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数 | 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 |
1 | 1 | 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以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一度》为例 | 赵雪;丁晓晓 |
2 | 20世纪上海电影院宣传营销 | 余佳丽 | |
3 | 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的比较与反思 | 张菁 | |
4 | 李欣 | ||
5 | 全球背景下科教影视的创作与市场:2012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展评暨制片人年会会议综述 | 程素琴 | |
6 | 浅谈动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 张若琦 | |
7 | 一部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变迁的生活史诗:《小麦进城》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综述 | 李杰 | |
8 | 道与法: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提升的理念与路径:2013《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 苗棣;刘文;胡智锋;刘俊 | |
9 | 日常语境下的记者微博研究 | 王辰瑶 | |
10 | 《小麦进城》:进城农民自我奋斗的颂歌 | 李胜利;间蓉蓉 | |
11 | 江西苏区口语广播探究 | 赵玉明;庞亮 | |
12 | 新媒体美学:兼论数字艺术的本质与特性 | 邱志勇 | |
13 |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关键问题和人才要求 | 向勇 | |
14 | 进城进到情感深处的动人故事:《小麦进城》的意义 | 周星 | |
15 | 北京动漫产业政策实施效果与评价 | 刘斌 | |
16 | 理念·实践:让纪录片走进大学校园:首届“青春中国”颁奖庆典暨央视纪录频道大学生纪录短片训练营综述 | 刘俊 | |
17 | 改革的生命呼吸 开放的脉搏跳动:评电视剧《小麦进城》 | 高鑫 | |
18 |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区域性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战略探讨 | 陆正宁 | |
19 | 前苏联-俄罗斯新闻出版管理体制的嬗变 | 赵均张欣然 | |
20 |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一个世纪 | 吴辉 | |
21 | “播音感受”的静态构成分析 | 陈竹 | |
22 | 现代公共关系伦理史纲 | 胡百精;杨奕 | |
23 | 沟通与和谐:汉语全球传播的渠道与策略研究 | 张国良;陈青文;姚君喜 | |
24 | 论中国特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 | 蔡惠福;顾黎 | |
25 | 上海三网融合视听媒体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沈嘉熠;范金慧 | |
26 | 超媒介影视叙事的概念厘定与特征研究 | 刘荃;韩晶 | |
27 | 传播学视野中的大数据与新媒体发展: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英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对话综述 | 刘怡;李慧君 | |
28 | 凤凰卫视谈话节目媒体话语的主体化构建 | 刘静;邓秀军 | |
29 | 模块化价值创新: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整合战略研究 | 刘茜;任佩瑜 | |
30 | 传媒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机遇与责任:2012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综述 | 罗青;蔡静 | |
31 | 参与·记忆:关于中国社区影像传播效果的重新检视 | 罗锋;翟菁 | |
32 | 2012中国传播论坛:“传播与全球权力转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姬德强 | |
33 | 在美食的表象下:透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 龙念 | |
34 | 互联网时代:“传播行动者”的重构:第五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研讨会综述 | 张志安 | |
