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哲学中国哲学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
我们这个门课叫《中国哲学史》或《中国古代哲学家选讲》,固名思议,说的是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但是于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有许多同学不明白。一般说来,选选修课的同学有三种类型:有些同学可能因为学校规定才来选修这门课,这种类型叫被动型。有些同学可能认为反正都是选修课,选哪门都无所谓,于是就稀里糊涂地选了这门课,这种类型叫无目标型。还有一部分同学可能真的喜欢,真想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思想家深刻而敏锐的思想,想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这种类型叫作主动型。作为教师,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是第三种类型。那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门课?首先,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经历,这个经历对我启发很大。有一个我去清华同学,看到了这么一个情景——一位来清华研究生面试的吉林大学本科生和一位清华的教授的对话。清华老师问:学什么专业的时候?这位学生说:汽车专业。然后,清华的老师又问:三年后想去国外吗?这位学生说:想去德国,因为德国的技术先进。然后,这位老师说,确实如此(奔驰宝马奥迪汽车皆是德国的),但你知道为什么德国汽车的技术先进呢?这位学生摇头。这位教授说,要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首先得了解为什么人家技术先进。如果不了解德国为什么先进,即使到了德国学了三五年,也学习不到别人的精髓。然后,他又说到,不仅德国的汽车技术先进,而且其它产品也先进如西门子所生产的电冰箱、洗衣机等。德国的产品之所以先进,其在于德国人的精神。(后来,因为有事走了)接下来的谈话,我想应该是解释德国人的精神和得出结论。那什么是德国人的精神呢?他又会得出
什么样的结论呢?
德国人的精神与中国人的精神很不一样。德国人的精神,或者日耳曼精神以严谨而著称于世。近现代德国出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莱布尼茨(二进制的发明者,与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始人)、康德(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的提出者)、黑格尔、马克思等。他们的理论都是以严谨著称。你们都知道数学和自然科学,可是你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为什么数学和自然科学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呢?康德想过了。康德不仅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还没有回答了这些问题。其它思想家也皆是如此。比如莱布尼茨,思考的主要问题是间断性和连续性及自由和必然的关系。莱布尼茨一直在想,为什么间断性和连续性是统一的,如何统一呢?他举例说,自然界从不飞跃,他设想,在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一种东西叫植虫,既有植物的特征也有动物的特征。有没有这种叫植虫的东西呢?我想应该会有吧。我不知道冬虫夏草符不符其定义。从字面上看起来,很符合。总之,德国人的精神是严谨。正是严谨的精神造就了德国产品的辉煌。所以,根据其谈话的目的,他应该得出这个结论——只有学习和了解德国人的精神才可能真正学到别人的精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可能制造出中国人的宝马和奔驰。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呢?原因很简单,只有了解中国传统思想,了解了中国人的精神才能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才可能真正体会中国文化?那你们了解中国文化?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证明,你们是否真正了解。
《红楼梦》,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都知道吗?《红楼梦》先出场的有这么两个人:贾雨村和甄士隐。你们知道为什么叫贾雨村和甄士隐呢?在曹雪芹时代,凡是读书识字人都知道。贾雨村,名化。取的是“春风化雨”之意。甄士隐,名“费”。取《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之意,所取名“费”,字“士隐”。
又比如《水浒传》描写了108位好汉,《红楼梦》出场的女子也有108位。为什么描写108位呢?也许有些同学会说,《水浒传》中的108位是天罡星36,地煞星72。即使如此,那红楼梦中的108位女子又怎么解释呢?《红楼梦》第五回中描述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共二十四位,那还有84位呢?要了解108位,得了解一个周易。周易有两最基本的两卦乾坤,
其中乾卦纯阳,数学为9;坤卦纯阴,数学为6。所以108体现的就是9和6的关系。108=12×9,阳数×阴数。不过,得指出这里的108不是实数,是虚数,表示很多很多。当然佛教也讲108,他们的念珠、敲钟的次数都是108。佛教的108也是指虚数,表示多。
蒋介石,名中正,介石是他的字。可是你们知道他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其实,他的名字可是大有来头的。他的名字来《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豫是什么意思。《象传》解释,豫:利建侯行师。就是说豫卦的意思是有利于分封建国,有利于行兵打仗。介于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意志像磐石一样坚定。那中正是什么意思呢?这有点复杂。阳居阳位,阴居阴位,这叫做正。而六二居中,所以叫中正。这是好的卦像。除此之外,我们中国还有很多东西,如学习唐诗宋词及欣赏国画,如果不了解我们传统文化,那是不能真正理解的。
