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1st torsion mode and torsion stiffness for Whole Body based on HyperWorks
陆志成刘文华夏汤忠李径亮成凯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整车部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轿车的车身扭转刚度及一阶扭转模态对轿车车身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满足车身刚度及模态要求是轿车车身结构初步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客观的了解轿车车身某些结构对整车扭转刚度及模态的影响,对指导车身结构的分析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利用HyperWorks软件就轿车车身焊点的模拟及某些结构对扭转刚度及模态的影响作了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HyperWorks 扭转刚度一阶扭转模态焊点模拟车身结构
Abstract:The torsion stiffness and first torsion mode have a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ar-body, so it is importan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iffness and mode in initial car-body
structure design. The effects of various structural parts on the stiffness of car-body a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for achieving successful analysis. In this paper, spot simulation and various structural parts which influence the torsion stiffness and first torsion mode were studied using HyperWorks software.
Key word: HyperWorks,torsion stiffness,1st torsion mode,spot simulation,body structure
1 前言
汽车现代轿车车身大多采用全承载车身,这种车身没有像客车车身那样具有明显的骨架结构,而是由许多不同形状和不同厚度的薄壁板壳零件焊合而成,这种结构为了满足结构设计轻量化的要求,使车身几乎承载了轿车使用过程中的所有载荷,因此,轿车车身的刚度及模态特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满足刚度要求的车身结构一般也能满足强度要求,汽车的车身刚度和低阶扭转模态参数已成为产品定型的关键指标。其中焊点的模拟及车身某些结构对于白车身的刚度及模态特性有很大影响。
文章在建立某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主要从焊点的模拟,车身某些结构,例如:前后风挡玻璃,前后防撞梁,摇篮入手,分析其对于白车身的静态扭转刚度及一阶扭转模态的影响。
2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在HyperMesh中进行有限元建模及焊点连接。建模过程中在保持原有结构的同时,出于计算经济性考虑对模型进一步简化。如小孔、开口、小筋和小凸台等, 设计它们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局部过渡或工艺
上避让一些管线, 对整体的强度、刚度影响不大, 可以忽略。模型网格的基本尺寸采用5mm×5mm建模,焊点处认为是刚性的,采用ACM方式进行模拟,最终建立出的有限元模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白车身模型
3 工况定义
模态分析:本分析主要关注一阶扭转模态,且该车的一阶扭转模态小于45Hz,考虑到计算时间的问题,分析频率定义在0-48Hz,采用Lanczos法进行实特征值提取。
静态扭转刚度分析:在HyperMesh中的某求解器模板下用惯性释放方法,在前后悬架受力处施加1000N.m的力矩,输出纵梁Z方向的变形,假定轿车车身是一个具有均匀扭转刚度的杆体,车身平均扭
转刚度的计算公式定义为:
4 扭转刚度及一阶扭转模态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从焊点类型及前后风挡玻璃,前后防撞梁,摇篮这几个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
4.1焊点对一阶扭转模态及扭转刚度的影响
