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4期2023年8月
Vol.6 No.4
Aug. 2023
汽车与新动力
AUTOMOBILE AND NEW POWERTRAIN
邓玉勤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1730)
摘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逐渐呈现由政策驱动到市场驱
动的局面。成都市汽车产业作为四川省“万亿级”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成都市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产业政策环境和产业链,总结得出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创新研发能力不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定制化”
政策措施竞争力不足的结论,并就此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0 前言
自2018年开始,受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汽车市场产销量下滑,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的一部分,近年来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叠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大幅增长,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开始逐渐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局面。
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50万辆,同比上一年增长108%,为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长率;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 010万辆,同比上一年增长55%。而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中国市场超过欧洲和北美市场,产销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705.8万辆、销量688.7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5.6%,呈现持续爆发式增长趋势[1]。
成都市汽车产业作为四川省“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基于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产业政策环境和产业链,探索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为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
成都市汽车产业规模占四川省汽车产业规模的90%,但在全国的汽车产量中,四川省汽车产量占比较小。2012—2022年四川省和全国汽车产量对比见表1[2]。由表1可以看出:自2012年开始到2017年,四川省汽车产量在全国汽车产量中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开始,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紧张,国内消费市场逐渐疲软,受传统汽车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和转型等因素影响,全国汽车产业发展增速开始放缓。从2018年开始,由于受到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四川省内各地区的汽车产业发展趋缓,汽车产量在全国汽车产量中的占比开始逐渐下降。到2021年,四川省汽车产业发展增速又开始上升,这主要得益于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017—2022年四川省和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对比见表2[2]。由表2可以看出:2017—2022年,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中的
作者简介:邓玉勤(199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综合评述
第6卷汽车与新动力
占比不升反降,相对于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趋势,四川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对较缓,2022年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上一年增长仅19.78%,产量增速低于全国产量增速。
不同于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在全国的发展情况,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逐年上涨。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在成都市汽车总产量中的占比逐年递增,见表3[2]。2021年,成都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该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上一年增长104.98%,在汽车总产量中的占比也达到了8.55%,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逐渐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但是,2022年成都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略微下降,由成都市绿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联盟整理的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58万辆,同比上一年下降14.39%。
对比重庆市在新能源整车制造、“三电”核心零部件配套、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发展,成都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发展也相对不足。2022年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近37万辆,同比上一年增长142%,占全市汽车产量的17%左右;而2022年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58万辆,只占全市汽车产量的7.38%。
表1 2012—2022年四川省和全国汽车产量对比
年份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全国汽车产量/万辆
1 927.62
2 212.09
2 372.52
2 450.40
2 811.90
2 901.80
2 782.70
2 567.70
2 532.50
2 625.70
2 702.10
全国汽车产量同比
年增长率/%
14.76
7.25
3.28
14.75
3.20
−4.10
−7.73
−1.37
3.68
2.91
四川省汽车产量/万辆
39.68
80.71
96.28
105.10
131.06
150.80
137.80
111.70
71.30
72.70
72.50
四川省汽车产量同比
年增长率/%
103.40
19.29
9.16
24.70
15.06
−8.62
−18.94
−36.17
1.96
−0.28
四川省汽车产量占全国
的比例/%
2.06
3.65
4.06
神龙汽车4.29
4.66
5.20
4.95
4.35
2.82
2.77
2.68
表2 2017—2022年四川省和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对比
年份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
万辆
71.60
129.60
119.00
145.60
367.70
705.80
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
同比年增长率/%
81.01
−8.18
22.35
152.54
91.95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
产量/万辆
1.90
1.70
3.20
3.20
6.40
8.10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量
同比年增长率/%
−10.53
88.24
106.50
19.78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量
占全国的比例/%
2.65
1.31
2.69
2.20
1.74
1.15
表3 2017—2022年成都市汽车产业规模情况
年份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汽车总产量/万辆
132.99
128.79
102.58
60.50
62.60
62.10
汽车总产量同比上一年
增长率/%
−3.16
−20.35
−41.02
3.47
−0.80
新能源汽车产量/万辆
1.51
1.63
2.25
2.61
5.35
4.58
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上
一年增长率/%
7.95
38.04
16.00
104.98
−14.39
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产
量的比例/%
1.14
1.27
2.19
4.31
8.55
7.38
82
第4期
邓玉勤: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1.2 政策环境
从政策面来看,成都市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上发布了各项利好政策:2016年,在《关于成都市2016年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市级补贴的通知》中就提出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安装建设充电桩给予奖励补贴;2017年,发布《关于我市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鼓励充电设施经营企业向下浮动充电服务费;2019年,提出支持本市企业实施对氢能新能源汽车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并采取前资助方式,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助。从新能源汽车的个人消费到企业创新研发,成都市政府不断发布政策措施刺激市场[3-6]。
2020—2022年,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集中于持续提升公交车、出租车等车辆中纯电动汽车的比例,提高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提高充换电站和充电桩的数量,鼓励综合能源站的建设,对增设充
电设施分类给予建设补贴等[3]。2023年3月10日,成都市政府发布《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在新能源车型产销、稳链、补链、强链等方面制定奖励政策。1.3 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前端设计研发和试验检测、中端零部件制造和整车制造、后端增值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环节,如图1所示。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生产中关键零部件产品涉及“三电”系统制造,该部分零部件及其配套设备对上游原材料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以传统汽车产业链为基础,成都市具备整车产品体系和关键零部件产品的自主配套能力,加上原材料生产供应、汽车后市场增值服务,成都市基本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4]。
