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兰州近郊山洪暴发淹死陕甘总督
今年夏季,是一个令人无奈而伤心的季节,一次次向人们袭来的暴雨和洪灾,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个个惨痛的印痕。伴随着一场场暴雨,留在岁月深处的灾难记忆,也逐渐从人们的心灵深处得以浮现。
兰州依山傍水,号称山水名城,这水便是黄河,滚滚而来的黄河,在孕育了秀美的山水胜景的同时,也将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给了人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在兰州灾难记载中陕甘总督被突发洪水淹死,西固泥石流一次湮没50多人,洪水袭来人们上树逃生……至今令人难以忘记。
人类是伴随着灾难而长大的。在历史岁月里,一次次发生在兰州境内的洪水泥石流,尽管带来了巨大损失,但也锻炼了人们抵御灾难的能力。1981年9月,黄河兰州段发生每秒达5600立方米的洪水后,黄河就随之归于平静,但这并不意味着黄河洪水从此销声匿迹;相反,越是平静之时,也意味可能会发生更大的灾害。
回忆灾难是为了更好地记住灾难,并为战胜灾难积蓄力量。今日,就让我们聆听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兰州百年图志》主编袁志学讲述兰州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
永登天降暴雨,陕甘总督殒命
兰州的水灾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黄河及其支流引发洪水;另一个是各地顺山势分布的沟道的洪水泥石流。相比较而言,黄河沿线的洪灾人们比较容易防范,因为它有踪迹可循。各个沟道中的洪水、泥石流就极其难以防范,它纯粹是意外事件了,因此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非常大。清同治年间,上任半年多的陕甘总督沈兆霖就因此而毙命。
沈兆霖是浙江钱塘人,曾任吏部侍郎,督江西学政、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作为堂堂陕甘总督,从一品大员,沈兆霖为何会被洪水淹死呢?
大体情形是这样的:到青海境内处理军务的沈兆霖,结束军务后,一路返回兰州。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初七,沈兆霖带着护卫等人,沿着今永登县通远砂沟向永登县城出发。通远砂沟是当时永登通往西宁的主干道,就在他们行走到距离永登县城三四里的“二道岭”时,一场大暴雨忽然而至,干旱砂沟无处可避,沈兆霖只能督促随从加速前进,争取早点赶到三里路外的永登县城。没等他们赶到县城,暴雨引发山洪突然袭来,等看见水头,躲避已来不及了。民间传说,为了镇压洪水,沈兆霖先将自己的靴子扔到了水里,结果不管用;只好赶紧再把官帽扔进水里,可是山洪更加猛烈。
危急关头,沈兆霖将陕甘总督大印也扔进水里,但依旧不起任何作用。此时沈兆霖及三十多名随从都面临灭顶之灾,人们只有各自逃命,沈兆霖来不及逃离,被洪水冲走了。如果是北方人,一般会选择往高处跑,因为砂沟中洪水来得快,也去得快,只要站在高处避开水头,基本上就没有事。可惜的是,沈兆霖是南方人,根本不明白北方水情。
总督遭遇洪水失踪,这是震动陕甘官场的大事件。永登县(当时为平番县)地方护理不周的罪责是难免的,当时县衙内乱作一团,无奈中知县想了一招,将山神、土地、城隍等木胎泥塑像拉出来拷问一番,试图减轻责任,蒙混过关。
事发五天后,沈兆霖的遗体才在永登满城北门一带被人发现。当时官方的说法是,他端坐在舆中,神如常。这自然是美誉之辞了。实际上,人被洪水冲了五六里地后,早已是面目全非了。洪水袭来,就连现代化的钢铁小汽车也会被冲得破烂不堪,普通的、血肉之躯的人怎么可能抵得住洪水的冲击而端坐舆中神如常呢?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兰州沟道洪水泥石流的危害极大,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悲剧。西固泥石流一次湮没五十人
兰州地区地质结构多为黄土层,各县区境内沟道众多,一旦发大水,松软的黄土层就会被大水裹挟而下,形成泥石流。
“泥浆冲沟而出,向大街上直奔而来”。这是一位叫雨梅的西固市民记忆中的一次特大泥石流。
1964年的夏天,对西固人来说,注定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季节。6月12日、19日和7月20日,西固连降暴雨,洪水沟、脑地沟、马耳沟等沟道连续发生泥石流。前后湮没工人住宅21栋,伤亡157人。在这三次泥石流中马耳沟泥石流是造成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1964年7月20日,是个星期日。凌晨三时,西固一带突降暴雨,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堵塞了马耳沟,洪水积聚于此,逐渐形成了堰塞湖。五点多钟,堰塞湖溃坝,洪水裹挟着泥浆冲出沟道,向人们袭来。雨梅当时住在西固先锋路的一个小平房里,他被大雨惊醒时,小平房内的积水已经有20厘米了。很快,他听说南山根一带遭受水灾了,于是就赶过去救灾。到了现场,他看到泥石流将兰州炼油厂的21栋平房冲毁湮没。
后来统计,此次泥石流造成50人死亡,164人受伤,4人下落不明,同时冲毁了部分农田。这是百年来兰州发生的一场规模比较大的泥石流。民间传说,白塔为镇洪水而修建
自西向东穿城而过的黄河,历来是兰州城池的最大威胁。水文资料统计表明,兰州市区的洪水威胁主要来自黄河干流和市区81条山洪沟道。
汽车被水淹了怎么办 从上世纪初至今,仅黄河兰州段及周边就曾发生过7次较大规模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其中1904年和1981年黄河发生的两次大洪水,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据推算,1904年的洪水流量为8600立方米/秒;1981年,黄河洪水流量为5600立方米/秒。这两次洪水淹没范围之广、经济损失之大,均让人触目惊心。
幸运的是黄河多次发大水,兰州城却能安然无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民间传说,主要原因是白塔山上的白塔镇住了河中蛟龙。这个白塔专门为镇黄河而修建,其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据说在明代,有位皇帝巡游来到兰州,晚上,皇帝听见四周轰轰隆隆的声音响个不停,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他问官员究竟是何缘故,官员们说,声音是黄河流水发出的,兰州四周山环抱,故而在夜深人静时,听到水流的响声特别大。皇帝说,既然如此,为何不让我去看看黄河呢?官员只好如实说,黄河大水不断,人们生活困苦不堪,怕皇帝见了会心烦。皇帝到了黄河岸边一看果然如此,就叫官员想办法治理黄河,结果一连几天都拿不出办法。
一天晚上,皇帝做了一个梦,一个老人告诉皇帝,黄河兰州段住着龙王的第九个儿子,他不守规矩,经常捣乱,引发大水。老人给皇帝留了一张图,说在黄河北岸的山上照图修筑一座白塔就可以镇住龙子,让他乖乖听话,洪水就会少许多。皇帝将梦告诉地方官员,人们这才在现在的白塔山上修筑了白塔。
当然这只是个民间传说。在明代,黄河就大水不断,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六月,黄河上游连降大雨,引发河水暴涨,当时河水四溢,从西到东六十里地段上,淹死数百人。后来,还有几次比较大的水灾:清道光七年(1827年)七月,兰州黄河水涨,兰州、榆中沿河及东部各滩田、房屋淹没甚多,受灾众无处栖身;清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二十二,黄河水大涨,兰州浮桥被冲断,盐场堡沿河淹死百余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