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际主流市场 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访中集车辆总经理李贵平
作者:左伏桃
来源:《专用汽车》 2010年第9期
    本刊记者左伏桃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竞争格局和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国外的汽车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将市场重心东移。我国专用汽车行业也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年初,国务院已经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而对我国专用汽车行业而言,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一些汽车企业已开始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车辆)换帅。
    从进入专用汽车行业至今,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中集车辆一路“攻城略地”,一跃成为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龙头老大。今年初,中集车辆开始改变战略,转向“精耕细作”,旨在优化管理,提升效率。在经济发展方式转换过程中,中集车辆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什么?有哪些新的思路和措施?对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前景有哪些判断?前不久,本刊记者独家采访了中集车辆集团新任总经理李贵平先生。
    这位“60后”总经理此前一直主管中集车辆的海外业务,业绩不凡。今年开始主政中集车辆产业,可谓担子不轻。他谙熟经济理论,对国外专用车产业的发展模式、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深入研究;国际并购和市场开拓实战经验丰富;观点独到、犀利,发人深思.是一位学者型的老总。中集车辆的发展壮大改善了整个行业生态
    记者:在进入专用车行业的短短几年里,中集车辆的发展如日中天,促进了行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进步,有力推动了行业的兼并重组。请介绍一下中集车辆产销业绩及产品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谈谈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李贵平:自2002年进人道路运输车辆行业,2004年中集车辆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专用车生产商。目前,生产能力和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中集生产的各类专用车产品占中国相关车型市场份额接近20%。
    2009年,中集车辆实现销售收入110.13亿元,完成销量9 92万台/套,产品的盈利能力超出预期。车辆业务的重点主导产品如罐式车、混凝土搅拌车、自卸车的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应该说内外部环境因素至关重要。2009年,国内经营环境较好,在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下,专用车特别是工程类用车的需求激增。而以钢材为主的原材料价格又持续走低,使产品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与此同时,通过几年的磨合,集团内各工厂的生产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专用车产能的储备准备充分,较好地满足了2009年超预期的旺季订单需求。此外,中集车辆集团总部的综合
营运管控能力也有了长足进步。以销售为龙头的营运体系,实现了集团化统一销售策略,有效推进了车辆业务的研发、制造、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在新车型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方面,2009年我们在英国启动了欧洲工作研究室项目,重点研发面向全球的先进行走机构项目,为国际化协同设计与新产品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内投资8 000多万元,建成了专用车行业首家检测、实验中心。在消化、吸收欧洲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完成了第二代欧洲侧帘车产品的成功研发和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欧洲冷藏车的研发、试验以及样车制作等,预计201 1年初将正式投放欧洲市场;中集车辆核心零部件配套业务取得新进展,2009年驻马店中集华骏铸造二期项目全线建成投产,该铸造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是国内目前最先进的,已具备了年产铸件12万吨,年加工60万套轮毂、制动鼓等配件的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重轻、互换性好优点的中集二代车轴已正式进入市场应用。
    在加强供应链管理方面,通过与主要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在零部件研发、制造到产品配送、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关键环节上已初步建立起了较完善的配套体系,有效提升了对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链控制能力。正是基于内外部因素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使中集车辆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困难时期,其盈利能力和绝对营业额远超预期,集团的综合营运能力不断增强。
    记者: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专用汽车集团公司,中集车辆在企业管理上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李贵平:行业内有种说法,中集车辆的发展靠得是收购与兼并。我认为这话只对了一半。中集车辆能有现在的规模,收购、兼并固然功不可没,但也与中集自身的创新和全面发展紧密相关。我认为中集车辆的快速发展,应该是不断认识、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结果。
    2002年,中集刚进入专用车行业时对专用车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到2004年完成对通华和华骏的收购后,对专用车行业和产品才开始有了一些系统性认识。也就在这一年,中集车辆完成了第一个自建生产基地项目一深圳专用车生产基地的建设。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企业,从2004年的l万多台,迅速发展到2006年的3.6万台,成为中集车辆最主要的出口基地和盈利大户,产品覆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东南亚、海湾等地区。
    2005年初,中集车辆在国内成立了专用车行业内第一家4S店,开始了对营销模式的探索。
    2008年,中集车辆成立营销服务有限公司,全权负责国内专用车产品销售网络建设与管理、车辆售后及增值服务体系的建设与运营、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及公告管理等等。这标志着中集车辆在业务的运营模式上开始逐渐实行生产、销售分开的全新战略。目前,中集车辆集团己建有5个区域中心店、25家省级4S店和超过400家售后服务站,营销管理能力与营销服务网络的同步升级,为有效履行客户服务承诺提供了保障。
    2008年,我们又成立了中集车辆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有效地促进了产品
销售并提升了综合竞争优势。
    被收购与兼并的企业加入中集车辆后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因为,中集车辆给这些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充足的资本,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国外先进的技术,使这些企业在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和眼界。可以这样说,这几年的收购与兼并,中集车辆在壮大自己之余也改善了整个行业的生态。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个成熟的企业,不光要考虑赚钱,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对一个生产企业来说,社会责任一是为客户提供经济、安全、高效的产品;二是通过自身努力引导行业发展与进步,在环保、节能等方面作出表率。进入专用汽车行业以来,中集车辆虽不是有意为之,实际上也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例如关于我国栏板半挂车穿梁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就起源于中集车辆,现已成为我国半挂车的主要结构形式。可以这样说,中集车辆在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方面,是作了自己应尽的努力。
    转变发展方式: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增长
    记者:从年初到现在,中集车辆一直在进行调整。请问作了哪些调整,调整的目标是什么?