35 | 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 | 耿益;阮艳 | |
36 | 网上的自我发现之旅 | 胡泳 | |
37 | 我国电影产业投融资现状探析 | 赵莹 | |
38 | 中国语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泛化与政治化倾向 | 何村 | |
40 | 三网融合与无线网络新竞争格局:探讨多屏、多终端互动的营销应用 | 黄也平;杜怿平 | |
41 | 论电视影像介入下甘南藏区农牧民消费方式的重构 | 王晓红;韩亮;张硕勋 | |
42 | 审美化的表达:看电视剧《小麦进城》 | 王伟国 | |
43 | “内外有别”:从对外宣传到跨文化传播 | 郭光华 | |
44 |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对节目主持人类型化培养的裨益 | 马谛 | |
45 | 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分析报告(上) | 黄会林;封季尧;萧薇;罗军 | |
46 | 新媒体背景下的科普传播对策研究 | 曾静平;郭琳 | |
2 | 1 | 关于喜剧小品的反思与展望 | 谢旭慧 |
2 | 从“先进典型”到“鲜活面容”:雷锋题材影像研究初探 | 张龙;李沫 | |
3 | 网络炫富:精神贫困与价值迷失 | 蒋建国 | |
4 | 谈政府对外传播中的“硬环境”:“相互依赖”与“交叉依赖”的视角 | 刘小燕 | |
5 | 网络体性事件爆发机理:“传播属性”与“事件属性”双重建模研究:基于195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QCA) | 李良荣;郑雯;张盛 | |
6 |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 | 庞井君 | |
7 | 电视剧中的城市想象与记忆:以表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电视剧为视角 | 王利丽;刘爽 | |
8 | 电视媒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内涵与基本路径 陈旭鑫 | ||
9 | 北京广告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 常泽鲲;张静华;苑天阳 | |
10 | 国际主流媒体发展战略研究及其对中国国际传播的启示 | 黄廓;姜飞 | |
11 | 去疆域化的语镜解构:李安电影的“长尾理论” | 叶基固 | |
12 | 新媒体渠道变革及其营销管理效率分析 | 张宏;吴丹恒;张路遥;兰之馨 | |
13 | 我国传媒产业转型期发展的新模式研究 | 赵文晶;王馨慧 | |
14 | 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文化”视角反思 | 陈友军 | |
15 | 重构解读框架:网络时代的主流媒体与中国社会共识:当代中国媒介变革透析 | 林晖 | |
16 | 2012年中国电视剧研究现状分析 | 金丹元;马楠楠 | |
17 | 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对策研究 | 禹建强 | |
18 | 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分析报告(下) | 黄会林;封季尧;萧薇;罗军 | |
19 | 沉浸传播的形态特征研究 | 李沁 | |
20 | 城乡统筹格局中的农村电影:以重庆市为例 | 田义贵;黎光容 | |
21 | 澳门口述历史的发展和前瞻 | 邓耀荣 | |
22 | 浙江卫视综艺节目创新创优实践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 胡瑞庭 | |
23 | 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 | 刘利 | |
24 | 我国网络媒体可信度测评研究 | 詹骞 | |
25 | 我国微博侵权现象、特性及其对策 | 靖鸣;祁丽婷 | |
26 | 论我国传媒法教育及相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 李丹林 | |
27 | 全媒体背景下地方院校成人教育发展困局及应对 | 詹碧澄 | |
28 | 党报: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九届(2012)年会综述 |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 | |
29 | 悟・现实:超越想象的传媒:第十届亚洲传媒论坛综述 | 刘新鑫;高国庆;王凤军 | |
30 | 媒体呈现:女航天员的性别角:以S网对女航天员刘洋的报道为例的性别分析 | 谭琳;齐鸣宇 | |
31 | 从符号视角简析电视剧的视觉艺术元素 | 郁剑 | |
32 | 中日韩动漫产业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 魏婷 | |
