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建立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行动计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2.01.06
【字 号】云政发〔2022〕1号
【施行日期】2022.01.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建立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云南省加快建立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
  2022年1月6日
云南省加快建立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转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计划。
云南汽车网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重点突破、创新引领、稳中求进、市场导向的原则,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
水平保护,以绿低碳为导向,大力推进能源、产业、运输、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建立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把云南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新时代云南绿发展迈上新台阶,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云南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转型成效明显,高质量发展的绿元素更加丰富,“三张牌”优势更加凸显、绿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化水平不断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碳汇水平持续提升,绿技术创新和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3.5%、15%,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8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6%以上。到2035年,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以“三张牌”为代表的绿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绿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持续优良,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二、全面构建云南特绿产业体系
  (三)以做强“绿能源牌”为重点,加快推动工业绿化转型。继续做大做强清洁可再生能
源发电装机规模,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在适宜地区适度开发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打造金沙江下游、澜沧江中下游、红河流域“风光水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继续开展大江干流水电站前期研究。促进大中小水电与光伏、风电优势互补,构建智能、高效、绿、可靠的智能电网。推动昆明市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城市。发展电化学储能项目。推进“风光储充放”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全省电力装机总规模达1.5亿千瓦以上。
  推进绿能源和绿制造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打造绿铝高端产业集,发展高附加值特产品,向终端铝产品制造延伸,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部绿铝合金化,力争全部就地转化为铝材和铸件。打造绿能源产业集,把曲靖市打造成“绿能源牌”先进制造基地、光伏之都核心区,以昭通市为重点加快建设绿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把文山州打造成中国绿铝谷核心区。
  (四)以做特“绿食品牌”为抓手,深入推动农业绿化发展。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思路,持续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塑造“高原特”绿有机农产品整体形象,建设一批绿有机产业基地。合理规划集中连片的种植基地、适度规模的养殖基地、具有带动能
力的加工基地,建设一批“绿食品牌”产业基地。将曲靖市、保山市、红河州、文山州、大理州、临沧市打造成“绿食品牌”现代农业基地;以红河州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洱海流域先行争取部省共建国家级绿农业发展先行区。推行绿有机生产,推进有机产品认证。到2025年,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00家以上,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加工产值达到2万亿元;加强农膜污染治理,以烤烟种植为重点,建立健全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当季农膜回收率80%以上;持续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发挥好秸秆耕地保育和种养结合功能,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加强田间灌溉设施建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40万亩;持续做好长江“十年禁渔”,把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打造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流域绿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合理规划养殖生产布局,促进高原特淡水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行水产绿健康养殖,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等现代生态循环产业新模式。
  (五)以做优“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为突破,提升服务业绿化水平。全产业链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保健康养等新业态。把昆明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地,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支持保山市以腾冲市为主要载体,打造世界一流的文化体验目的地、田园综合体、温泉康养度假区。支持红河州建设文
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开发生态旅居、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新业态,加快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引领带动“医疗+养生”、“养老+定居”等产业发展。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科学选址,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半山酒店。2025年底前,宾馆、酒店、民宿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以高速公路、骨干道路沿线为重点,突出路基生态养护和绿化工作,打造移动风光带。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提高旅游村镇公路服务能力,推进通用航空与旅游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大理州、丽江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迪庆州、怒江州、普洱市、临沧市等“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创新交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鼓励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鼓励旅游汽车租赁平台发展,积极发展自驾游、自助游。2025年底前,打造3条美丽公路、12个绿机场。
  引导会展企业、展馆方、搭建商等践行绿办展理念,鼓励政府办展率先使用环保型材料。以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为创建主体,打造一批提供绿服务、引导绿消费、实施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的绿商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产品、水电资源应用,提高新建数据中心绿标准,强化存量数据中心绿化改造,到2025年,全省数据中心绿等级普遍达到4A以上,清洁能源应用比例大幅提升。
  (六)深入实施节能降碳行动。科学开展能耗“双控”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对照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科学有序做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持续开展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对钢铁烧结烟气、焦炉烟气和高炉煤气实施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排放,到2025年,钢铁行业全面完成大气污染物治理超低排放改造。提高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磷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以现存规上工业企业为重点,加快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建材、造纸等行业绿低碳改造。鼓励企业开展绿设计、选择绿材料、实施绿采购,推行绿制造、绿包装、绿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环保。
  (七)建设高质量绿低碳循环园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园区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持续优化重大生产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园区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园区循环化水平。科学编制新建产业园区规划,严格能耗、水耗、物耗、环保、产业循环链条等准入标准;着力推动既有园区循环化改造,编制“一园一策”改造方案,促进园区内产业循环耦合,推进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污水收集处理及回用、固废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
、预处理和处置设施。推进工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建设。2025年底前,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八)大力发展绿环保产业。在重点资源型产业中推广应用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在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固废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全面实施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治理,发展以环保技术、环保应用和服务为主的环保产业。加强技术支持、融资服务、产业链配套等,发挥景谷产业园区国家绿产业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在清洁能源、绿铝硅、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培育一批绿产业示范。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到2025年,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三、有序构建绿流通贸易体系
  (九)构建绿交通体系。完善多层次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形成国际交通高质便捷,省际交通高效发达,省域交通互联互通,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乡镇村庄全面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统筹融合交通枢纽与交通网络,加快发展滇中新区等重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完善机场、火车站、公路客运站、轨道交通站点之间的换乘和接驳
服务,推动各方式和各层次交通网衔接顺畅,提升枢纽一体化交通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绿联运。积极调整运输结构,鼓励应用多式联运等高效运输组织模式,多式联运占比、换装效率显著提高。重点在滇中城市、大理州、普洱市等地发展公铁联运,在昆明市发展空铁联运,在临沧市清水河发展海公铁联运,在昭通市水富港发展公铁水联运,在西双版纳州关累港发展公水联运。发展绿城市货运配送,强化干支衔接能力,实现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到2025年,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不断降低,交通污染防治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