二、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philosophy),原意为爱智。后来,西方对哲学的定义很多,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几乎一家一说。其实都是一家之说。但是中国古来没有与西方哲学意义完全相同的名称。
先秦时的“学”,其意义与希腊所谓的哲学相当。如韩非子:“世之显学,儒墨也。”
到了魏晋时期,有了玄学的名称。南北朝时宋明帝置总明观,设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于“玄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与经学、文学、史学并列。玄学来源于《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所研究的问题主要一般和特殊问题,主要有无之问题。
到了宋代,又有“道学”、“义理之学”、“理学”等名称。在清代、义理之学尤为流行,清代人将学问分为义理、考据、辞章三类,所谓义理,即是哲学。
那我们讲的先秦诸子之学,魏晋玄学,宋明清的道学或义理之学,合起来能不能叫哲学呢?如果严格地来说,我们国家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哲学,当然西方也并没有像我们国家那样的学问,但是如果从所讨的问题上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所研究的问题或讨论的问题具有相同之处,比如一般和特殊、宇宙论、人生论、方法论等。
我们在这里也需要指出中国哲学这一名词的含义并不简单。首先要分清中国哲学与哲学在中国。我们讲
中国哲学是指中国的哲学,而不是哲学在中国。为什么作这个区分呢?因为中国的哲学与哲学在中国是不同的。对于数学或物理学我们不作区分,因为数学就是数学,没有中国的数学。1+1=2,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样的。但是哲学、文学则不同。因为确实有“中国的”哲学、“中国的”的文学,统称为“中国的”文化。比如说,中国有阴阳观念,西方则没有,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但是哲学在中国则不一样的。中国本来没有佛或辩证法、本体论等说法,但是后来有了。这就叫哲学在中国。又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是西方人,但是现在中国人也研究,而且中国人研究得未必会比其本国人差,这也作哲学在中国。所以我们讲中国的哲学是指中国人的哲学,不是指印度哲学、也不是指德国哲学、英国哲学等西方哲学。
三、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在根本态度上不同于西方或印度哲学。我们必然了解中国哲学的特,这样才不至于用西方或印度的观点来误会中国哲学,不至于犯这样的错误——中医不是科学。中国哲学的特点有六:
第一、知行合一。中国哲学本质是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一片。中国哲人研究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常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入手;最后又归于实践,将理论在实践上加以验证。即是,先在身心经验上体察,而得到一种了悟;了悟所至,又验之以实践。总的说来,理论学说乃以生活行动为最终归宿。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的“乐之”,把所学的东西用于实践中,而获得一种乐趣。
这种乐趣是一种境界,就是孔子所赞誉颜回的乐趣,称之为孔颜之乐。《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和其弟子颜回乐什么呢?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把所学的东西用于实践中,并获得乐趣。这一点在《大学》中讲的很清楚: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修德。“亲民”,就是爱民。止于至善,就是这种修德爱民的行为永无止境。不仅儒家如此,道家也是如此。庄子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所谓真人,即是无好恶爱憎之情感,忘生死善恶之区别的人。必有真人的修养,才能真知。《庄子·天下篇》也强调:“内圣外王”。就是只有道德修养的高人才能治理好天下。此后,稷下黄老学派都是按照这个主张发展的。比如《黄帝内经》,讲的是修身养性;《黄帝外经》讲的是治国之方,总之身国共治或身国同治。
第二、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是合一的,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有判隔。但为私欲所昏蔽,妄分彼此。中国大部分哲学家认为天是人的根本,又人的理想;自然规律,亦即当然的准则。而天人之间的关系,多数哲学家认为即是性,人受性于天,而人的理想即在于尽性;性是根本,亦即是道德准则,而道德准则乃出于本根。正是由此,《庄子》主张“以道观物”,反对“以物观物”。《庄子》认为:以物观物,自贵而相贱;以道观物,物无贵贱。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自己的角度或立场出发,有是非,有美丑,有大小、有贵贱,有寿夭等分别;反之,如果从“道”的观点看,那么天下万物无彼无此,都是一样的。这里的一样,指地位平等,都万物中的一员。
所以《庄子》的最终理想就是天人合一,正如书中所描写的“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不知是“庄周是蝴蝶”还是“蝴蝶是庄周”,这就是表明庄周没有物我之分,即是天人合一。儒家也是如此。比如孟子就强调:“尽性则知天。”西方人大多数哲学家都是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对象是自然。既然是自然,那么就强调物我二分,主客二分。我是我,自然是自然。