33 | 触控时代的数字化互动出版探析 | 白冰;徐金佳 | |
34 | 中国早期民营广播期刊《无线电问答汇刊》研究 | 刘书峰 | |
35 | 提高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表述能力:对中国外销型电视剧传播内容的思考 | 何晓燕 | |
36 | 播音员主持人压力测评与诊断工具浅析 | 安萧宇;王鹏 | |
37 | 论国际舆论建构中的“巧权力”逻辑 | 武闽 | |
38 | 微博角管理与城市电视台品牌战略 | 陈建华;孙健;路宝君 | |
39 | 对外传播新思路:以广西电视台针对周边国家开展外宣工作为例 | 覃彤 | |
40 | 论网络视频话语的日常化 | 王晓红 | |
41 | 媒体外交中的政府角 | 张小娅 | |
42 | 张颂谈播音学术发展源流 | 郑伟 | |
3 | 1 |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中国境遇 | 闫云霄 |
2 | 城市重大灾害中的应急响应与信息传播 | 石婧 | |
3 | 心理需求对日本漫画创作与传播的影响 | 洪沉 | |
4 | 中美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动机分析: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 | 路鹃;亢恺 | |
5 | 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特点 | 陈艺文 | |
6 | “无旧可怀”的“怀旧广告”:消费逻辑中的“怀旧风潮” | 任景华 | |
7 | 微博外交:美国驻华使馆微博使用情况研究 | 杜志红;侯悦 | |
8 | 体性事件中微博舆论领袖意见的形成、扩散模式及引导策略探讨:以2012年“宁波PX事件”为例 | 王灿发;李婷婷 | |
9 | 接近真实的必要、可能及其限度:关于真实问题的若干思考 | 闵惠泉 | |
10 | 母语和外语:究竟哪个更重要:对我国近30年来语言教育体制的反思 | 史博公;朱自洁 | |
11 | 中国的新媒体营销教育:挑战及对策:基于广告学专业教师的调查 | 初广志;李晨宇 | |
12 |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成就和问题 | 雷跃捷 | |
13 | 的第一个十年(2001—2012):基于集体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 | 郝永华;周芳 | |
14 | 网民意见表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议题属性和网民社会心理的双重视角 | 陈旭辉;柯惠新 | |
15 | 电影:城市形象营销传播的另类渠道解构 | 周凯孔;阳新照 | |
16 | 从万达集团并购AMC论全球电影终端市场变革 | 严郁郁 | |
17 | 众筹新闻:网络时代美国新闻业的创新及启示 | 张建中 | |
18 | 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表达与国际传播:解析纪录片《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 | 张国涛;苟博;李艳 | |
19 | 现实与真实的力量:2010—201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风格特征评析 | 武新宏 | |
20 | 对抗性电视娱乐节目探析 | 刘冠;王黑特 | |
21 | 论当代电视剧中的微观政治 | 张爱凤 | |
22 | 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内容数据库开发研究 | 黄建远 | |
23 | 电视融合影响力的制度性构建 | 周妍 | |
24 | 辩论性节目中嘉宾与主持人的重音实证分析:基于重音与意图突显的视角 | 章礼霞;李大勤 | |
25 | 谣言研究新方法:活跃度内容预测因子探究 | 熊炎 | |
26 | 国产英模电影传播的生态视域透析 | 何祖健 | |
27 |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 | 王平;谢耘耕 | |
28 | 微博问政:自媒体时代我国民主政治改革的新动力 | 傅雪蓓 | |
29 | 我国报纸评论版的优化路径探析 | 李舒 | |
30 | “富二代”“官二代”媒介话语建构的共振与差异(2004—2012) | 张洁 | |
31 | 2012年度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基于9种CSSCI期刊的分析 | 刘自雄;刘年辉;马凯;何冬英;刘子倩 | |
32 | 现代论坛媒体微博的内容特与生产机制研究:以三家报纸的为例 | 涂光晋;陈敏 | |
33 | 多级传播路径下的网络视听信息影响力评估体系建构 | 周勇;陈慧茹 | |
34 | 受辱与抗争:解析媒介身体叙事中的潜暴力话语 | 孙金波;范红霞 | |
35 | 社交电视:传统电视的社会化生存及其网络分析 | 郭小平 | |
36 | 论电视文化生态的和谐 | 周军;孔令顺 | |
