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检测系统设计
作者:周航博
来源:《硅谷》2014年第09
        随着汽车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普及,汽车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交通安全问题,而这些交通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汽车的制动出现故障所导致的。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汽车的制动检测。文章主要介绍汽车制动性能检测意义、汽车制动性能检测发展状况和汽车制动性能检测技术指标,最后设计一套汽车制动性能的检测机构。
        关键词汽车熄火 制动检测;指标;机构图
        中图分类号:U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9-0010-01
        1 汽车的制动性能检测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公路的大量兴建,汽车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交通安全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汽车量占全球的1.9%,但是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的15%左右,现在我国已成为全球交通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据调查主要原因是汽车
的制动失效和制动不良所引起的。汽车的制动性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在较短距离内快速停车,并且能够使汽车在刹车过程中行驶方向保持稳定,除此之外也要保证汽车在行驶距离很长的下坡时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车速,并且具有在坡道上保持长时间停驻的能力。而在这些交通事故中,因为汽车制动距离过长或在刹车过程中行驶方向不稳定造成的事故占了很大比例。据统计在一个城市一年内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250起中,因制动距离过长造成的事故占总数的40%;因制动调头引起的事故占总数的6.4%。因此只有汽车的制动性能良好、可靠,这才能保证我们在行车过程中的安全并减少事故的发生。
        2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发展状况
        汽车的制动性是指汽车在行驶时刹车后在较短距离停车且偏离原轨道较小角度。汽车检测早期主要是根据工人师傅的经验,即人们常讲的望(眼看)闻(耳听)切(手摸)方式对汽车进行检测。但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和机械加工工业的发展,汽车制动检测方式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越来越具有人性化、智能化、精度高、检测快的特点。现在检测系统主要运用的原理有:惯性式与反力式。
        3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技术指标
        3.1 制动效能
        指汽车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停止的能力。评定制动性能的指标包括制动力、制动距离、制动时间和制动减速度。
        1)制动力。制动力是通过踩刹车使汽车车轮与地面产生一个与行驶方向相反的切向反作用力,该作用力产生一个与汽车行驶速度相反的加速度,使汽车速度减为零。
        2)制动距离。制动距离是指在规定的初速度下,从脚踩下刹车开始到汽车停止时所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包括了制动协调时间和以最大减速度持续制动时间内汽车驶过的距离。而且制动距离是评价汽车制动性能的最直观的指标。
        3)制动减速度。制动减速度是制动力对汽车产生的与行驶速度相反的加速度。汽车检测时主要采用的是平均减速度或最大减速度。从行驶安全上来看,应该要求较大的制动减速度,因为制动加速度越大,汽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停止,从而使制动距离变短,避免刹车过程中的撞车。
        4)制动时间。制动时间是从踩下刹车到汽车停止所经过的时间。它是评价汽车制动性
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3.2 制动稳定性
        制动稳定性是指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其行驶的方向保持在一定偏差范围内。
        4 检测机构的设计
        机构设计,如图1
        1 机构主体示意图
        计算机接收左右两组滚筒上的传感器传送的速度信号并将该信号与初设数值进行比较,当信号数值与初设数值存在差异时,计算机向变频器发出控制信号,变频器通过改变电机的转动频率来控制电机转速,使装有传感器的滚筒的转速达到初设数值。
        基本原理:开始检测汽车的制动性能,汽车驶向实验台,被测车轮放于装有传感器的滚筒上,发动机熄火,变速杆置于空挡位置,然后启动电动机,通过控制滚筒的转动使车轮达到制动初速度。制动前先关掉发动机电源,再按规定的踏板力或制动气压踩下制动踏板。当
车轮制动后,滚筒在惯性力矩作用下继续转动,其转动的圈数与滚筒周长的乘积即相当于车轮的制动距离。在规定的制动初速度下,制动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被测车轮制动器和整个制动系的技术状况。滚筒的制初速度、制动减速度和依靠惯性力矩转动的圈数,由测速传感器发出电信号,用计数器记录。
        参考文献
        [1]赵传利,马效,郁一坤,等.军用汽车安全检测知识问答(六)[J].汽车运用·月刊,200211.
        [2]崔靖,周忠川.汽车综合性能检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杨绍林,金力.简明汽车检测设备使用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4]Shadle Scott GEmery Lloutd HBrewer Howell K.Vehicle braking stability and control.SAE 8030562.
        [5]Katsushi MatsudaHiroyuki ShinjyoMasaharu HaradaKouji OhataKunioSak
ata.A study on heavy duty truck stability control by braking force controlSAE Review 1999.20.
        [6]张金柱.汽车制动试验台关键技术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工程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