第三,真善一体。中国哲人认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求善。即真即善,即善即真。中国哲人认为,不能离开善而求真,如果离开了善而求真,那么得到的就是妄。为求真而求真,或为求知而求知,在中国古代哲人当中是很少有的,中国哲人总是认为致知与修养乃是不可分的。穷理即尽性,崇德亦即致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亦曰“知道”或“睹道”。道兼真与善。道即是宇宙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人生的至善准则。总之,求道是求真,同时亦是求善。真善一体。
第四、重人生而不知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还在于中国哲学以研究生命为出发点。以生命为对象,主要研究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及其它学派都有此特点。比如我们讲的孔颜之乐和庄周梦蝶。
第五、重了悟不重论证。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注重细密的论证,也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中国思想家认为经验上的互通与实践上的契合,就是真的证明。能够解释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上使人得到一
种受用,便已经足够;而不必作文字上细微的推敲。可以说中国哲学只重生活上的实证,或内心之神秘的冥证,而不注重逻辑的论证。体验久久,勿有所悟,那许多疑难都在倾刻间消解。这一点我们看《论语》和《老子》就可以看出来。《论语》都是一条条的,而且这条与那条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的就是内心体验的。《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及“智者不言,言者不智”等,讲的都对道的体验。孔子讲“述而不作”。为什么讲“述而不作”,不仅仅在于圣人的自谦,更重要的在于孔子认识真知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内心体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因为道在日常生活中。用《中庸》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之道费而隐”“百姓日用而不知”这点用禅宗的话来说:“砍水担水,皆是妙道。”
第六、即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中国古代宗教不发达。古代人民信天帝鬼神,但是没有正式的宗教。后来有了佛教,也有了道教。中国思想家虽然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然而在根本态度上是反对佛道的,而且多以驳斥二教为己任。唐代著名的散文家韩愈就是一个极好的明证。他写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说的就是自己反对佛教的决定和遭遇。他不仅政治上反对佛教而且还从哲学上反对佛教。佛教有教主释迦牟尼,后来经过他的弟子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都很大。其中也传到了中国。传到中国后,与中国原有的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禅宗。禅宗在中国的初祖是菩提达摩(二十八祖师),后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历代祖师,一脉相承。那韩愈按照佛家的传承为儒家也制造了一个“道统”。据他说,儒家的“道”从尧开始,经过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到孔子、孔子又传孟子。孟子死后,“不得其传焉”。他的意思是他是孟子的传人。韩愈的弟子也是反对佛家,后来的朱熹也是反对佛教的。总之,中国的思想大部分都是反对佛道的。在先秦的时候,孔子疑鬼而信天,但仍然不肯多言天道。惟墨子最信天鬼。后来,老子打破了天的尊贵的地位,主张“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的思想家中以天帝为主宰的就几乎没有了。王充、张衡、直到宋朝的张载、明代的王夫之、清代的戴震都是这种态度。
与此相反,印度哲学与宗教最为紧密。可以说,印度的哲学就寓于宗教哲学之中。印度宗教的种类很多,除了佛教之外、印度教、耆那教等。至今也是如此。也正是如此,印度虽穷,但他的治理比我国好的多。而在西方,虽然说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与宗教关系最不紧密,可是后来,特别是到是中世纪,哲学却成为神学的附庸,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正是如此,理性与信仰或说哲学与神学的关系成为近代西方思想探讨的一个主题。无论是笛卡尔、洛克及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合、甚至马克思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刚才讨论的是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就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而言,中国自古有科学的萌牙,却没有成熟的科学。中国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很不紧密的,但是西方哲学不同,与科学的发展非常紧密。刚才提出的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都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
以上分析的就是中国哲学之一般特。但是要分析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一个比较艰深的问题,此处所讲只是一个大概。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哲学了。现在人们经常说东西方文化,可是对什么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用一两句话或一两次讲座或一两本书是说不清楚的。这个问题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讨论了。比如梁漱溟就讨论过这个问题。