37 | 视像的深度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 | 张晶 | |
38 | 市场、品牌与卫视的“主流化”生存:卫视品牌价值观分析 | 李兆丰 | |
39 | 论政治文明与媒体权利 | 李向阳 | |
40 | 体性事件中微博舆论领袖意见的形成、扩散模式及引导策略探讨:以2012年“宁波PX事件”为例 | 王灿发;李婷婷 | |
41 | 现实与真实的力量:20l0-201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风格特征评析 | 武新宏 | |
4 | 1 |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大众传媒明星生产研究 | 岳璐 |
2 | 奥林匹克运动与商业化传播 | 白敬锋 | |
3 | 历史•理论•意义:西方女性主义电视批评综述 | 吕晓志 | |
4 | 微传播,微关系:对广东省三个政务微博的考察 | 张宁 | |
5 | 西班牙媒体三大报纸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以“十八大”期间涉华报道为例 | 贾中山;朱婉君 | |
6 | 中国艺术在美国的传播及其思考:以美国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的艺术传播为例 | 刘桂荣 | |
7 | 类型化电台的特点及主持人的作用: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为例 | 章莹莹 | |
8 | 中华文脉 国家影像——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研讨会综述 | 唐陟 | |
9 | 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参与式行动的视角 | 郑素侠 | |
10 | 媒介融合态势下播音主持业务的适应性需求:以广播媒介为研究对象 | 刘楠 | |
11 | 论动画思维在动画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从动画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谈起 | 马建中;索晓玲 | |
12 | 当代中国国际新闻报道发展与学科建设: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创办30周年研讨会综述 | 吴敏苏;金勇;李新宇 | |
13 | 省级卫视移动社交应用分析:以安徽、江苏、湖南三家电视台为例 | 赵昱 | |
14 | 上网时间对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的影响 | 喻国明;许子豪;赵晓泉 | |
15 | 简论美国媒介环境的变迁与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形成 | 赵卓伦 | |
16 | 多媒体时代的文学形态与文化价值担当 | 逄增玉 | |
17 | 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从“比较文化学”到“跨文化传播学” | 徐翠 | |
18 | 新媒体时代的国产电影舆论生态 | 凌燕 | |
19 | 体主持电视综艺节目上下文语境分析 | 薛亚青 | |
20 | 电视剧创作应重视结局叙事 | 于金伟 | |
21 | 媒介消费支出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微观经济角度下的实证研究 | 曾凡斌 | |
22 | 二元框架与“弱者”事件报道的真实性 | 朱若谷 | |
23 | 2012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 张同道;胡智锋 | |
24 | 传媒政治的特征 | 李宏 | |
25 | 论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战略:以柏林电影节近年中国获奖作品为例 | 曹小晶;雷萌 | |
26 | 面对变局,超越惯性,重建方位感:2012年中国电视业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 蒋虎;宁文茹 | |
27 | 我国电影产业链优化发展策略: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 金雪涛 | |
28 | 城市文化传播:以通州为例的分析 | 刘宏 | |
29 | 商业动画电影的题材选取模式探析 | 陈叶子 | |
30 | 对“市民记者”概念的质疑 | 吴廷俊;王大丽 | |
31 | 社交媒体与非盈利组织的危机传播 | 曾繁旭;戴佳;席悦 | |
32 | 媒介文化美学表征形式的当代嬗变 | 李勇 | |
33 | 作为文化建构者的城市电视台 | 沈文锋 | |
34 | 《莱韦森报告》与英国报刊自律的未来发展 | 周丽娜 | |
35 | 五大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 | 田维钢;杨蒙;郎靖和 | |
36 | 现代传媒:从“传”到“媒”的演进 | 严军琦;任金州 | |
