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稿)
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
推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建立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面掌握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摸清各地区、各行业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评价信息化工程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建立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我国政府科技计划的重大创新。该体系是我国工业信息化进程的晴雨表,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判据,是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科学管理工具。它的建立和应用,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业绩以及各地区、各行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绩效;有助于形成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竞争机制,从而推进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深入实施。
一、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本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为目标,突出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既科学合理,又简洁适用的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十五”开局年为基数,提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用以提供客观决策参考。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是:
1.准确把握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在指标设计中,始终将“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生产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和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为评价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
2.突出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要求、基础条件(投入)和实施绩效(产出)三个视角,建立评价制造业信息化的三维指标体系,系统科学地评价制造业信息化的进展及其发展态势。
Ⅰ
Ⅱ
●
Ⅲ
Ⅰ:信息化技术要求 Ⅱ:信息化基础条件(投入) Ⅲ:信息化实施绩效(产出)
图1 制造业信息化三维评价指标体系
3.面向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三个层面,建立起全面立体的制造业信息化评价系统。该系统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评价为核心和基本单元,包括企业个体评价、企业总体评价、行业评价和区域评价等四个子系统,如图2所示。
制造业信息化评价系统
企业个体评价系统
企业整体评价系统
行业评价系统
区域评价系统
图2 制造业信息化评价系统结构图神龙汽车
4.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关联度分析法,明确影响制造业信息化的三重因子,即核心因子、关联因子和边缘因子(如图3所示)。并相应选择三个层次的指标,即核心指标、关联指标和
边缘指标,对不同层次的指标赋以不同权重。其中核心指标是关键性指标,占有较高权重,关联性指标和边缘指标权重依次降低。由于边缘指标对信息化指数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本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不予考虑。
图3 制造业信息化功能因子
5.在指标体系的数据采集上,考虑到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涉及企业个体、整体、行业和区域四个层面,数据采集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指标数据要始终体现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考虑国家进行测评的严肃性,指标数据要体现其权威性;二是满足评价的多层次性要求。在区域和企业整体评价中,以统计数据为主,同时,部分数据采取典型企业调查获得;对企业个体评价,则主要采取专家评价的方法,保证方案的可操作性。
6.在信息化指数模型的设计方面,综合参考了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测度模型和方法,如马克卢普范式、波拉特范式、日本RITE指数模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IPU模型)、美国厄斯的三因子多参数模型以及哈叶斯-埃里克森的对数模型等,在比较其优劣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了本指标体系和信息化指数模型。
7.在以上评价指标模型的基础上,评价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总结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特征,同时发布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相关指数,包括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指数、企业信息化指数、行业信息化指数和区域信息化指数,形成指导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评价尺度和标准。
8.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和指数模型,选择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典型区域,开展实证研究,提供比较分析。同时为修正和完善指标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发布评论