梁漱溟充分承认文化问题,特别是东西文化的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他认为要讨论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东西文化。他认为当时很多人都在谈文化和东西文化,但对于文化和东西文化究竟是什么,并没有明确了解。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蔡元培和几位教授要到欧美去,教职员开欢送会,梁漱溟说:“那时候我记得有几位演说,他们所说的话大半都带一点希望这几位先生将中国的文化带到欧美而将西洋文化带回来的意思。我当时听到他们几位都有此种言论,于是我就问大家:‘你们方才对于蔡先生同别位先生的希望是大家所同的,但是我很想知道大家所谓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去是带什么东西呢?西方文化我姑且不问—而所谓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呢?’当时的人却都没有话回答。及至散会后,陶孟和先生同胡适之先生笑着对我说:‘你所提出的问题很好,但是天气很热,大家不好用思想。’我举此例就是证明大家喜欢说好听、门面、虚伪的话。如果不晓得中国文化是什么,又何必说他呢!如将‘中国文化’当作单单是空空洞洞的名词而毫无意义,那么,他们所说的完全是虚伪,完全是应酬!非常无味,非常要不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87年2月商务影印本,第1-2页)
四、中国哲学之发展
中国文化至周代可以说达到了成熟,“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在文化的各方面都已很具规模。春秋以前及春秋初、中期,学问知识为卜史世守之业。然贵族执政者之中,亦有博学者。鲁有柳下惠、晋有叔向、郑有子产、齐有子产、吴有季札,但无系统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的创始者,当推孔子。孔子与以前或同时之贵族学者不同者,在于:一、孔子有其的思想,称为“道”,想把自己的“道”向天下推扩。二、孔子把自己的思想不仅传授给贵族,更主要向一般的老百姓传授。
孔子的弟子很多,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最有希望的弟子是颜回,可是不幸短命。孔子弟子中与以后儒家有关系有可子夏和曾子两人。子夏传经,曾子传患恕的思想。曾子又传了子思(孔子的孙子)。据说曾子和子思各有一个著作《大学》和《中庸》。但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学应该不是他们的原著,应该是战国未年或汉初的作品。
孔子以后,第二伟大的思想家,自成一派的,与儒家对立的是墨子。孔子是贵族后人,而墨子却完全是平民出身。孔子虽讲仁爱,但仍然看重等级,主张“亲亲”;而墨子则讲无差别的兼爱。墨子与儒家不同,儒家有轻视功利的思想,而墨子则最重功利,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的这些被宋钘及后学所继承和发扬。
在孔子时有许多隐者,这些人很思想。比如《论语》中的楚狂接舆、长沮及荷蓧丈人就是隐者。在这些宝马中国
人当中,对孔子及弟子最好的应该就是荷蓧丈人了,不仅请吃饭,而且还杀鸡给他的弟子吃。其它的都不理他们。这些隐者,都认为世不可救,只求独善其身。我想《论语》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应该与隐者有关。后来,隐者的思想,被杨朱所发杨。杨朱主张贵身轻物。杨朱的学说和墨子的学说在当时称为“显学”。所谓“显学”就是热门专业。后来杨朱的学说被道家所继承和发扬。因此,可以与孔子同时的那些隐者成为道家学派的先驱。
到了战国时期,根据孔子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学说。孟子的学说有几点特:一、主张性善论。孔子只讲性相近。二、重民轻君。孟子主张,“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三、主张劳力与劳心的等级差别。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战国时除了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儒家(以孟子、荀子为代表之外),还有墨家、阴阳家、名家(以惠施和公孙龙为代表)、法家以韩非代表、杂家(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等学派。统称为诸子百家。
有分必有合,所以到了战国未年,特别秦始皇的崛起,就是意味着统一思想成为必然趋势。秦始皇接受了秦相李斯的建议采起了极其粗鲁的手段统一的思想,就是众人皆知的“焚书坑儒”,除了法家、农业、占卜等书外,其余学说皆烧掉。秦帝国是一个短命的帝国,不久即为汉所灭。汉吸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开始的时候采取黄老学说治国。黄老学说的特点主张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随着政治上的进一步
统一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思想的统一也成为必然的趋势。与此秦始皇不同,汉武帝采取了文明的手段统一思想的,这就是董仲舒所主张的“独尊儒术”,但其它学说并没有取消,只不过在政治不受重视罢了。董仲舒本人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融合了阴阳家、法家的学说。他的学说的特点在于“灾异谴告”。随后,东汉的王充对此提出的批判。
汉之后,就是魏晋。魏晋之际的哲学主要有王弼的“贵无论”、裴頠的“崇有论”和郭象的“独化”说。除此之外,还有阮籍和嵇康的学说。这些人称为“名士”,他们主要的读书有《论语》、《老子》、《庄子》和《周易》。他们的学说称之为“玄学”。主要发挥老庄的思想和儒家的圣人思想。与此同时,佛教已经从印度传入中国,道教也随之建立。此时佛教、道教都只是初期,所以此阶段只是相收吸引相互影响的阶段,并未形成中国化的佛家。
到了隋唐时代,道教兴盛,因为李唐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在武周时,佛教兴盛。因武则天被称为弥勒佛转世。为此,韩愈及其弟子才要反佛。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思想及对待佛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