37 | 用户主观感知视点下的农村地区互联网创新扩散研究 | 叶明睿 | |
38 | 旅游地营销传播组合策略 | 马琳 | |
5 | 1 | 视社会与法频道春节特别制作特别编排新探索 | |
2 | 情感的表达与精神的寄托:CCTV-12春节特别节目《时光擂台》导演手记 | ||
6 | 1 | 专题研究·“传播与全球权力转移” | 赵月枝 |
2 | 央视纪录频道魅力绽放第50届戛纳春季电视节 | ||
3 | 革命题材历史剧中的先锋性:以张黎导演作品为例 | 孥磊 | |
7 | 1 | 2013年全球新媒体发展态势探析 | 严三九;刘峰 |
2 | 媒体整合的中国式逻辑: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规模扩张的路向与前景 | 谢江林 | |
3 | 政治传播研究中的几个核心命题辨正 | 荆学民;刘胜君 | |
4 | 新媒体语境中的文化引领与价值形塑 | 陈伟军 | |
5 | 历史视野下的国家与广播 | 李煜 | |
6 | 脱轨的新闻框架与动态的文化霸权:“9・1 1事件”十周年报道的跨文化分析 | 唐佳梅;单波 | |
7 | 体性事件中媒体对底层体的社会政治心理影响研究:基于“乌坎事件”的实地调研 | 李春雷;姜红辉 | |
8 | 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文化形象分析:以马来西亚为例 | 刘琛 | |
9 | 蒙太奇美学新论 | 颜纯钧 | |
10 | 当前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现实困境 | 张丽 | |
11 | 深圳市南山区福利院老人的电视收视心理及行为研究 | 何建平;李向阳;张薇 | |
12 | NGO与中国在非洲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的建构 | 龙小农;陈阅 | |
13 | 粤港两地电视剧生产体制发展异同比较研究 | 戴剑平;吴谦 | |
14 | 符号・模式・修辞:中国电视虚构再现中的法律生产 | 陈笑春 | |
15 | 美国家庭剧的叙事创新:以电视剧《绝望主妇》为例 | 李庚 | |
16 | “衣冠禽兽”的文化符号读解:以明代官服制度为例 | 张玲 | |
17 | 海外商业性纪录片的原则与实践:以两部“歌舞伎町”作品为例 | 阎立峰 | |
18 | 寻最美乡村医生 讲述感动中国故事:央视纪录片《寻最美乡村医生》叙事学分析 | 方毅华;刘耕 | |
19 | 空间理论视角下微电影电视化的范式:以陕西卫视《华夏微电影》为例 | 徐小兰;李荣 | |
20 | 论长尾时代下微电影的四种商业模式 | 王家乾;苏大为;夏月悦 | |
21 | 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 张炜;苏静 | |
22 | 大数据的缘起、冲击及其应对 | 钟瑛;张恒山 | |
23 | 营销传播学理论演进的诠释学观照 | 星亮 | |
24 | 网络视频语境下国产电视剧的困境与突围 | 唐培林;张晗 | |
25 | 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路径 | 卜希霆;齐骥 | |
26 | 新媒体的价值构造与传播运用 | 曹劲松 | |
27 | 转型中国的互联网特景观:网络动员与利益诉求 | 任孟山 | |
28 | 论网络空间的“类公共”特性 | 卢锋 | |
29 | 广播电视学:作为学科的内涵与知识体系 | 石长顺;柴巧霞 | |
30 | 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创新 | 李珮 | |
31 | 作为“权宜之计”的后现代性:对微电影文化的解读 | 常江 | |
32 | 电影“中国梦”完满实现路径与方向专家研讨会综述 | 沈维琼 | |
33 | 关于播音主持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思考 | 金重建 | |
34 |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对话的流动空间与叙事方式 | 王宇 | |
35 | 近十年韩国主流电影倾向的类型化分析(2000-2010) | 范伟清 | |
36 | 浅谈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虚构表意方式 | 王昔 | |
37 | 从中国典籍英译视角看跨文化交际教学 | 张玲 | |
38 | 新闻格式化的退与进:城市新闻台发展路径探索 | 朱敏 | |
39 | 地域性与归属感:社区报生存与发展策略分析:以北京社区报《和平人家》办刊实践为例 | 李立;施佳佳;潘文英 | |
40 | 少儿广播科普节目与少儿发散性思维开发 | 江柳明 | |
41 | 论提高电视剧的文化传播力 | 王梁;王凤军 | |
42 | 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新定位 | 刘玮 | |
43 | 新媒介下政治选举候选人的媒介使用分析:以美国2008年及2012年总统大选为例 | 连少英;康西 | |
8 | 1 |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 | 李洪岩 |
