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汽车发展的背景
1.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背景与回顾
1认识汽车工业
汽车是惟一的一种"零件以万计,产量以百万计,保有量以亿计"的"第一商品",它的巨大市场潜力,不断产生着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使它成为各种高新技术争相应用的强大载体。
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走过一条发展汽车工业,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
汽车的生产和使用,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流水线大生产方式首创于汽车工业,精益生产方式也同样产生于汽车工业,这两种生产方式都对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它独特的"门到门"快速运送性能,改变着人们日常活动半径,大大提高了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效率。
新中国的汽车工业从诞生至今,已经年逾半百,但是她似乎还没有长大,她随建国后的动荡,走过了艰苦曲折的路程。多年来在发展中国汽车工业问题上一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和争论。
2、中国要不要着重发展汽车工业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中国一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汽车市场。长期以来因为汽车的供应不足,汽车生产利润丰厚,所以发展汽车工业成为我国各地区的自发倾向,这就促成了我国汽车工业的"散、乱、差"局面。虽然国家对汽车工业一直采取"目录管理"控制、整顿的政策,但直到目前,分散投资和引进所造成的"散、乱、差"局面仍未得到彻底改变,但却造成不公平不合理的竞争状态。
发达国家都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环保与节能技术和标准,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来解决汽车的能源、环保和交通堵塞三大问题,以便不断满足人们对交通便利的需求。同时通过发展汽车工业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所有发达国家发展的共同历程。
3、中国汽车工业的出路
有人说:"不是我们不想发展自主的汽车工业,而是因为我们与外国大公司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我们根本不可能与人平起平坐,更谈不上赶上人家"。
事实上,世间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当今的庞然大物都是由当初弱小得不值一
顾的状态下发展过来的。由于它的自强不息,不断地由相对非常弱小变成相对强大。当然,如果它自抱自弃,自毁前程,那就只好接受不平等的现实。历史的发展总是"后来居上","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世界在运动,汽车工业在变革,大变革伴随着新机遇。国土与人口不到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与韩国能做到的事情,难道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就注定做不到?!
除此之外,还有两方面更为直接的原因:一方面是外方力图强化控制,不想让中方介入产品开发。另一方面,不少中方觉得也没有必要去争取增长自己的开发能力--躺在外方身上感觉满舒服,品牌香,水平高,获利快,又不用辛苦,那么,"就让傻冒们去自主开发吧!"
殊不知依赖型合资犹如用治病,抽上几口,马上精力倍增,忘乎所以。可以入药,但是千万可别上瘾,一旦上瘾,就会身心日趋衰败,接着就是等待死亡!
中国具有充足的质优价廉的劳动力,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中国市场之大,需要各种不同层次与特点的商品,回旋余地也大。中国人最了解中国市场,这往往是外国人所最缺乏的。世界汽车产业正处于技术与经济结构大变革的时机,不但有挑战更有机遇。在这走
向知识经济,全球经济"重新洗牌"的时机,只要自强不息,不犯路线错误,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合作与分工中地位的被动局面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已经加入WTO,汽车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这新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的出路大体有两条:一是,努力主动争取双赢平等的国内外合作,但不是一味依赖。充分利用国内外物质与人才资源,努力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通过创造自有知识的自主品牌,锻炼队伍,造就人才,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使我国汽车工业进入"创新-增长能力-再创新-进一步增长能力"的良性循环。
另一条出路是,被动地卷入跨国公司根据本身利益而进行的"全球化重组"。中国的汽车集团自然地成为跨国集团的"子公司",而且还是缺乏技术能力的"子公司"。也许有人还可以称之为"双赢的战略伙伴"。但"没有能力的伙伴,也是没有用的伙伴",迟早面临被遗弃的命运。"没有技术的独立,就没有经济的独立,也就没有政治的独立"。在知识与技术在资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的今天更是如此。
集中扶植一汽、东风、上汽集团等优强企业尽快壮大实力。
如果我们现在继续控制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投资,那就相当于我们用国家权力保护了一块市场,将来拱手让给国外汽车制造商。中国汽车产业是政府行政干预最多、最深的产业,也是
最不成功的产业,以致早过“不惑之年”,仍属“幼稚产业”。中国今天有130家政府审批的汽车厂,而2000年的汽车总产量只有200万辆,其中轿车65万辆。虽然厂家众多,但是市场竞争严重不足。许多汽车厂已经不造汽车,靠倒卖“目录”过着滋润的日子。
世界汽车产业在100多年间经历了两次大重组,第一次是各工业国家内部几十个、上百个汽车厂重组为三五个大集团;第二次是在刚刚过去的两三年里,跨国之间的兼并重组。这一次风起云涌的大动荡在世纪之交尘埃落定。当今世界汽车格局可以概括为“6+3”:即六大集团:通用、戴克、福特、丰田、大众、雷诺;另有三个独立公司:本田、宝马、标致。
应该说,中国汽车业的第一次重组也还没有完成。曾经长期躺在计划经济襁褓中的中国汽车工业遇到了多重挑战:全球化兼并重组的激烈冲击、环保与能源的严峻压力、市场竞争初见端倪。再加上WTO加入在即,五年的保护期内能否有所作为?
政府扶植国内“三大”,迅速作大、作强,国家经贸委公布了《汽车工业“十五”规划》,在“主要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运用国家对重点企业的各种支持政策,集中扶植一汽、东风、上汽集团等优强企业尽快壮大实力。”三大企业对此迅速作出积极反应,如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就提出“扶强联弱”的主张。。今后汽车工业的管理应该是扶强联弱。用最短的时间,来整合目
前中国汽车工业的散、乱、差的局面。要成为汽车强国,必须建设汽车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三大”,可以用最少的投入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汽车企业。如果使用其它的方法去做,结果将有所不同,时间也会延长。扶植“三大”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原有的政府投入,管理起来驾轻就熟,问题是优惠扶植难以使过去的低效率得到根本的改观,致使中国与世界汽车工业水平不是缩小而是加大,实际上无法参与世界性竞争。同时排他性的垄断造成的不公平受到抨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博士认为,中国汽车业有必要和可能,而且无法避免经历一个竞争过程。当务之急是培育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包括大幅度放宽行业准入限制,允许各类负责任的投资者,特别是非国有投资者的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