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 15以申克的音乐理论分析,体系了形式——自律论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刻影响。③申克的音乐理论分析面向的是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强调的是音乐作品的“内部分析”,探寻音乐作品的内在规律。
在二十世纪30年代后期,形式——自律论从申克的“结构”观念中已经发展到“秩序”、“组织”观念中并且进一步深化。其中斯特拉文斯基明确地对“情感论”持否定态度。④认为情感主要是某种生理现象,情感的产生是一种生理反射并不能成为音乐创作的前提。那么音乐作为理性、智力的产物,本质上讲是通过人类创造性的意识活动赋予声音和时间以形式的。
60年代初叶,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建立在结构主义思想基础上,将音乐视为乐音的有组织的、具有特定秩序的结构的这种观念开始动摇。斯托克豪森前期的音乐观念是建立在结构主义原则之上的,认为作曲就是将以序列为原则的音乐材料组织在一起。后期斯托克豪森的高度组织化的结构开始解体,首先将音乐的秩序化演奏解体,其次电子音乐标志着乐音的秩序结构解体,那么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形式”也自然就解体了。
约翰·凯奇认为:音乐是一种纯粹可观的东西,是音响自身而不是主观的情感的表现。也反对音乐成为人为理论的工具或者表现人类情感的工具。那么在这种观念之下,凯奇走向了音乐的“不确定性”。所谓的“偶然音乐”也是建立在他对音乐目的和意义的放弃,对无欲无为的强调。
以上则是形式——自律论的演进过程,从建立十二音体系到申克音乐分析法,再到“秩序”、“组织”的深化,随后逐渐慢慢打破乐音的高度秩序结构到最后直接破除了音乐的存在形式,都是自律论的深刻影响之下走向的极端。实际上以上所探讨的几位音乐家都并不是坚决的自律论音乐观念的绝对拥护者,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对自律论的批判性内容。那么在凯奇全面放弃音乐的控制时,也出现了自律论音乐哲学逐渐向东方艺术哲学的转型,或者说出现了东风西渐的哲学影响。
三、自律论面向东方音乐哲学的转向
形式——自律论存在的自身缺陷实际上是在批判感情论的过程中,否定了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任何音乐之外的内容,排除了音乐同音乐之外的思想范围有任何关系,把音乐看作是绝对自律的,这就从根本上割断了作为精神现象的音乐同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影响形式——自律论破灭的一个重要背景。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的衰退,也体现了与现代主义的对立与决裂。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中主要体现在主体的消亡解体——也就是“自我”作为单元体的灭亡。主体的解放不仅意味着个人得到解放,还将一切从形式、秩序、限制中解放出来。“自我
”不存在,所谓“情感”也无所寄托;那么“情感”也就不能存在了,西方文化中心的固有思维模式逐渐被打破,开始了对他者文化的关注与探寻,在这一背景之下,东方文化进入到西方视野。
以约翰·凯奇为例,他的音乐理念中东方禅宗思想的痕迹尤为明显,对禅宗美学思想的借鉴与挪用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构成。⑤凯奇曾明确表示:“倘若没有禅宗,我不会达到今天的造诣。因此,我对禅宗心怀感激。”他的音乐实践以“生活本来面目”为原则并创造性地运用“空的节奏结构”,以此来颠覆人们对传统音乐
的认知,使音乐作品呈现出极具禅宗意味的“空的诗意”。基于对“空”的理解,在作品《4分33秒》中约翰·凯奇提出的“空的结构”概念,指出在艺术家划定的时间结构之内,任何声音都可以被列入到“空的时间框架”之中。
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局限以形式——自律论凸显出来之后在有意或无意识地将目光转向东方,乐黛云先生所说:“当人们感到自身文化比较强大时,他们在异文化中寻求的往往是相似的东西,以证实其普遍性;反之,当其文化自身暴露出问题时他们又不免将理想寄托于异文化。”⑥在形式——自律论面临的自身的体系崩塌瓦解,艺术家正是希望借助东方文化进行某种自我救赎。
基于于润洋先生的《现代西方哲学导论》中论述的关于音乐自律论的产生,不仅具有时代背景,早在古希腊时期的音乐模仿论;毕达哥拉斯“数为万物本源”说;柏拉图认为形式美按其本质来说是绝对的,以
现代论坛及中世界经院哲学认为音乐美是上帝美的绝对体现;康德的《判断与批判》第一次为自律论从哲学方面提供了依据,以上都是自律论产生的必要历史条件。但在自律论逐渐走向极端时,西方的艺术家又从东方音乐哲学中汲取灵感并进行创作实践,体现了当时东学西渐的过程。如今,东方文化被湮没在西方文化中几近失语,东方的话语权体系在全球化语境中一再被解构,面对如此的情景,如何深入挖掘东方文化在世界性话语体系中的当代价值,重构东方话语体系以实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才是真正需要值得深思的问题。■
注 释:
①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2.
②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3.
③ 于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74.
④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83.
⑤ 史蒂芬·阿迪斯&雷·卡斯.约翰·凯奇:禅宗牛图[M].美国:里士满大学博物馆,2009:11.
⑥ 乐黛云.西学东渐·总序[A].陶耐侃.庞德与中国[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参考文献
[1] 王洪.音乐的自律、他律问题思考——兼评《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19-20.
[2] 张前.具有深厚功底的一部学术力作读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J].人民音乐,2000,(01):49-51.
[3] 鞠寒玲,吕金国.浅析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兼谈音乐的自律与他律问题[J].大众文艺,2009,(06):99-100.
[4] 刘承华.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区分标准和学理依据[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01-110+5.
[5] 李晓峰.爱德华·汉斯立克与“自律论”音乐美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