焊点的模拟较为困难,选择不同的焊点单元会得到不同的仿真结果,HyperWorks中的焊点类型很多,常用的焊点模拟类型有RBE2、RBAR、CWELD、ACM,对于该类型的焊点本文列出了其差异,如下表1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出,ACM仿真结果接近试验的结果,CWELD次之,说明ACM与CWELD模拟精度要高于BRE2和CBAR单元,ACM与CWELD的连接刚度比BRE2和CBAR高。
表1 采用不同的点焊结果与试验值对比
试验结果/Hz RBE2模拟结果
/Hz
CBAR模拟结果
/Hz
CWELD模拟结果
/Hz
ACM模拟结果
/
Hz
1阶20.64 18.37 18.51 19.37 19.56 2阶22.38 20.45 20.65 21.56 22.16 3阶27.12 25.49 25.75 26.36 26.59 4阶28.57 26.43 26.12 26.85 28.45 5阶32.54 31.11 31.15 31.45 32.25
PSA推荐的标准是以20X20mm网格来建立BIW的NVH、刚度计算模型,该标准建立的车身模型结果与试验值相当。由之前的研究可知,20mm*20mm的车身网格加上ACM焊点与PSA的模型对标性好,本文采用ACM焊点用于计算,由于本次用于计算的模型是5mm*5mm的网格,为了使用该网格模型得到与20mm*20mm的网格比较接近的值,本文保持焊点的拉伸刚度不变,对ACM焊点进行焊核直径放大4倍、弹性模量缩小1/16的处理,从表2可以看到,这样处理后的模态计算结果与20mm网格模型的水平比较接近,其差异是由ACM焊点RBE3连接区域引起。由表2也可看出,焊点直径对BIW 一阶整体扭转模态频率的贡献要大于焊点的弹性模量的贡献。
表2对ACM焊点进行处理后的结果
网格大小4mm直径焊点6mm直径焊点结果
直径弹性模量直径弹性模量
20X20mm 4*1=4 2.1e5 6*1=6 2.1e5 42.1Hz
5X5mm
4*1=4 2.1e5/1 6*1=6 2.1e5/1 36.96 4*3=12 2.1e5/1 6*3=18 2.1e5/1 39.89 4*3=12 2.1e5/9 6*3=18 2.1e5/9 39.16 4*4=16 2.1e5/16 6*4=24 2.1e5/16 41.05
4.2副车架对一阶扭转模态及扭转刚度的影响
该分析是基于5mm*5mm的网格,ACM的焊点,且焊点直径放大4倍,弹性模型缩小1/16,在HyperView中提取结果,结果如图2所示,去掉副车架,该车的一阶扭转模态由41.07Hz增加到41.78Hz,由可知,副车架对模态的影响是质量占优,且一阶扭转模态的形式比较规则。去掉副车架后,扭转刚度也有所下降,影响较模态小,如下表3所示。
表3 摇篮对一阶扭转模态及扭转刚度的影响
神龙汽车有摇篮无摇篮差异/%
1st 扭转模态/Hz 41.07 41.78 1.8
扭转刚度/mrad 1.019 1.023 -0.39
4.3前后风挡玻璃对一阶扭转模态及扭转刚度的影响
对带风窗玻璃白车身模型进行模态分析,玻璃的安装在有限元模型中仍然采用节点耦合的方式进行连接处理,玻璃的材料属性用各向同性材料近似表示,取其密度为 2.3e-9,弹性模量为 6.0e4,泊松比取0.25,粘胶用area进行模拟,其密度为1.2e-9,弹性模量为20,泊松比取0.45。采用Block Lanczos法对模型的模态参数进行提取, 在HyperView中提取结果,最后得到带风窗玻璃的白车身的分析结果与不带风窗玻璃模型的结果对比如表4所示。去掉前后风挡玻璃后,一阶扭转模态下降了14.1%,扭转角度增加了61.4%,即刚度下降,前后风挡玻璃对静态扭转影响较一阶扭转模态大。
表4 前后风挡玻璃对一阶扭转模态及扭转刚度的影响
带风挡玻璃不带风挡玻璃差异/%
1st 扭转模态/Hz 41.07 35.28 -14.1
扭转刚度/mrad 1.019 1.645 61.4
4.4前后防撞梁对一阶扭转模态及扭转刚度的影响
前后防撞梁直接影响着碰撞性能,本文也研究其对白车身一阶扭转模态及扭转刚度的影响,在HyperView中提取结果,取消前后的结果对比如表5、表6所示。
表5 前防撞梁对一阶扭转模态及扭转刚度的影响
未取消前防撞梁取消前防撞梁差异/%
1st 扭转模态/Hz 41.07 41.23 -0.39
扭转刚度/mrad 1.019 1.0306 -1.13
表6 后防撞梁对一阶扭转模态及扭转刚度的影响
未取消后防撞梁取消后防撞梁差异/%
1st 扭转模态/Hz 41.07 41.88 -1.97
扭转刚度/mrad 1.019 1.0195 0 由表5及表6可知,取消前后防撞梁后,一阶扭转模态均得到提高,由可知,前后防撞梁
对模态的影响是质量占优,取消前防撞梁扭转刚度降低了1.13%,取消后防撞梁对扭转刚度几乎没有影响。
5总结
本文充分利用HyperWorks强大的前后处理功能,对某轿车一阶扭转模态及扭转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进
行了分析,结论如下:
1) 采用5mm*5mm的网格,为了使该网格模型得到与20mm*20mm的网格比较接近的值,只需
保持焊点的拉伸刚度不变,对ACM焊点的焊核直径及弹性模量进行处理,可得到满足工程要求的结果。
2) 副车架对一阶扭转模态的影响较扭转刚度大。
3) 取消前后防撞梁后,一阶扭转模态均得到提高,且取消前防撞梁对扭转刚度有影响,取消后防
撞梁对扭转刚度几乎没有影响。
4) 取消前后风挡玻璃对一阶扭转模态及扭转刚度影响最大,且对扭转刚度的影响最显著。
6 参考文献
[1] 高云凯.汽车车身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鑫.轿车车身静态刚度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