    李贵平:这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从今年年初开始,中集车辆就着手进行内部调整。首先是重新组建了一支高管团队。这个团队将承担的责任是引领中集车辆产业快速发展,业务范围
包括旗下17家国内专用车企业、6家海外公司以及3家零部件企业。未来三年我们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年产值200亿。
    其次是优化内涵,提升效率,提高整个车辆产业的盈利能力。在过去的几年里,中集车辆已经完成了外延式扩张。未来三年,中集车辆将更多的专注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程的改进,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说,在三年内,中集车辆将不再进行收购兼并,也不会去盖新工厂,而是着手完善内在功能,优化生产流程,加强技术升级,改善技术装备,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实现中集车辆的规模效应。
    如何改善和提升生产效率,中集车辆要做的事情很多。目前正在做的工作之一,就是继续推行产品标准化工作,努力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产品结构的经营目标。我们先后启动了搅拌车、栏板车、骨架车、自卸车、厢式车、罐式车等六大类产品的标准化工作,相继推出了一批基本型产品。
    我们已拥有了近20家企业,有实行标准化的基础,也有标准化的需求,可以实现集约化的经营管理。一方面是实行外购件的标准化,提高供应链的供货效率,节约采购成本。另一方面,我们推行标准化,可以实现高效管理。
    中集车辆的重点是国内
    记者:从主抓海外市场到掌控全局,您认为中外两个市场有什么不同,这两个市场哪个是重点,关系如何?
    李贵平:过去的五年里,中国专用汽车行业获得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发展机会,未来五年也许还是如此。所以,我们的市场重点,依然是国内。
    在中集集团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一直在探索和推动“中外互动”模式。例如“中美互动”、  “中欧互动”计划,努力加强国内团队与海外团队的交流与合作,派工程师到欧洲去学习,了解市场,努力研发,及时做好产品转换;海外中集也派人来国内帮助搞好质量控制。这些举措使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很快,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迅速而有效地增强了中集的综合竞争力。这一点,在中集车辆下属子公司近几年的发展中非常典型。如我们旗下的中集华骏,这几年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家工厂大量吸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对海外市场,我们的定位是,通过向欧美主流市场的延伸和渗透,做最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学习先进的设计、工艺,促进国内生产水平的提高。我们今后的重点是做大海外市场,增加品种和销量。目前中集已经掌握了欧美主要物流运输产品的生产技术,如厢式半挂车、侧帘厢式半挂车、冷藏半挂车、罐式半挂车等。但这些产品在欧美的销售并不均衡。在美国,中集一直以厢式半挂车为主,2009年才开始销售冷藏半挂车,罐式半挂尚未开始。在欧洲,中集一直以罐式半挂车为主,侧帘式半挂车为辅,
冷藏半挂车还没有开始。所以,我们将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填补这些区域空白,并逐步使半挂车的销售均衡化。居安思危,立足长远
    记者:回首过去,您如何评价中国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展望未来,您对中国专用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有哪些看法?
    李贵平:五年来,中国市场需求旺盛,这是发达市场不能想象的。这也无疑给所有生产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积累了大量资本和经验。问题在于如果上天再给一个这样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该如何利用所积累的资本和经验?这样的高速增长一旦不在,企业该如何利用现有资本为市场进入成熟期做准备?例如,水泥搅拌车,去年我国产销量是4万台,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不可思议。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其产销量不过1万台。在GDP总量与中国相当的今天,日本市场产销量也就1 000台左右,与中国市场相差40倍。相差40倍,这一个怎样的概念?!这样的增量能够维持多久?未来几年,市场需求会趋向平稳,当这一天到来时,中国专用汽车企业该如何应对?
    近几年来,中国专用汽车企业进步很快,应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果说五年前我们的产品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几代,现在则可说是等量齐观。要说差别,那么最大的差别在于产品的可靠性、细节处理、制造过程等。与底盘产品相比,我国专用汽车进步要慢得多。以栏板车为例,发达经济体早已不再使用,因为这种开放式的运输方式,不仅不安全,而且燃油经济性差。但为什么在中国却大量使用,一
是制造简单,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也不需要太多的设备投入。二是我国物流装卸不规范。从专业物流角度讲,运输车辆要达到三个标准:自重轻、燃油经济性好、安全性好。我们国内有多少运输车辆能够达到这个标准?还有,中国物流市场不成熟,很多运输企业对对车辆价值认识不到位,对营销成本计算不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