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的意义
作者:渠远庆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09年第09
        [摘要]无为而治是管理者积极追求效率无穷大的过程和终极目标。要实现无为而治,管理者必须树立无为的态度,积极地探索管理的规律,用符合规律的无为的方法进行管理,按照无为而治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素质。
        [关键词]无为而治 现代管理 效率
       
        “无为而治是对管理效率的追求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因此,管理者要探索管理的规律和加强自身修养,尊重规律,逐步减
少不合规律的作为、消耗和浪费,增加产出,提高效率,管理的输入达到了无穷小的无为,管理的输出达到了无穷大的无不为,管理效率无疑是无穷大,这样就实现了无为而治。对效率的追求,不仅管理者遵而为损之又损,决策层和终点操作层之间的距离及管理人员的数量也要损之又损。要提高效率,一是必须提高技术,二是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无为而治是一种人生态度
       
        “现代论坛无为而治是管理者对待功名利禄的一种态度。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员工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员工,帮助员工实现目标而不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组织有了业绩要归功于众,更不要居功自傲。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就是说要相信组织,相信众,有功于组织会得到相应的功名,有利于众,众会推举你,有能力会得到相应的职位,有贡献会得到相应的回
报,有功不居功,功名会有合理的归属。管理者报酬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态度,因为在分配过程中他们起决定作用。管理者如果不顾国情地追求高薪,会加剧矛盾,挫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和谐稳定。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无为而治是管理者面对众的一种姿态。管理者面对众要谦虚,不要摆官架子、盛气凌人、刚愎自用,管理者越是这样,众越是敷衍他。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无为而治是基于人性纯朴、积极的认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人性如果不积极如何白化、自正、自富,人性如果不纯朴如何自朴。因此,管理者要相信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自主管理;管理者如果能做到无私欲,众肯定会受到感染,进而也无私欲。
        “无为而治是一种权力观。权力为谁用、为何用,是不同的权力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无为而治者是为民谋利。得民心者得天下,权力只有得到下属的认可才能发挥效力。
        “无为而治是合乎规律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世界大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世界既已大同,自然不需要圣人,不需要圣人才有圣人无为,才有终极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就是遵道善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管理者不但要认识规律,还要积极按规律办事。
       
        “无为而治是一种管理方法
       
        无为是一种效率最大化的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如下这些方面的内容:
        不妄为。第一,不要勉强为之。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就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落后或超前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利于事物的发展。在组织管理中,众不理解的,不要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会事与愿违,要做好教育和引导;众理解了,认同了,事情自然就好办了。第二,不要不可为而为之。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
事物,这违背了客观规律。因此,不管主观意愿如何,注定是会失败的。组织的制度是不可违的,违之破坏制度建设,扰乱活动秩序,降低效率,增加损失。第三,不要为所欲为。个人或企业如果不顾法律、制度、道德为所欲为,无疑会自取灭亡。第四,不要朝令夕改,来回折腾。治大国若烹小鲜,如果政令频出,朝令夕改,频繁地来回折腾,众就会不知所措,劳而无功,造成浪费。
        下有为上无为。无为而治者发挥下属的能动性,让下属自我管理。第一,参与决策。决策前让员工参与,错误容易发现与修正,也有利于创新。决策过程让员工有参与感,结果让员工有成就感,决策之后让员工有认同感,这样的决策执行有众基础,力量强,效率高,效果好。第二,充分授权。让下属承担责任,必须授予其对等的权力。授权以后不要随便越权,才能充分发挥下属的潜能。给下属注意越多,下属创新越少;指挥越多,下属积极性越低;包办越多,下属依赖性越强。管理者不要怕失去权力,愿放权;管理者要信任下属,敢放权。第三,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就是用目标激励原理,使员工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目标管理重在结果,让员工对结果负责,给员工充分的过程构思与行动自由。目标的制定要基于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不要强加给员工。第四,启用人才。管理者能识人用人,大才大用,人尽其才,才能无为而治。
        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一,管理者应抓大放小,抓主放次,抓特殊放一般。抓大放小才能统揽全局;抓主要放次要,才能提高效率;抓特殊放一般,才能取得经验,有立有破。第二,做自己善做的、该做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发挥自身优势,不要盲目多元化,盲目兼并,盲目求大。企业要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不要做有害的业务或产品。做自己善做的才有效率,做自己该做的才能长久。第三,抓两头放中间。国外现代控制论者提出一种所谓黑箱管理艺术,就是不打开黑箱,控制输入,考核输出,就是抓两头放中间。
        形象管理。管理者良好的形象是员工行为的榜样,具有不管而管的作用。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的良好形象激励着臣无不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为之治,贵在身体力行,行不言之教。
        为而不争。如果企业的产品市场开发,立足在无竞争领域,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就会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成熟的企业,离开红海,进入蓝海,研究市场潜在的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引领市场。
        文化无不为。文化的作用就是以柔克刚,润物细无声,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实现
无为而治?第一,无为而治需要自由。要使下属无不为,就要给下属自由。有了自由才有自主,有了自主才能自愿,有了自愿才有自觉,有了自觉才能主动。自由、宽容的环境,下属发挥的空间大,心情愉悦轻松,敢于尝试,创新容易发生。第二,无为而治需要平等。传统的等级制度创造了人和人之间的实际不平等,容易扼杀真理,不利于创新。要实现无为而治,必须消除传统等级制度的影响,倡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格平等、机会平等、标准平等。第三,无为而治需要纯真。消除道德风险不排除技术和管理手段,但更需要人的纯真,只有纯真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道德风险。纯真天性的回归,需要建设纯真的文化,要建设纯真的文化需要管理者率先示范,身体力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三,无为而治需要共享。共享权利,决策不断下移,权力不断下放,全员参与管理,利益共享。共享愿景、成果、快乐、思想、经验、资讯,还要共享错误与失败,分担痛苦。共享使组织成员积极主动、自我管理,共享使组织学习更快,发展更快。第四,无为而治需要利他。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利他的结果就是利我。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现在很多优秀企业都树立了明确利他的理念,说明利他是合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始于利我终于利他。从利我出发,人们就会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信息失真,消耗增加,利我者其自身利益难保。人人利我,管理者不能不为,疲于奔命;人人利他,顺其自然,管理者自然无为
        先有为后无为无为的境界和条件要靠人去创造。萧规曹随就是前人的有为在先,后人的无为在后。管理者若效法扁鹊之为虽能力挽狂澜,但其消耗大,损失多,不如效法其兄为之于未始,治之于未乱,堵蚁穴于堤未溃。有堵蚁穴于先就没有堵溃堤于后,即先有为后无为
       
        “无为而治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