2 | 从统治到治理:国家在传媒政策全球化的地位与作用 | 李继东 | |
3 | “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的价值应用与传播路径”论坛会议综述 | 藤依舒;袁媛 | |
4 | 冲击与吸纳: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常规 | 白红义 | |
5 | 主旋律电视剧中的革命宗教情结及其诗化转渡 | 徐洲赤 | |
6 | 新媒体视域下城市电视的本土化优势重构 | 于春生 | |
7 | 西藏藏语广播影视媒体的发展与变迁 | 赵靳秋;余萍;刘园园 | |
8 | 全球化时代的传播史:理论、方法与路径:2013中美新闻传播双边学术会议综述 | 韦路;赵璐 | |
9 | 基于数字化影像特效的灾难片的暴力美学研究 | 许迪声;王翔宇 | |
10 |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办刊策略分析:以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为例 | 刘越 | |
11 | 青少年网络美育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功用 | 陈静宇 | |
12 | 吉尔·德勒兹的“大脑电影”:以阿仑·雷乃的《死之恋》为例 | 徐辉 | |
13 | 话语信任与网络体建构:社会化媒体的信任机制研究 | 张杰 | |
14 | 从失范到规范:对未成年人犯罪报道的反思 | 陈静 | |
15 | 展示传播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交互性及其应用:以敦煌文化的当代传播为例 | 姜申;鲁晓波 | |
16 | 藏族人类学纪录片发展述略 | 张明 | |
17 | 海外传媒集团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思考 | 龙思薇 | |
18 | 计算机图形艺术与现代图像传播探析 | 郭开鹤 | |
19 |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广播与微博的互动 | 黄楚新;邱智丽 | |
20 | 视屏媒体时代与传媒理论创新 | 西冰 | |
21 | 大数据助力社会科学研究:挑战与创新 | 沈浩;黄晓兰 | |
22 | 高等教育质量传播:价值、内容与策略:基于传播学的方法 | 王保华;葛自发 | |
23 | 影像消费空间的历史阐释:社会历史视野中美国电影院的发展历程与现实价值 | 张才刚;金洪申 | |
24 | 语言传播主体影响力的评估与管理 | 张政法 | |
25 | 中外电视节目素材销售的比较研究 | 薛华;程春丽;李兴 | |
26 | 当代北方狩猎民族人类学纪录片的文化叙述 | 雷建军;梁君健 | |
27 | 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强国与“中国梦” | 张开;张飞越 | |
28 | 简论网络时代的影视批评 | 马晓光 | |
29 | 中国电影产业的完片风险及控制机制:基于投资方的角度 | 张辉锋;李甜露 | |
30 | 风险社会语境下政务微博的政府形象塑造:以“7·21北京大雨事件”中“@平安北京”微博传播为例 | 孙振虎;张驰 | |
31 | 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一种媒介技术史的视角 | 周逵 | |
32 | 中外媒体英语新闻语言学对比研究 | 麻争旗;李忆南;贾天怡 | |
33 | 创新与坚守:宁夏卫视改版效果调查与分析 | 韩亮,张硕勋;孙亮全 | |
34 | 超媒体时代城市台的文化抉择与创新理念:兼论张载“四句名言”对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启示 | 顾亦兵 | |
35 | 广播电视媒体强化“新闻立台”的路径探析 | 高永亮 | |
36 | 由价值链到价值网:动漫产业的内生增长模型 | 高薇华 | |
37 | 品质化追求:后娱乐时代电视节目创新趋势 | 李滨;王云峰 | |
38 | 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和科研的新取向 | 李良荣;张华 | |
39 | 电视访谈中的评论性话语引导标记 | 郭娟 | |
40 | 中国电影需要编织自己的“科幻梦”:由好莱坞科幻电影引发的思考 | 赵伦;温晓红 | |
41 | 关于我国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的思考 | 范周 | |
现代传播2013年总目录
本文发布于:2025-01-27 14:39: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谈谈现代议会制度的发展
- 下一篇: 什么是现代农业
实时天气 2025-01-27 13:35:14发布
北京
-
温度:-12℃~-2℃
西北风3-4级转
-
明天晴转多云
0 西北风
-
后天晴转多云
1 东风
-
大后天多云转阴
0 东北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