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金融创新 服务现代农业
作者:暂无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年第38期
    本刊记者 刘月姣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金融。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9 月22 日,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高峰论坛在京举行,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专家学者200 余人参加,本刊记者为您精编与会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吴晓灵(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
    发展合作经济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股份制的商业银行,不可能回到合作制了,只能重新构建一个新的信用合作体系。基于生产合作社的信用互助,才有生产力。农民信用互助组织植根于生产合作社内部,一般在行政村内,适合熟人社会的特点,坚持社员制、封闭性,不吸储还贷,不支持固定回报,不对外投资,不以营利为目的,
是社员之间没有资金池的信贷行为。农民信用互助组织能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小额分散的资金需求,大家都是有生产依靠的,就是一个互相了解的守信用的主体,把个人的信用捆绑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集体的信用,这样就为其他的正规金融机构、大金融机构的服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与现在世界各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农信社是不一样的,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农民互助组织的市场准入和合规监管,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做了明确规定,下一步要完善扶持政策,搭建好这个正规金融的毛细血管,提供更好的农村金融服务。
    方星海(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近年来,证监会积极发挥证券期货市场在服务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服务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加强期货市场建设。截至目前,我国已上市22 个农产品期货品种,2 个农产品期权品种,覆盖粮、棉、油、糖、林木、禽蛋等主要农产品领域,初步形成粮食、油料、油脂、纺织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风险管理工具。二是不断完善合约制度。进一步明确食用大豆的期货合约定位,解决进口大豆进入期货市场交割问题。增设玉米交割仓库,开展集团化交割。将棉花期货基准交割地调整至新疆,确立新疆棉花生产区的价格代表性。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海期货交易所以精准扶贫项目为抓手,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郑州商品交易所以基地为依托,不断推广典型案例。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动互联网、等平台向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连续权威和免费的期货市场信息服务。四是稳步开展“保险+ 期货”试点。2016年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共开设18 个“保险+ 期货”试点项目,涵盖13 个省
区,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下一步,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推动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推进黄大豆1 号国际化,构建全球非转基因大豆定价中心,同时适时向企业和投资者开放黄大豆2 号期货。二是完善农产品期货新品种上市机制,逐步推出苹果、红枣、纸浆、20号标准橡胶、生猪、化肥、马铃薯等农产品期货,加快上市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产品期权。三是稳步开放保险+ 期货试点,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高广滨(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
    吉林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着力打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管道。一是构建新型普惠融资服务体系,努力破解“信息不畅”难题。成立了省级农村金融服务总公司,铺设近千家村级金融基础服务站,组建了省级物权融资服务总公司和42 家县级分支机构,启动了农村信用信息动态化采集与应用工作,建立了省级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努力填补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二是扩大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努力破解“物权不活”难题。抓住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有利契机,着重在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赋予其金融产品属性和抵押担保权能上做文章,努力推动土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目前,全省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份已扩大到39 个,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三是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努力破解“增信不足”难题。2016 年初,投资40 亿元注册成立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先后建立16 个分支机构,搭建起覆盖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业大县的信贷担保网络,粮食经营主体担保费率仅为1%。四是加大农业保险创新力度,努力破解“风险不散”难题。取消全部
产粮大县的主粮作物保费补贴配套,大幅提高玉米、水稻、大豆、花生、葵花籽等主要作物的保额标准。在7 个主产县开展了玉米价格“保险+ 期货”“保险+ 期权”试点。在承保物化成本的基础上,还将积极探索保产量、保收入的有效途径,拓宽农业保险的路子。
    方春明(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安徽省从金融服务供给侧发力,着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是加快培育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机构等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尤其是推动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2014 年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83 家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同时,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2015 年末在全国率先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二是大力促进政银担互联互动。探索建立了“4321”新型政银担体系,开发了“劝耕贷”担保产品,无需任何抵押,对贷款坏账由银行承担20% 风险损失责任,市县担保机构、省担保集团和政府分别按4︰3︰1 的比例共担风险。三是积极发展双重农业保险服务。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开展商业性补充农业保险,选择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开展试点,省级财政给予50% 保费补贴。四是不断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自2015 年起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为农村金融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大力推进扶贫小额信贷。五是持续优化农村征信环境。逐步建立县域信用信息采集机制,以县级为单位建立征信数据库,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户、小微企业信用状况设定授信等级,发放信用贷款,有力夯实了农村金融发展基础。
    于红(财政部金融司副司长):