由于传统汽车产业生态建设相对完备,成都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具有很大优势。目前,成都市在“两线、三纵、三横”产业链上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5],但是,在“三横”产业布局中,对通
用部件、氢燃料电池和智能网联的发展仍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在产业链的完整度方面,当前成都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已有60余户,并已聚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
沃尔沃和
图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83
第6卷汽车与新动力
神龙汽车等整车企业30余户,但缺乏头部企业和企业总部在成都市的布局。从关键零部件企业布局看,在上游原材料和中游零部件中,成都市聚集了天齐锂业、四川雅化等一批关键材料企业和电池企业,但在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方面,却缺乏产业布局。
在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的发展方面,成都市与其他地方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重庆市已聚集比亚迪、吉利、博世等动力电池企业,长安汽车、金康新能源、秦安股份等电机企业,以及蓝黛科技、越博传动等
电控企业。到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三电”本地配套率将达到50%;而成都市重点整车企业的整体配套率约为35%,本地零部件配套率偏小,甚至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零部件全部来自省外,这是目前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板[6]。
2 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创新研发能力不足
截至2022年,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位居中西部第一,但是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仍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首先体现在成都市现有的人才结构和研发机构数量上。由于人才结构层次偏低,高端研发人才和研发机构数量较少,因此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敏感性。其次,创新研发能力不足还反映在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关键零部件的配套层次低。当前四川除动力电池外,电机和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缺乏比较优势,大部分零部件企业没有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难以满足整车企业的产品需求。由于整车企业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度要求高,因此,“三电”系统的本地配套率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车企业的产线布局和发展。
2.2 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从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成都市在新能源“三电”核心零部件方面的发展
不足,本地零部件配套率偏小,产业链部分关键环节甚至存在断链现象。在电机、电控系统方面,当前四川省内暂无企业规模化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和电控系统;在电池方面,四川省内可与新能源车型适配的电池生产商也较少,部分本地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质量也无法满足整车厂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中,商用车和乘用车占比不均衡,乘用车占比太小。乘用车对地方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新能源商用车则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足够的市场发展空间。
2.3 “定制化”政策措施竞争力不足
从2017年开始,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开始逐渐滑坡,各地开始进入“后补贴时代”。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67.7万辆,同比上一年增长152.54%,其中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35万辆,同比上一年增长104.98%,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全国各地争先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背景下,成都市新能源汽车的“定制化”政策措施相对不足,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偏弱,与中东部地区差距明显,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头部企业和关键零部件头部企业在四川省布局的推动力不足。
3 对策建议
当前,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区间,产业的快速增长加快各汽车企业新一轮的产业布
局。在新一轮的产业布局中,通过优化本地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本地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则可在这一过程中抓住更多机遇,成为承接产能的有力竞争者。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打造创新平台
首先,成都市在人才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拥有大量人才储备、人力成本相对沿海地区较低等,因此可以通过重点汽车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创新研发平台和基地,培养自己的研发团队。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新能源车型的设计研发,依托多样化车型提升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另一方面,不断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技术攻关,提高相关零部件产品技术,增加本地产品的配套率,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性。
84
第4期邓玉勤: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其次,智能化、网联化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原有的人才基础和产业基础,加大对智能化网联化涉及到的重要部分,如芯片、人工智能算法、激光雷达、系统软件等研发力度,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
3.2 优化产业结构及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
从整体来看,除动力电池外,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都是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短板,本地配套率较低。可以通过加强产业链短板的招引和培育,如重点培育知名企业,加强本土产业链的融合;可以依托成渝经济圈,通过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效应,加强原有产业链中较完善部分,如电池等零部件对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融合。
通过完善零部件在本地的配套体系,可以进一步推动重点企业的转型升级,培养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进而带动更多的热销车型在本土生产,扩大产能。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成都市相关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加氢站和充电桩的合理布局,打造更加完整的产业链闭环。3.3 精准制定产业政策
在补贴政策不断退坡的情况下,开展产业链的招商难度加大。因此,需要依据市场发展情况,充分依托成都市原有的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制定更加精细化的产业政策,包括针对整车、零部件及上游原材料企业的政策,同时规范本地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减少在布局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推动部分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布局。
4 结语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快速发展,各地纷纷掀起造车热潮。从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
看,其新能源汽车产量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还有待提升、产业链的完备程度也有待完善、核心零部件和整车制造企业需要政府针对性产业政策来加强其与企业合作。
为此,本文分别从技术创新、配套体系建设、产业政策精准化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但是,各区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有所差异,想要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还需要从制度、政策和市场竞争机制等角度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700万辆[EB/
OL].(2023-01-31)[2023-06-07]. www.
20230131_1348148_ext.html.
[2]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局.
2022年四川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2023.
[3]刘泰山.成都发力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N].成都日报,2022-08-01(2).
[4]徐俊德.碳中和背景下加速成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C]//四川省第十五届汽车学术
年会论文集. 成都: 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
2021: 4-8.
[5]李周羲,周书婷,何娜. 多链齐全,协同聚变——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阵列解析[J].产城,2022
(7):16-33.
[6]薛寒梅.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2.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