台,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更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从这个角度上说,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产业的竞争,更是城市的竞争。
第二是经济服务化。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将大幅上升,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服务化的新常态将为企业带来丰富的发展机遇。应努力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关注养老、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物流业、互联网相关产业等领域的新发展、新动态。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合力,提高民间投资参与的范围和比重,共同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与质量。
第三是发展低碳化。资源环境瓶颈压力加剧、新兴产业勃发、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都将创造绿低碳经济机遇。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也出台在即,将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绿经济发展将带动数以几万亿元计的“治大气”、“治水”、“治土”的投资,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第四是产业高端化。产业结构的水平要从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对冲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今后,我国应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是创新,要通过创新使我国企业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中高端,这涉及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通过营造“实业能致富,创新致大富”的环境,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兼容并包”的创新创业文化,推动合作创新和发展平台经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第五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提升产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是新常态下的一个新引擎。信息化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考察:一是产业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二是信息产业化。今后,互联网将改变城市、企业、金融等诸多领域。新的产业革命的特点是“互联网+X”。比如“互联网+金融”,等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制造业”,德国人称其为“工业4.0”,这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城市信息化”,等于智慧城市。目前,智慧城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这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第六是经营国际化。商务部统计显示,过去的一年,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在1400亿美元左右,约高出中国利用外资2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前,中国国际化战略转型需要实现从产品国际化走向企业国际化,从商品输出大国走向资本输出大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所有”,从出口导向转向投资立国,从大多数产品贴牌生产转向品牌创新,从低层次国际分工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从世界工厂“打工者”向全球资源“整合者”转变。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全面系统来总结如何打造新引擎和改造旧引擎。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实现产业升级,以创新驱动引领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引领新常态
需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创新与创业一体运行,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双手”推进,创造新引擎和改造旧引擎并重。当前中国的改革正在引领新一轮的创业创新浪潮,这将是中国经济重要的发展机遇。新一轮创业浪潮有四大动力:一是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业门槛与成本,推动新的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二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带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创新;第三是中关村、张江、东湖等高新区与科技园区作为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引领新一轮聚合创业浪潮;第四是当前出现的并购热刺激“职业创业人”崛起。新一轮创业浪潮有四大主体:一是金融危机催发海归潮推动创业;二是精英离职引发创业浪潮,现在不仅有官员“下海”,也有大量的科技人员“下海”,有很多人离开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成立新的公司,形成一种“裂变”;三是返乡农民工掀起新的草根创业浪潮;四是大学生创业潮。这些都将有利于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作者: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辜胜阻)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年会上表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要有新引擎,要实现传统动力向新动力的切换,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更多地用“中药”而不是“西药”,避免过度刺激而带来“后遗症”。
如何认识经济新常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何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辜胜阻认为,新常态至少有四方面的标志:
第一,速度的变化,过去三十多年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但这种两位数的高增长不可持续,现在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第二,动力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必须从传统的动力切换到新的动力,也就是说,要有新的引擎,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转向靠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促进经济内生增长,让改革激发转型活力;
第三,结构的变化,过去两年我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对外开放中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第四,质量的变化,从过去过度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转向着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三期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辜胜阻认为,处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经济面临四个方面的阵痛:首先,煤炭、钢铁、水泥、造船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其次,政府负债率较高,企业负债率超过国际警戒线,金融要“去杠杆化”;再次,房地产泡沫严重,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要“去泡沫化”;最后是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经济转型中的四大阵痛决定了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
辜胜阻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作为首要任务,防止经济急剧下行。而稳增长要靠微刺激,选择民间投资而非政府大规模投资的强刺激。“要更多地用‘中药’而不是‘西药’,要避免‘后遗症’。”
创新驱动引领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要有新引擎,要靠创新驱动来引领新常态。创新驱动要靠技术的创新和金融的创新“双轮驱动”,创新和创业一体运行,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双手推进。
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发展要靠创新。辜胜阻认为,在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人才激励重于技术开发,营造环境重于集聚要素,作为创新“软件”的创业创新文化重于设备厂房“硬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意志”要转化为“企业行为”。“创新是一种典型的长期行为,不是短期的投机行为。”
谈到如何实现创新驱动,辜胜阻认为:要营造 “实业能致富,创新致大富”的环境,必须做强实体经济。全球金融危机深刻的教训就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金融危机出现以后,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新转向实体经济,回归制造,回归创新。要发挥企业家的作用,重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有三根支柱,创新是灵魂,冒险是天性,敬业是基石。要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兼容并包、宽松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让创业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要推动合作创新和发展平台经济,构建创新联盟,走出创新“自闭症”。中国航天工业发展到今天表明什么东西不能引进,什么东西就能够创新。像航天工业国外技术垄断倒逼我们自主创新,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都是国外垄断,我们只能自主创新。三峡又是一种模式,靠技术的引进,学习,再创新,实现了水电重大装备30年的跨越。三峡模式是开放式创新的典型。要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构建支撑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第一要超常发展草根金融;第二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第三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发
挥互联网金融在推进金融改革中的“鲶鱼效应”;第四要积极发展面向中小微创业创新的政策性金融;第五要显著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完善VC、PE股权投资,大力发展天使投资;第六要完善多层次正金字塔式的资本市场体系,使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互动,建立不同市场间的转板机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