    近年来,财政部不断创新支持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改进涉农金融服务。一是加大普惠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给予奖励,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机构和网点给予补贴,引导加大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2013-2017 年中央财政累计拨付涉农普惠专项资金约260 亿元。二是推动农业领域PPP 发展。财政部与农业部联合印发实施意见,明确深入推进农业PPP 发展的路线图。三是创新设立农业产业基金。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重点投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和带动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项目。截至2016 年末,已投资项目16 个,金额29.27 亿元。下一步,要着力构建支持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的长效机制。一是政府引导、市场为主。
    以市场作为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推动。二是鼓励创新、防范风险。制定适度宽松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监管政策,为金融创新预留适度的余地和空间。同时密切关注新兴业态风险,制定一系列前瞻性、系统性的风险防控政策。三是因地制宜、统筹平衡。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财政政策,支持对象、发展目标不要过于泛化。财政要更好地保证困难人的基础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适用性。四是明确责任、协同推进。加快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实现各类金融主体能够有基础、有条件发展农村金融。加快形成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做到重心下沉。
    李均锋(中国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
    结合银行业服务农业现代化,加大改革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谈五点建议。一是创新体制机制。
    要进一步把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扶贫金融事业部专业化建设做实,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接地气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对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核的力度。二是创新服务渠道和方式。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地利用新型技术,特别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解决物理网点覆盖不到的空白地区问题。三是创新信贷技术。要创新向广大农户发放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趋势,创新发放中长期贷款。推广循环贷,使农民和企业贷款不受过桥的影响。四是创新抵押担保和风险分担方式。要健全政策性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大力发展动产质押,特别是要用活应收账款、订单、保单等质押方式。要大力推广政银担、政银保合作,解决信贷风险分担。五是创新监管和政策支持的方式。在尽职免责制度、续贷制度、不良贷款容忍制度、考核制度等方面,要对“三农”金融服务出台差异化监管政策和精准化的扶持政策。
    吴静(中国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
    近年来,保监会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农业保险转型升级。一是保险覆盖面快速扩大。
    2016 年,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17.2 亿亩,农业保险承保品种达211 个,基本覆盖了农林牧渔各个领域,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农业保险市场。二是功能作用进一步发挥。2016 年农业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2.2 万亿元,约占农业GDP 的30%,是保费收入52倍。中央财政补贴杠杆率放大到128 倍,共有4575 户次受灾农户得到保险保障。三是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2015 年,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启动以扩责任、提保障、降费率、减理赔为核心的农业保险产品改革,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与农业部门的合作,共同研究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方式、新途径。下一步,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保险活水流入实体经济,用金融的血液疏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滞塞。二是准确把握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政策目标上,要从转移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向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多重目标转变;功能作用上,要从基础的经济补偿向防灾减灾、扶贫开发、担保征信和辅助社会调控等综合扩张;发展动力上,主要依靠财政补贴的单核驱动模式向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农牧参保意识增强的多核模式发展。三是聚焦现代农业风险需求。以扩面、提标、增品为核心,构建保险责任广、保障程度高、理赔程序简、费率水平合理的服务体系。
    汤敏(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
    通过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做普惠金融,都绕不过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利用互联网优势的大数据分析,创造金融的新模式,开拓了普惠金融的新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一般利用自身的支付体系和终端销售能力,在农业经营中与供应链中心企业合作,再向这些企业的上游合作农户放贷,而企业的下游销售也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电商企业内完成,形成了一个闭环,这可能是互联网金融下,把现代农业公司与上游的农户以及下游的市场和消费者,在生产、消费、资金、保险等全部环节整合起来的未来农村金融的核心模式之一。互联网金融有规模扩张快,规模大,成本低,覆盖率高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它有可能成为推动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因此,互联网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能够让金融服务更普惠,但也面临很多挑战。
    让互联网金融坚持普惠金融的定位,需要政策引导,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同时,还要进行差异化的监管,一方面要引导特经营,防止与其他银行同质化发展;一方面也应对农户融资占比高、服务“三农”有特的金融机构,与其他银行一样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在鼓励发展过程中,要防止出现数据垄断、市场垄断导致的金融垄断,因为互联网金融掌握了企业的上下游,会情不自禁去追求某些环节的高额利润,这就要允许更多的有资质的公司加入竞争,避免垄断。
    周其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金融,在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研究一个问题,如何增加农业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吸引金融服务。农业如何动员金融?不能老是财政逻辑,不能老打政治牌、悲情牌。根据市场最终消费的调查数据,城乡居民人均开支中,花在食品投入上就有5100 多元,是最大头。要养活十几亿人,食品消费这么高,农业是第一大产业,也是个强势产业。
    不要一听农业就是弱的,就是需要扶持的,农业也有另外一面,只是另外一面我们讲得不够,不容易用金融的逻辑动员金融来给农业服务。农业可以走高端,可以有很强的竞争力。比如“褚橙”,从科学种植到规范管理,把品牌做起来了,把市场做起来了,把价格做起来了,它的竞争力就形成了,金融机构就会抢着要为它服务,这就符合金融的逻辑。农业要做大做强,除了要提高质量效益,还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这样做,农业的潜力就会更大释放出来,农村金融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从事农业工作,既要懂财政逻辑,也懂金融逻辑。农业不是一定要靠补贴才能搞起来的,如果那样,农业是走不出来的。今后要在农业食品领域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总之,农业要增强竞争力,才能吸引金融服务,要会玩“高低杠”,低杠也要,高杠也要,同时注意不要让杠杠彼此抵消,要学会把几个资源同时动员起来,形成合力,服务于农业现代化。
现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